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地方看到陌生的风景

2018-11-29 09:24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阅读教学

记者:易老师,您好!您的《陌生:阅读教学新思维》一书带给大家很深的思考,很多老师都非常认可,崔峦老师也曾在本刊对您的课进行过点评,并对您倡导的“陌生化教学”进行了推介。您能简单说说什么是“陌生化教学”吗?

易志军:其实,从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到中世纪意大利马佐尼的美学理论及德国黑格尔的美学,再到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语言艺术学里的正式提出,最后广泛应用于戏剧学、文学与美学创作……可以说,“陌生化”这个概念本身是不陌生的,它源远流长,滥觞已久。通俗点来说,“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

这一方法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也颇有启示意义。如果借用 “陌生化”原理,推陈出新、独辟蹊径,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时常能出新、出奇,也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品质,引领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至于什么叫“陌生化教学”,我想暂且可以这样定义:灵活运用陌生化艺术,遵循教学规律、服务于高效优质教学的一种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

记者:据了解,您一直在倡导并努力践行着“陌生化教学”,并带领着您的工作室团队以“语文教学‘微创新”为主线,尝试着在教学视角、教学方法、文本解读等方面推陈出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怎样的经历让您有了这样的选择呢?

易志军:记得2012年,两年一届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全国小语界全面展开,我以一节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教学有幸通过了两轮选拔,准备参加市级的选拔。虽然前面几关能顺利通过,但是细细回忆这节课,感觉始终有点隔靴搔痒,上得“不痛快”,学生也学得“不尽兴”。我深知,这样的感觉很可怕,是很难“过五关斩六将”走向更高的赛场的。于是,我打开上课录像,反复看,反复想,终于发现了问题。

起初我认为,文言文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第一次接触难读、难懂,对于教师而言,也难教。于是,在备课初期,我脑海里就两个字——“扎实”:带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让学生“说说初次读文言文的感受”,帮助学生划分停顿,指导学生一字一词地理解,再一句一句地说意思。令我始料未及的是,整篇文章的情趣被我教得荡然无存,而且学生也学得毫无兴趣。

后来,我做了一项试验。我分别找了四年级的两个班(比赛要求选择比教材低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直接把课文发给他们,不做任何讲解,让学生读上三遍之后自己说意思。意外的是,超过一半的学生基本能说出个七八成。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都是“熟悉惹的祸”。虽然于学生而言,这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学习文言文。但是,在全国读经典、诵经典的热潮下,不少学生其实早就接触过文言文,很多学生甚至都能背上几段《论语》《三字经》。对于这篇文言文,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之后,理解的难点其实并不是很多。汪国真先生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的阅读往往也因“熟”而没了新鲜感,因“熟”而浅尝辄止,因“熟”而导致“不深”,因“熟”而看不到文本内蕴含的美丽风景。

于是,我带着全新的教学设计走上了东莞市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赛场。开课不久,我就问:“课前读了很多遍了吧?老师只想问两个问题:文中写了几个人?”学生很快便回答:“两个!”我接着追问:“那么,‘为设果是谁为谁设果呢?”“文中的‘君‘夫子又是指谁呢?”顿时,学生沉默了。接着,他们开始埋头默读,开始思索圈画,开始热烈讨论。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在一系列新鲜的、始料未及的问题情境下层层深入,直抵文本内核。就是这样的深入,使得学生原本熟悉的文字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引发了思维的冲突,产生了一种令他们感觉新鲜、刺激的“冲击波”,进而重新审视已有的熟悉,在细细的思索中读出恍然大悟来。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对抗熟悉”,要努力将原本遮蔽的教学内容敞亮在学生的视野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建立一种积极的“思维场”。于是,我努力地改变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无论是文本的解读还是教学的视角,无论是教学的设计还是具体的实施,无论是课堂的导入还是课后的拓展,我都极力把学生认知世界里那些熟悉的陈旧变为陌生的新鲜,把“意料之中”变为“意料之外”。时间久了,学生们对学习有了兴趣,阅读有了深度,在紧张而又愉悦、新鲜而又生动的课堂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高品位阅读。这就是我的“陌生化教学”。

记者:您刚才说,都是“熟悉惹的祸”,如此说来,就是“熟而难教”了。可是,我们不是倡导要课前预习吗?既然预习了,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易志军:我说都是“熟悉惹的祸”,并不是说反对预习,而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内容基本熟悉时,更需要教师能智慧地处理这种“熟悉”,把这些熟悉的东西暂时“搁置”起来,将看似熟知的语言现象、规律整合挖掘出陌生的信息。这样一来,必定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他们的脑海里一定会冒出新鲜与别致,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从熟悉中读出一点陌生来,从陌生中发现“原来如此”。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还是源于一些实际的教学困境。

首先,“熟视无睹”的教学内容难以引发教学活动。

“无论是要实现教学的意向性,还是要体现教学的双边性,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或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历史经验也已经表明,从来没有无内容的教学。”(石中英《教育哲学》)能够进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很多时候,学生因为课外阅读或者影视作品等渠道,已经接触过这些经典。更多时候,薄薄一本语文书,他们因有了课前的预习,而对课文的内容、表达的主旨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课堂上你再讲时是难以吸引学生的了,毕竟学生已经知道,结局已无悬念。“在所有教学活动的背后,都存在着引起学习意向的问题。教学不再仅仅是指人们必须学习某种东西,更意味着教师有目的地引起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毕竟,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无从谈起。只有切实满足了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我们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不竭的动力。”(崔允漷《有效教学》)而现实中,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熟视无睹”,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实难引起學生的学习意向,更遑论引发学生的学习投入了,如此一来,是很难引发教学活动的。

