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名著阅读课

2018-11-20 11:55杨珍婷
新课程·中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名著阅读

摘 要:语文名著阅读课如何达到良好的效果?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课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推进生本智慧课堂改革,开展名著阅读课的课例研究,是推进语文课堂改革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名著阅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本智慧课堂

在如今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但阅读能力不能被取代。语文学科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学科、重要学科。在传统课堂教育中,培养阅读能力基本上是老师课堂讲授、学生聆听做笔记,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陶行知教育思想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生本智慧课堂主张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为学习的指导者、点拨者。因此,以初中名著阅读课为课例,我们开展了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语文生本智慧课堂的研究。

一、研究的主题与内容

1.确定研究主题

阅读在语文学科上有重要的地位,阅读理解能力更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品读经典名著是新课标的要求,是考纲的要求。在阅读中学会梳理情节、品读人物形象,是语文阅读理解的难点、重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生本智慧教育理念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一致,老师的满堂灌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体会人物形象,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学为中心,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选定研究课例

《魯滨孙漂流记》是广东中考推荐阅读名著篇目,其中主人公鲁滨孙的人物形象鲜明,整本小说为塑造鲁滨孙的人物形象设计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学生可通过阅读名著梳理清楚情节,从中品味人物形象。

选取品读鲁滨孙人物这一课题,既切合学生实际,又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中做”“做中学”的体现。通过品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谈启发、谈体会。课堂上,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引导学生主动学、积极学,从而达成生本智慧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课例研究过程

1.学情分析

授课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文意感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品析人物的能力,为深入品味、剖析人物形象、学习好本课时的内容奠定了一定基础。在语文亲子阅读沙龙中,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对名著《鲁滨孙漂流记》有了基本的感知。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沙龙活动提供了学生体验平台,但是对于全面梳理小说情节、从多个角度品味人物形象还有不足。恰逢初二的生物地理中考冲刺,学生面对学习上的困难,需要鲁滨孙这样的榜样力量,激励他们坚持不懈、不畏困难、勇敢向前冲刺。

2.教学设计的变化

第一轮研究课前,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了解作家、作品。(2)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3)学习鲁滨孙的冒险精神,培养顽强不屈的意志。

在预习指导时,我设计了4道填空题帮助学生梳理情节,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笛福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设计了三道预习检测题:(1)文本内容理解,检测学生对名著作家、作品与内容的感知;(2)判断荒岛上生存的相关事件,了解情节;(3)思考鲁滨孙生存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为引入新课做铺垫。

在研讨课后,结合陶行知教育理念和生本智慧教育思想,我发现课前备课未能充分指导学生学习,课堂上的讲练评未达到理想效果。第二轮研究课前,根据科组各老师的建议,我重新设计预习检测的题目,克服思路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衔接不够顺畅的困难,要求学生在课前根据微课指导画思维导图,把梳理小说情节放在课前;课堂上,通过朗读让学生品读人物形象,删除繁冗、啰嗦、重复的问题。

3.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

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的课堂上的主要流程为:预习检测、作者简介、从艰难逆境读鲁滨孙、从心路历程读鲁滨孙、从思辨史实读鲁滨孙、总结人物形象、写人物颁奖词。在第一次课堂展示中,教学环节紧扣,脉络清晰,每个环节的过渡自然。但是我的课堂容量太大,重点不够突出,没有办法在一节课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从所有角度完全品读鲁滨孙;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增加了课堂的趣味,但它的使用并不够充分,并未能灵活运用,未能发挥其最佳的效果。

针对在第一次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科组内的教师给予了建设性的建议。他们建议以颁奖词作为导入,让学生通过自主录制关于颁奖词的微视频,抓住关键词探究文本中的相关情节;在课堂展示中加入朗读的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课堂探究中,关于思维导图的运用,教师可利用平板创设场景,让学生参与进去。比如,鲁滨孙的四次出海经历,能否创建一幅地图,标志伦敦、几内亚等地点,让学生在平板上建立思维导图,标注鲁滨孙遇到的事情和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再如,可以通过地图做标记的方式把荒岛的三个地点:海边—崖洞—森林进行剖析,让学生在平板上建立思维导图,标注鲁滨孙遇到的事情和人物形象关键词。关于最后环节——课堂检测部分,建议加入关于情节概括和人物分析等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只有学生真正动手去做,他们才能体会更深,学习更积极。

