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儿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8-11-29 09:24易志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回响陌生化儿童

易志军

“那是战乱时期的一个下午,天黑压压的,乌云密布,不久便下起了瓢泼大雨。侦察员老王和小李刚爬上一座山,不得不在就近的大树下避雨。

“暴雨如注,冲洗着山坡,泥水、碎石翻滚而下。老王和小李肩并着肩,望着地面发呆。不远处的一块斜坡上几缕黑色的细丝若隐若现,侦察员的直觉告诉老王——是头发!小李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刨开泥土,渐渐地,头、身子、脚全部露出来,是一个身着军装的士兵!

“老王、小李仔细搜查着,那身特别的军装和袖章,正是他们此次侦查的敌人特种部队的装扮。士兵的身体竟还有余温,右手食指还在微微抖动,并十分有规律:4、1、2、5;4、1、2、5……”

这是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我每次只讲3分钟就戛然而止,把精彩留给下一次。每一届的学生我都讲,每次讲时情节也总有些变化,讲的频率也不确定,有时连续几天讲,有时一两个月才讲一次,大体是在下午第一节课讲,那时学生刚刚睡醒。我给故事取了个名,叫《4125》,但凡我教过的学生,只要听到这个题目,必定是瞪大眼睛,挺直腰杆,端坐着等候。

作为作者,对于这个故事的发展和结尾,我不得而知,也从未在讲前做任何准备,都是凭着感觉边想边讲。学生们都把听这个故事當作最好的礼物,许多学生实在等不及,就自己接着写,最后全班掀起了创编小说的热潮。他们晚上写,寒暑假写,周末写,上学时便拿出来分享。一位叫小廖的学生续写了近30万字,发到网上,“圈粉”无数。

许多家长、同事都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纷纷询问故事的内容,我总是笑而不答。不是我卖关子,只因这个“幼稚”的故事专属我与儿童,面对儿童,我才有灵感。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探究者。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而教师是什么?用成尚荣先生的话说,教师,是派往儿童的文化使者。

教师对学生,讲故事如此,讲课亦如此。课堂上需要有秘密,需要教师能将熟悉的知识变得神秘、陌生,让学生品尝探秘的快乐。“陌生化教学”的提出与学生的这一身份无缝对接,通过教者见人之所未见的“第三只眼”,换一个视角或切入点,将熟悉的文本内容变成陌生的学习材料推到学生面前。学生在一次次鸦雀无声、一次次困惑艰涩中,经历从“咦,我怎么没想到”的渐入佳境,到“嘿,太有趣了”的忘我投入,直至“哦,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实现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沉睡到苏醒的转变。原本熟悉的教材、熟悉的文字,在学生的探究中,仿佛重新被激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课堂不再是句号,而是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充满着成长的气息。

当我们煞费苦心地研究教学内容时,不妨也潜下心来走近儿童,研究儿童,研究最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陌生化教学”,其实是一种儿童意识的强化和教师身份的再审视,是对儿童的观照与成全,其倡导的各种方式、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因为,只要心向儿童,念念不忘,必有新的回响!

猜你喜欢
回响陌生化儿童
端午辞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展望2022:e起向未来
这世界终究没有回响
四月的黄昏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