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书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美术教学研究

2018-11-30 18:41余知辛杭州高级中学
少儿美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一师美术史师范

■文/余知辛 杭州高级中学

姜丹书先生(1885—1962),字敬庐,号赤石道人,江苏溧阳人,中国著名艺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画家。他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在1911年至1924年期间,他在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身——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图画、手工课长达13年之久,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美术家。姜丹书在一师执教期间特别在手工教学方面开创了国内手工教学之先河。在一师期间的教学经历和教学理论思想也为他日后编写《透视学》《用解剖学》《建筑通解》《劳作学习法》《小学教师应用工艺》等著作奠定了基础。他在省立一师期间撰写的《美术史》著作也具有美术史研究划时代的意义。

一、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背景

百年杭高,从1908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开始,经历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一中、浙高、省立杭高、联高、杭一中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大师云集,名家荟萃,英才辈出。特别是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时期,它是浙江培养艺术师资最早的园地,打破了传统的封建师徒美术教育模式,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新式美术教育,拥有经亨颐、李叔同、姜丹书等当时的教育先驱和艺术巨匠,培养了一批在中国美术史和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美术家和教育家,开创了中国美术专业教育之先河。它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其后的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为后人所吸收与借鉴,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是中国美术教育史的开端,对推进20世纪上半叶我国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浙江巡抚张曾奏准以省城贡院旧址(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改建“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之一。1908年,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开办,之后经过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结束了从两级师范学堂到“第一师范”这一系统的师范教育历程。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最大办学成就和特色在于美术教育。当时最有特色的课程当属图画和手工课。当时一师的艺术教育思想起主要作用的当属经亨颐、李叔同、姜丹书。经亨颐作为校长主持了高师图音手工专修科和全校的艺术公修课的开设,姜丹书仿照两江师范学堂的学制制定了专修科的培养方案;李叔同为省立一师的美术教育带来全新的教学方法和风气。作为浙江省最早培养艺术师资的学校,其为全省的中小学堂、初级师范输送了一批新型的艺术师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对中国的艺术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诸如丰子恺、潘天寿、倪贻德、李鸿梁、王隐秋等杰出的美术教育大家,推动浙江乃至全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在美术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有着开拓性的示范作用,拓宽了近现代学校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具备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模式,在中国教育史和美术史上以及现在杭州高级中学的美术教育中均产生巨大影响。

二、一师的手工教学师资

省立一师时期,名流荟集。周树人、马叙伦、张宗祥、钱家治(钱学森之父)、陈望道、刘大白、俞平伯、朱自清等都在此校担任过教职,历任的学堂监督或校长、教师艺术素养都颇高,整个学校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

自1912年春起,校长经亨颐在时代大潮的影响下对学校的艺术教育重新进行了规划,以为学校的专科中独缺高级艺术师资,于是便请刚从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毕业的姜丹书拟定培养方案,并于同年秋季开办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学制三年,招生29名。

姜丹书作为我国近代美术技法理论研究和工艺美术研究的元老,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艺术教育师资之一。他于 1911年作为本土的艺术师资逐步接替了日本教习的教学,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教员,历经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等几个时期,于1924年夏辞职,先后在该校任教 14年。两级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适逢中国新教育始创时期,教科书、教材短缺,设备条件不完善,姜丹书在手工教学方面,积极克服困难,自己创造条件来完成教学。通过姜丹书的努力,省立一师的手工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果,各种手工教学方法和材料制作方法被推广到全国。

姜丹书在第一师范一直承担手工科和劳作科教学任务,并同时兼任了多所小学和中学的手工图画课教师,因此成为师范类手工科和劳作科的教育研究的权威,1932年他代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参加全国的劳作科课程改革一事可见其在该科目的权威性。他的手工劳作教育思想影响了当时的中小学以及美术师范教育的手工劳作课,培养出许多在手工教育领域很有成就的学生,如著名手工教育家王隐秋等。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手工教学方面,姜丹书对中国近代手工教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是该科目教育一线的中流砥柱,又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在各种思潮中,他不但起到了带领和推广的作用,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三、一师美术、手工教室

