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改革

2018-12-01 05:01江西吉水县文峰小学陈月凰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主体思维

江西吉水县文峰小学 陈月凰

注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对于学生认识数学,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非常重要。过去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都太过于强调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记忆,以及数学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尽管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应试教育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但仍有部分学校及教师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思维。为改变这一状况,把握当前时代特征,笔者认为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

由于一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味地强调数学练习,严格按照书本理论讲解,不重视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缺乏主动进行数学教学创新的意识,导致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十分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而许多练习的题目、内容却并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基本数学知识的记忆,但学生往往难以在学习与训练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的巩固与自身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地位未突出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重要的受众,应突出主体的地位。然而,现阶段一些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普遍是教师占领主体地位,教师以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全主导课堂,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学生却被放在了客体的地位中,被动地跟随着教师的指令进行学习和练习,造成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主体意识也十分缺乏,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缺乏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常常被教师所教授的固定思维框架所束缚,难以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强调逻辑思维的数学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三)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足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对生活实际的认识上的。如小学10以内的数字的学习,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如果在数学教学中只关注于书本,人为地忽略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是十分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的。即便学生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反复机械地练习,掌握了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但也仅仅停留于课堂范围内。对于缺乏生活实践的教学案例与练习题目,不仅不能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更难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懂得如何对数学知识加以运用。这也就使得数学知识的价值大打折扣,仅仅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工具,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不利于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奥秘,导致生活中大量的学习资源被浪费,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将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三大途径

(一)致力培养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小学数学十分简单,不存在很复杂的学习内容,但数学知识普遍具有抽象性,数学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学习数学是需要逻辑思维的,强调学生逻辑思考能力的培养。现代素质教育,越来越强调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在数学教育中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将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形象的简单的可感受的数学材料,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效率的提高。如在小学数学中学习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饼状图、柱状图等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设计出形象的色彩丰富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并利用excel表格绘制各种横坐标、纵坐标中不相同的饼状图、柱状图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不仅可以节约照搬书本一页页讲授的时间,还可以利用形象思维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做到在节约教学时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强调与时俱进,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都是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关注得多的是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成绩也就越来越差。要改变过去应试数学教育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就要强调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那什么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呢?这就离不开对教师教授数学思想的积极转变。新时代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基于数学知识的灵活多变特征,设置更多开放性、随机性的问题,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加强课堂中的互动,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思考,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得到的自我满足感就越强,在教学活动中就更能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具有良性的促进作用。当然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要改变过去指令式的教学语言,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由、融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方面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要更多地把学习的数学问题带入到生活的场景中学,而不是人为地割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只有把数学放到生活实际中,才能真正地把这门抽象的学科变得更生动,才能有更多学生愿意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正方体或长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时,往往可以利用学生平时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案例来进行启发:妈妈在超市买大米,但不知道家里的米桶能装下多少斤大米,而家里的米桶是长方体的,请问该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长方体体积公式来计算米桶所能容纳的大米量。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数学教师应重视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启发。通过具有实践意义的练习,让学生逐渐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发散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主体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何谓“主体间性”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