其次,“熟而无感”的教学行为难以引导教学活动。

“有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才真正地展现出了它的实践特点和艺术魅力。”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具有较强的意向性,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个体性。因为“任何教学行为都不能脱离活动的主体——教师而存在,必然显示出教师的某些个体特性。在许多情况下,教学行为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裴娣娜《教学论》)。

所以说,教学行为的这种个体性无疑丰富了教学行为,给了学生新鲜感。然而问题之关键在于,尽管教师的教学行为突破了僵化一致的普遍行为,带有个体鲜明特色,甚至形成迥异的教学风格,但这些教学风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久而久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很熟悉的了,是很容易“熟而无感”的,甚至会“熟而生厌”。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那是一次公开教学,我执教《詹天佑》。当时我正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着,学生似乎也比较“配合”地听着。正当讲到“课文是如何写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时,我发现坐在前面的一个女生低头在书包里翻来翻去。

我不解地问:“你在找什么呀?好好听讲啊!”

学生说:“老师,我在找尺子,准备画线。”

我说:“我还没说要画线呀,就算要画,你桌子上不是有一把尺子吗?”

学生的回答让我非常尴尬:“老师,我的这把尺子只能画直线,通常你让我们找‘杰出和‘爱国的内容,肯定是一部分内容画直线,一部分内容画波浪线。我的另一把尺子可以画波浪线。”

我尴尬地立在那儿,挤出了一句“好吧”。

明显可见,学生对我的教学习惯,因为相处日久,早已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了。原因也很简单,通常来说,人都有喜新厌旧之心理,太熟悉的东西是很难引发我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的,纵使是非常好的,也会产生所谓的审美疲劳。面对朝夕相处的老师,学生对其教学方式、方法,甚至教学的语言、动作都非常熟悉。时间久了,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惯性化和学习上的倦怠感。

最后,“熟而不深”的教学梗阻难以取得教学实效。

记得自己在拜读石中英教授《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时,曾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从类型上说,既存在着教师的缄默知识,也存在着学生的缄默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可以感受到学生的“缄默知识”。如一篇文章,学生因事先看过或从各种渠道接触过,所以对其有那么一个“前阅读理解”,这个“前阅读理解”实际上就是阅读教学中的“缄默知识”,由于它是很难改变的,因此,要么它成为促进阅读理解的一种推动力,要么成为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阻力。后者往往屡见不鲜,“熟而不深”,即后者中常见的一种。

什么是“熟而不深”?很简单,就是学生觉得对课文很熟,于是浅尝辄止,不能更热情地参与课堂学习,提升自己的阅读深度,更好地思考与理解。事实上,学生以为的“熟”只是原有阅读理解的延伸,教师要教的却是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提升。可是“熟而不深”带入教学中,就构成一种“梗阻”,导致教学实效打了折扣。

无论是“熟视无睹”的教学内容,还是“熟而无感”的教学行为,抑或是“熟而不深”的教学梗阻,都与“熟悉”相伴而生。所以,以“陌生”对抗“熟悉”,才能改变“熟而难教”的窘境。

记者:您能举例说说,“陌生化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是怎样实施的吗?

易志军:我主要是从教学视角和教学方式这两个方面来研究“陌生化教学”的,归纳出了4种教学视角、12种教学方式。比如有一种名为“欲擒故纵”的教学方式:

在一次生字词的教学中,我把全文的生字都呈现在大屏幕上,说:“同学们,这些生字当中,有一个字打错了,你们能快速找出来吗?”

学生先是瞪大眼睛,逐一检查屏幕上的每一个字,然后又对照课本上的生字表伸出手指头再次核查,最后还是未果。

當全体学生面面相觑时,我说:“其实,屏幕上并没有错别字。不过呀,刚才大家都非常认真观察了每一个字的字形,相信你们都已经把这些生字牢牢地刻在心中了。”

最后学生恍然大悟地“哎”了一声,但又心甘情愿地被老师“欺骗”,接下来的听写也证实,他们全会了。

关于生字词教学,我们往往会先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字形,关注一些易错字的笔画。但事实上,真的所有学生都在听老师的提醒吗?刚才的这个教学片段,我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其效果显而易见。以上教学片段,主要是指向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我们倡导的“陌生化教学”还有很多方法是指向学生阅读的品质、阅读的深度和效率的。

记者:根据您刚才说的,“陌生化教学”的确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深入、高效地阅读。但是,“陌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日的陌生必定成为明日的熟悉,如何保证课堂时常都是“陌生化”呢?

易志军:的确,“陌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刚才所举的这些例子或许并不能长期在日常教学中复制,一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计谋”,他们就没有新鲜感了。但是,“陌生”更是一种意识和观念,是对儿童的观照与成全。或者说,教学本应就是陌生的。因为陌生,才有教学的必要;因为陌生,才有学习的产生;因为陌生,才有交流的可能。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陌生化陌生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流泪的羊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新思维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