根据各位老师的建议,我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再次设计了教学流程。课前,学生先观看微课,以《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布置预习任务单,指导学生在课前梳理小说情节。在第二次的课堂中,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环节更紧扣。我将课题《荒岛求生攻略》分成了三卷进行概述和分析,条理清晰。但是从内容上来看,第一、第二卷的内容显得重复,评课教师建议进行删减,重点突出第二卷的内容,还需对鲁滨孙心理活动的品析进行详细分析。教学流程中,把关于“精神王国”的探究作为“合作探究”环节中的内容非常具有开放性,所以评课教师建议把“鲁滨孙的心路历程分析”作为课堂的线索,在课堂的“合作探究”环节建议让学生分工,分小组找出鲁滨孙解决食物或住所等问题的方法,在思维导图“鱼骨图”中补上提示语,让学生更加明确答题的要求。教师可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并结合文本中的句子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我对各位老师的建议再进行内化吸收,最终的课堂展示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1)电影选段引入,引起学生兴趣;(2)学生发言,回顾作家作品等基本文学常识;③学生发言,梳理情节;(3)重点探讨:荒岛上遇到的困难和突发情况,确定荒岛生存的第一步:解决物质问题;(4)朗读探讨:通过朗读、品析心理描写,理解人物成长变化;(5)谈收获启示,畅所欲言。这节课,我得到了良好的评价,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流程顺畅,衔接自然,归纳总结到位,拓展延伸中能很好地达成情感目标,学生能在品读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后,结合实际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学有所得,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在课后活动中,我对课堂的重难点内容设计了三道问题:(1)总结鲁滨孙的硬汉形象,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去总结人物形象;(2)综合探究题,要求学生对学校“十大名著英雄人物”评选写颁奖词,创新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3)书面谈感悟启示,与中考题型挂钩。课后评测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内化学习成果。

三、课例研究的成效与反思

1.课堂教学的成效

从学生的角度看,在第一轮的研究课中,学生反应比较沉闷,因为相似的合作探究环节比较多,学生对于重复的问题设计、探讨环节反响不激烈;内容量大,课堂未能达到所有目标。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其他学生没有任务意识、目标意识,未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参与。因此我了解了语文课堂上“一课一得”,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可以通过突出重点,做到以点串线、以点带面。

在第二轮的研讨课中,要想突出语文教学的“主体性、实践性、整合性”,就要把重点转移到学生主动学习上,学生发言比较积极。然而,在处理“精神王国”这一话题时,因设计重复的环节,学生没能把握课堂重点,一直停留在表面,未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最后成果呈现中,以一个电影选段作为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思维导图的设计和融入,架起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在品读文本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难点,恰如其分地指导学生分析及运用文本中关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学生分工合作,有人朗诵,有人分析,有人板书,读中学品析,深入探讨背后原因,在合作探究中收获知识;以颁奖词的写作作为拓展延伸部分,以读带写,能让学生从小说中走出来,走进自己的生活,从自身的表述中得到真切的启示感悟。设计的板书形象具体、逻辑性强。学生在黑板上参与板书,也能充分展示了自身的能力,充分展現了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特点。

2.课例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名著阅读在广东语文中考中占相当的比重,阅读能力也是学生在求学、成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本次名著阅读探析人物形象的课例中,我们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离不开情节的推进。因此,学生应掌握阅读情节、概括情节、串联情节的能力。但是,单由老师讲授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只能让学生形成一时的印象,并不能让学生深刻牢固地记得。所以,在名著教学中,老师可以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设计线路图、表格或思维导图。学生在做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会梳理小说情节。

品析人物形象一直是阅读理解的重点、难点。从初一开始,我们教授学生学会按规范、按思路归纳人物形象,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品读人物形象,深入剖析人物的精神品质。每个角度都可能产生奇妙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文本感知能力、细致分析文本的能力。

语文课堂并不惧怕无法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实际上,PAD学习平台从课前预习到课堂教学到课后提升,都有完整的一套系统。特别是课前指导预习,真正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无限次研读课前微课,在互动答疑平台上向老师、同学提出疑问。在名著阅读课上,老师更可以发布资源,帮助同学理解难点、重点。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感知内容、品析人物,化被动为主动。

3.课例研究反思

陶行知教育理念下的生本智慧课堂,学生的地位主体化,能做到自主质疑、自主提问,合作探究、共同研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点到面:微课讲解,小知识点串成线再扩到面,课前就知道学习的目的,通过自学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以前总是觉得语文科,信息化教学不实际,生本课堂太乱,因为要写的文字多,不方便同学书写等,不愿意适应新的教育潮流。实际上,语文的生本智慧课堂也可以很精彩,数字化导学有趣、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好,改变了传统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先学,老师寻找课堂难点和聚焦点,课堂上重点研究、探讨问题,做到每个小组有兴趣、有话可谈,重点更加突出,课堂更加高效,翻转平台做到运用、检验、评价一体化。

我们应该积极反思,不断总结,努力推进陶行知教育思想下数字化生本智慧课堂的教育改革。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为我们的整个教学吹来了一股春风,我们只有打开思维,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积极寻找对策,进一步完善和突出数字化课堂的效用,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断创新,踏实肯干,才会推动教育工作继续向前发展。

注:本文为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化学习规划课题《基于pad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BB427)研究论文。

作者简介:杨珍婷(1994—),女,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陶行知教育思想名著阅读
如何让学生爱上大部头名著阅读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