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浅表阅读 践行核心素养

2018-11-29 22:24邹慧珍
名师在线 2018年13期
关键词:语段意蕴典型

邹慧珍

(福建省漳州市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漳州 363000)

引 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诸多阅读创新教法不断涌现,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多选项,但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需要关注教法的适合度,不能过度追求课堂表象繁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法筛选时,需要避免词汇简单化处理、句段分隔式解读、语段程式化赏析、片段重复性训练,要开阔眼界,指向语言典型意蕴、表达隽永含义、主旨深刻情感、关联拓宽思维,从不同维度展开阅读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塑造阅读的核心素养。

一、避免词汇简单化处理,指向言语典型意蕴

阅读展开后,扫除文字障碍是首要任务。在对生字词展开阅读学习时,我们需要摆脱一些不科学的惯性思维。例如,反复读写生字词,希望达成强化记忆的目的。这样的操作太过简单,效果低下。因为离开具体的语境,这些生字词缺少了典型的表达意义,给学生的学习记忆造成困难。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字词放到具体的文本语境中,对其典型意蕴展开解读探究,势必能够给学生带来全面的学习认知,而且能够提升学习的深刻性。

学习《草原》一文时,教师为学生展示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让学生对生字进行正音、正形,然后对这些新词进行单独解释,再让学生找到词语文本出处,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意蕴。例如,教师让学生解读“迂回”一词,学生给出自己的解读:迂回就是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的意思。在文本中,“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这里的“迂回”说的是草原上的河流,写出了草原生命之水的精美形象,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教师引导学生对生字新词展开语境式分析,不仅让学生快速记住这些生字新词,还促使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语境意蕴有了深度挖掘,并从相关解读操作中形成阅读赏析认知,为下一步展开阅读赏析做好铺垫。

二、避免句段分隔式解读,指向表达隽永含义

阅读中对典型句子展开解读时,很多教师习惯围绕句子本身的特点展开思考。不管是修辞,还是句式,都可以成为句子解读视角,但不能联系整个语段,甚至是文本整体。这样的解读呈现了分隔式,大大降低了句子的运用价值。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文本的具体语境、情感来展开赏析解读,势必能够对句子隽永的含义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感知。

学习《丝绸之路》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让学生找出经典语句,体会其表现效果。学生很快就找出一些句子,并给出自己的解读。例如,“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学生分析:这句话生动地描写了西域商队的风采,特别是对西域商人的描写。教师对学生解读给出矫正和提示:如果只看这一个句子,是不能对句子的深刻内容展开全面认知的,不妨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的经典含义。学生经过再次讨论分析,最终给出具体体悟:这个巨型石雕是一个历史标记,表明当年丝绸之路的繁华,也说明我国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渠道是畅通的。这个句子放在文本开头,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引出当年丝绸之路的盛况。

教师引导学生站在文本整体视角展开阅读思考,学生的学习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说明教师的阅读引导设计是成功的。

三、避免语段程式化赏析,指向主旨深刻情感

文段赏析是阅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引导中,教师常常会将学生带入程式化操作思维窠臼之中,阅读赏析品质难以保证。例如,在语段赏析时,很多学生只会找修辞方法的运用,一旦找不到修辞,赏析学习则陷入困境,这当然是教师习惯性引导所导致的结果[1]。语段赏析切点众多,教师要站在认知高点,对学生展开多元启迪,给学生展示更多的阅读思考启示。典型词语、特殊句式、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赏析取点。

学习《景阳冈》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经典片段展开赏析。学生自然想到武松打虎的情节,教师给出赏析要求:武松打虎最经典的描写不是修辞方法的运用,而是典型动词的运用,找出典型动词,体会其用法。注意关联文本主题和情感,以提升赏析品质。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很快进入赏析讨论之中。有学生说:武松打虎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到了,武松把哨棒丢一边,揪住老虎顶花,使劲按住。这里用了“丢”“揪住”“按住”等动词,这些动词具有连贯性,将武松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来。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武松真不是凡人,因为面对老虎,不用哨棒却用拳头,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呢?教师对学生个性赏析给出积极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从动词运用展开赏析,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赏析视角。因为学生很少会运用这个角度,这样的赏析操作价值会更高。

四、避免片段重复性训练,指向关联拓展思维

在片段阅读训练设计时,为便于学生顺利进入阅读情绪,教师大多会选择原文片段,或者是选择极为相似的片段展开赏析训练,学生自然地进入模仿节奏之中,这样的赏析训练品质较低,学生获得的阅读成长也有局限性。小学生刚接触文段阅读训练时,适当增加一些模仿性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创新应该是阅读设计的大方向,唯有让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才能成就学生的阅读素养。

学习《刷子李》时,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对刷子李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总结,学生大多能够准确给出赏析感知。为塑造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片段赏析任务:《认牙》是冯骥才的小说,和《刷子李》一起收集在《俗世奇人》中。通过观看大屏幕上的信息,了解基本内容,然后对“牙医”这个人物形象展开个性化分析。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文本,并展开热议。有学生说:“这牙医真有意思,记性这样差,但却能够记住他镶的牙,这要比记住人的模样难多了。”“牙医之所以能够记住常人记不住的牙,这正说明牙医的敬业精神。记性这样不好,却可以记住假牙,真是奇人奇事了。”教师也参与讨论:“前面这些情节都是为最后这个谜底做铺垫的,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教师让学生训练全新的阅读内容,不仅成功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培养了良好的阅读意识。从这样的阅读训练中,学生获得的感知会更为丰富深刻。

结 语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度解析,包括对典型词汇、句式、语段的处理,都需要避免简单化、程式化,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思维视点,发动学生展开创新思考,以便形成崭新的阅读成长动力。

[1] 张艳秋.浅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从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开始[J].中国校外教育,2017,(04):32-33.

猜你喜欢
语段意蕴典型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富贵不能淫》阅读题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圆》典型易错题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语段教学,语文教学之“纲”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