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融和绘本故事现奇效
——《为什么玩不下去了》例谈

2018-12-01 05:01江苏无锡市新吴区高浪小学王晓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小鸭小兔现实生活

江苏无锡市新吴区高浪小学 王晓华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性课程。”为了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就必须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笔者以为让品德课堂与绘本故事相融和,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以一年级下册《为什么玩不下去了》为例,谈谈品德课堂如何融和绘本故事现奇效。

一、让绘本故事真正连接学生生活

绘本,就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儿童生活为主的儿童图书。而“品德与生活课程也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材中儿童的生活与现实中儿童的生活如何有效对接,就可以借助绘本。让绘本成为连接教材与现实的纽带,也借用绘本故事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为什么玩不下去了》这一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反观自己的生活,学会解决玩耍时经常出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懂得在与他人相处时相互尊重与理解,形成友好相处、健康快乐的同伴关系。如果要列举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这个话题,估计学生会有心理上的压力,关键还找不到特别合适的例子。笔者于是想到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本故事《赖皮鬼小兔》来贯穿整堂课,当小兔和小伙伴玩耍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耍赖时,学生能够一针见血地剖析小兔耍赖的心理。此时,再让学生反思自己参与游戏的过程,就能感同身受耍赖的不良后果,并对自己曾经的耍赖感到羞愧,自然而然地产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二、让绘本故事真切唤醒学生体验

“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认知,不仅仅是一种明了、理解,还必须是一种体悟,带有亲历性、个体性。”笔者通过让学生两次补白绘本故事,从故事迁移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激发其道德需要,促使其展开道德思考。

其一,当小猫摔了一跤后,猜猜小兔是怎么做的?小狗和小鸭又是怎么做的?他人遇到困难,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让学生一下子意识到谁更讨人喜欢。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生活,你在同学们面前摔过跤吗?当时有什么感受?你希望得到什么?一系列的交流对话,让学生懂得安慰朋友、不嘲笑别人,是交朋友的法宝。

其二,在小兔的嘲笑声中,小狗和小鸭扶着小猫回家了,好一会儿,他才感觉到又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只好孤零零地回到家,把好朋友离开他的事情告诉妈妈,那兔妈妈会说什么?请学生尝试学一学兔妈妈说话。其实兔妈妈说出什么话就是学生从绘本故事中懂得的道理,既是利用兔妈妈的形象教育小兔,其实更是一次自我教育。

优秀的绘本故事往往在童趣盎然、扣人心弦的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让学生很容易“忘我”地置身于故事世界。这一环节“小兔”的角色完全被学生代替了,他们就能更加深入的体验小兔的经历和情感,与现实生活碰撞之后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共鸣。

三、让绘本故事真情演绎学生交往

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在家里,祖辈父辈把他们视为“掌中宝”,凡事都以孩子为中心,全家都围着孩子转。这些“小公主”“小皇帝”虽霸气十足,但独立处世的能力较差,什么都依赖家长。进了校门,生活在一个大家都必须平等相处的环境里,虽然学生很想和其他同学一起玩耍,但在和小伙伴玩耍时,常常会闹矛盾,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和小伙伴交往。因此,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克制自己,教会他们与人相处的礼仪和基本规则,从而让他们在融洽的班集体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通过学习“读绘本,守规则;续绘本,明交往”这两个环节之后,学生已经明白了要与小伙伴愉快地玩耍,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并且要有同情心。此时,教师要进一步把这些道德知识内化为现实的行为。于是,笔者依托绘本故事,通过“演绘本,内化交往”这一环节,表演小兔反省自己之后第二天与小伙伴玩耍的情景,来抒发学生的心声。当看到学生表演的小兔、小狗、小鸭和小猫在一起愉快地做游戏,演绎了生活中和谐、礼让、守则的温馨一幕时,笔者由衷地感到幸福。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绘本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独特的德育魅力,需要我们不断发掘和思考,让品德课堂再现一个又一个奇效吧。

猜你喜欢
小鸭小兔现实生活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智救小鸭
小鸭
帮小兔逃跑
骄傲的小兔
假期归来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
小兔看病
五只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