从两级师范开始,学校的校舍在贡院的基础上建成两层教学楼七幢,另有附属小学、风雨操场等,校园南至横大路(贡院前),东起贡院东桥桥脚,沿河(后填没,现为西健康路)向北,盘绕至梅东高桥边而向南转弯,乃沿中河经平安桥至贡院西桥脚仍复与南面横大路相接。校园总面积为一百四十余亩,校舍之宽广为全省之首。

姜丹书在《浙江两级师范回忆录》中对手工教室描绘道:“手工特别教室,在教习房之东。隔开了一大块空地,故在实习作业时,声浪不会扰及他处。共有三大室,都是平屋,四面凌空。一个最大的是木工及其他细工教室,一个是成绩陈列室,兼标本陈列室及材料、工具储藏室。所储藏的东西颇多。”手工的材料也大多购自日本,后来由姜丹书自行开发,逐渐代替日货。所有这些配置当时在全国来说也属一流,对于艺术教学非常有益。

四、图画,手工材料的购买与研发

美术课中无论是绘画课还是手工课,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材料和工具在美术课堂中是学生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在20世纪初的中国,图画课程的开设也是刚刚起步,就全国来讲,当时开设图画课教学的只有南京的两江师范学堂和天津的北洋师范学堂,图画课学生全国加起来不足百人。西洋绘画传入中国也只有寥寥数年时间,所以国内的美术材料相当匮乏,当时的材料也几乎都靠进口。

因为早期的高等学校都是仿照日本学制,手工教师都是日本人。非但所用的工具材料一概是日本货,而且一切技法也都是日本人的技法。在这种情况下,姜丹书因地制宜,想方设法解决了工具和材料的本土应用问题。他把我国的刨子、锯子等工具的构造和用法等,结合实际研究出一套理论,编成讲义,教授学生。又画了许多金木工工具图和选取了一些适用的实物标本,交给杭州武林铁工厂仿制,解决了手工器具供应问题,无须再向日本邮购。对于一般的手工材料,一概采用国货,没有现成材料就自行加工,如炼制熟石膏粉做粉笔,使日货粉笔从此绝迹;创制木质模型,教纸店用矾宣刷色加砑作替代品取代日本产的马粪纸;还成功创制了利用废纸制成地理模型的方法,被内政部审定作为雕刻类美术品注册,交教育工艺厂仿制发行。

五、一师图画、手工课程设置

当时的手工教师为姜丹书和日本人本田利实。手工课分纸工、木工、金工、竹工和黏土工等。木工包括家具设计制作、雕刻、建筑构造等内容;金工有锻金工(打铁)和铸金工(铸铜);竹工以编织为主;黏土工包括陶土的素烧和釉烧。手工课的教学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有专用的手工教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还让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增强了劳动观念。手工课程重点是木工教学,很多机器、材料初期都由日本采购而来,教学效果很好。

1932年姜丹书出版《小学教师应用工艺》,1935年与王隐秋合编《初中劳作》的金工下册,1936年编著《劳作学习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述是《劳作学习法》,此书的第一章对劳作的学习作用、目的等作了详细说明,也是他劳作教育思想的较为完整的阐述。他的劳作教育思想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理论修习,已经成熟定型,之前过于重视劳作技巧和实用性的缺点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更正,课程的目标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因为教育部对劳作要求较高,学生劳作科未及格者必须留级,姜丹书把劳作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人格的一个方法,充分注意到劳作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品性”。虽然仍然认为劳作学习可以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帮助,但他更加注重劳作对良好品德的影响,并且强调了劳作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劳作与教育》一文很好地体现了姜丹书此阶段中小学劳作科的教育思想,在该文中,他对劳作的教学总目标以及中小学各级学校劳作教育的具体目标作了阐述。他认为, 劳作课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技术,更是为了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德育的意义。小学的劳作课是为了养成劳动习惯,中学的劳作课“固然要并重些技术, 但也不是授予各种技术的,仍应偏重在养成劳动习惯和工作兴趣的”。

