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思考

2018-11-27 20:03宁梦莎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互联网

宁梦莎

摘要:国家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后,大力推进互联网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博物馆教育也顺应信息化的发展开始不断变革,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挥教育育人的作用。本文就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存在问题及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教育与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8-0241-01

1.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发展

1.1 互联网+博物馆。互联网是各领域争相追捧的最新经济形态,并已全面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和博物馆的融合无疑可以改变其服务方式并提高服务能力和品质。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30年以来,各种数字化手段已经颠覆原有的传统模式。文物数字资源数据库、在线博物馆、新媒体等建设都实现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公众服务、文化教育、藏品展示信息化管理。但互联网只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任何时候博物馆都不能轻视其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职责-教育。

1.2 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形式。随着博物馆教育职能不断强化,在互联网+的趋势下也使博物馆教育从传统模式进一步转型,能够利用更方便和高效的手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影响力。现在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形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网络媒介类:如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数字化资源类:如全息技术、AR技术、虚拟技术下的文物资源等;教育APP类:例如故宫文化教育系列APP“十二美人”、“胤禛美人图”等。这些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让死寂沉沉的文物都活了起来,丰富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助力博物馆教育的传播与服务,方便教育资源的交互和共享、无形中提升了博物馆教育的品质。

2.博物馆教育存在的问题

博物馆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下确实带来了的变革与创新,但青少年作为博物馆教育的最重要的群体在体验博物馆教育时,各种问题也难以避免。其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资源信息太过单一、关联度过低。虽然说现在很多文物资源加上了数字化的手段,但仅仅是文物的一个数字化展示而已,如静态图片加简单文字描述。首先就数字文物信息都太过单一,信息不全,更新不够,可能无法满足到学生的需求。其次是数字文物信息关联度太低,让学生对文物只有表面、粗浅的认识,但在其背后所蕴藏的庞大的文化信息关联甚少,资源整合不足。这些枯燥单一的文物信息、缺乏互动的拓展功能都造成的文物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

2.2 博物馆在线课程资源过少。就现状而论,博物馆课程基本上在馆内开展,少部分在社区或学校开展。通过网络渠道的在线博物馆课程过少,大部分都是不成体系零碎式的课程。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在线互联网课程作为一个渠道可以使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对文化学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兴趣从而可以转化到场馆深入学习。其次,在线课程还可以普及到一些没有博物馆的偏远地区,要能保证到广大群众都有受到文化熏陶、艺术鉴赏的权益,满足多重社会需求。

2.3 馆校合作流于形式。虽然现在都在大力提倡馆校合作,但是实际情况馆校合作都大多流于形式。基本上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到场馆里面“玩”一圈,学生们走马观花,交的实践总结草草了事,其实学生没有真正有效的获取到文化知识,看似密切的馆校合作其实是貌合神离。对学生的博物馆教育体验应在观前、观中、观后都有相对应的基础或延伸导入学习,馆方需要将文博资源转化为学生所需要的资源,校方应该就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不可或缺的补充,但这都需要博物馆和学校双方深入的跨部门协作与沟通。

3.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策略

3.1 结合学科目标打造数字化资源。博物馆教育应具有学科交叉、跨界融合、资源共享的特征。教育部提出明确要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而两者有效结合很重要的一点是博物馆资源和学科目标的融合。首先资源建设应该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文物资源与教学课标相结合,开展教学设计并制作配套资源。为了使资源便于流通和使用,配套资源也应该规范化标准化的制作。例如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工具、学习单、课件等内容。

3.2 线上线下协同合作。博物馆教育应该注重“线上线下”、“博物馆进校和博物馆研学”多模式混合开展。无论是在场馆、学校或在线学习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为了更有效的开展博物馆教育,应该将多种模式有机结合,发挥其最大优势。现实学习情境与虚拟学习情境的融合即能发挥现实环境下真实体验和情感动机的优势,又能发挥网络环境下丰富资源、便于协作互动的优势,实现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情感教育融合发展。

3.3 形成有效评价标准。从学校教育、博物館教育、在线教育各方都应具有完善的评价机制。应该多维度多角色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无法量化的评价也可以通过面谈、调查、观察等方法开展。进而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整,优化博物馆教学质量。

4.结语

互联网+博物馆实现了传统展览向多元化互动体验的转变,也有效的促进博物馆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我们要加强多方协作、资源共享,使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丰富文化供给、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思考当下,启迪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夏文菁.数字化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与研究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79-85.

[2] 陈俏怡.“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趋势[J].长江从刊,2018(06):151.

[3] 杨丹丹.“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新思考[J].东南文化,2017(05):118-122.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互联网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