六、开设美术史课程

辛亥革命后,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 教育总长,对美术教育非常重视,教育部公布的师范教育大纲中列入了美术史教学的规定,当时现实所限,只是规定而无任何现成的教材。民国元年(1912年)九月,教育部公布师范教育令,其中师范学校规程的第二章第二十二条就提到要开设美术史课,但“得暂缺之”。当时,师范学校教学方案中有美术史课程,但国内一直没有现成的师资和教科书可参照。当时美术史的教学就由李叔同与姜丹书担任。姜丹书在一师开设西方美术史课程,并专门编写了西洋美术史教程,前面也提到过。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此外,他还将中国传统刺绣等手工课程植入美术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视野。

姜丹书在编写美术史的过程中,积极收集资料,边学、边教、边编写讲义,经几年努力,终于编纂成五年制师范学校用《美术史》与《美术史参考》两本书,于19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课程标准”编辑,适用于师范本科三、四年级图画科教授之用,解决了国内美术史教材短缺的燃眉之急,后来出版的各类美术史教科书大体仿照此结构。此课的教学填补了中国美术教育的一项空白。

姜丹书对美术承载的文化内涵有着深刻认识,他在《美术史》绪言中“美术史之必要”写道:“凡一国之文化如何,国民性如何,国民思想如何,均可与其美术观之。上下古今,东西各国。美术不可得而悉观,则可与其美术史观之。故美术史之研究,从事美术者与史学者至要之事也。对于美术史的性质认识为,美术史就者,研究美术之源流与变迁,盛衰与性质之专门史也,与教育史、文学史、工业史之类同。”他从文化史的角度解释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必要性与学科的性质。

姜丹书借鉴西方艺术史的理论、方法和观念,以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将《美术史》分为中国美术、西洋美术史; 从建筑、书画、雕刻和工艺美术四大门类分别来论述中国美术史。对美术形式(建筑、书画、雕刻、工艺美术)的选择,反映出他对美术概念内涵的理解: 美术的范围甚广,应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视觉审美形式和造物设计两大部分。视觉审美可分为绘画和书法,造物设计包括建筑、雕刻和工艺美术,一切形式和行为皆为人生直接的需要。这种对美术的分类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工艺美术”这一名称的出现是在蔡元培《美的起源》中。此后,“工艺美术教育”等概念也相继产生并迅速获得人们的重视和认可。据现有材料,国内最早使用“工艺美术”名称的应是姜丹书,19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姜丹书著作《美术史》,书中将中国传统手工艺纳入工艺美术篇章。从姜丹书对这一特殊美术形式选择的时间顺序上看,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是民国早期最早将工艺美术列入美术史研究的学者,拓宽了美术史研究的范围,提升了工艺美术的地位与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后学对工艺美术史研究的进程。在对工艺美术的介绍中,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陶瓷、刺绣、印染、金木工、建筑装饰等种类也作了深入的描述。告诉民众它是一种直接对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美化的美术,既是一种生活的美术,也是一种生产的美术。

曹意强的《中国美术通史的观念》中认为,姜丹书于 1917年出版的《美术史》堪称我国出现的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通史。姜丹书独特的分类和分期的美术史编写方法,成为以后编撰中外美术史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方法。国内美术通史在观念上迄今为止仍未超越姜丹书为首的这一代先驱们。

姜丹书在省立一师从事艺术教育十四年,曾身兼数校教职,其间更曾于上海、杭州两地奔波,而乐此不疲,皆因为视教书育人为己任,他曾说:“我是一个艺术师范生出身,则一生坚守着艺术教育岗位,乃是分内的事。”即使有人送官上门都不为所动。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许多知名人士,直接、间接受其施教者不计其数,潘天寿、丰子恺毕业后都与其保持着亲密的师生兼朋友关系,其淡于名利、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带给他的学生们终生难忘的影响,更是艺术师范生的楷模。

猜你喜欢
一师美术史师范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对俞秀松教育理念形成的影响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郭诗奇作品
我的自然笔记(二)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