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游戏对当代儿童的危害分析

2018-12-03 03:06陆舟
江西教育C 2018年9期
关键词:手机游戏危害

陆舟

摘 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儿童开始接触带有暴力色彩、内容丰富的手机游戏,这给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型的他们带来了心理及行为上的一系列影响,甚至使他们出现一些问题行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而社会教育只是枝。为了让儿童不再沉迷游戏,最主要的是需要家长拿出实际行动,让孩子生活在温馨幸福的家庭关系中,让孩子拥有充实感和安全感,从而与手机游戏“绝缘”。

关键词:手机游戏 儿童问题行为 危害

随着智能手机进入千家万户,伴随而生的手机游戲产业欣欣向荣,呈井喷式发展。各大游戏厂商推出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手机游戏,更不乏大牌明星代言,手机游戏成了全民重要的娱乐方式。纵观广阔的手机游戏用户群体,儿童用户不在少数,在地铁站、公交站台等公众场所,甚至是家庭聚会、日常餐桌上,低头玩手机游戏的儿童比比皆是。而儿童沉迷于手机游戏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危害身体健康,而且危害心理健康,影响学习和性格。

一、手机游戏盛行的原因

几年前,我国儿童的主要娱乐方式还基本停留在球类、玩具类、伙伴游戏等,属于实际的动手操作游戏和身体游戏,并且大多需要与同伴交流。从2016年始,我国儿童的主要娱乐方式开始转向手机游戏,并且参与人数逐年剧增。儿童所使用的手机必然是家长的或家长给他们购买的。那么儿童是在何种情况下获得手机,并开始接触手机游戏的呢?第一种情况是,当家长带着孩子前往聚会或者应酬时,由于孩子自制力差,容易吵闹,为了迅速终止孩子的吵闹行为,部分家长选择的方式就是递给儿童一部手机,放任孩子玩手机游戏,让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手机游戏中,从而摆脱了他们吵闹的“麻烦”。第二种情况是,当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外出,将儿童交给其他人照顾时,为了避免其他看护人被儿童“折腾”,出于“省事”的目的,监护人把手机交给儿童,让儿童自己玩手机游戏。而这些家长为了图一时轻松的随意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使他们走入手机游戏的深坑。

儿童的娱乐活动通常互动性比较强,同伴群体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如果在一个群体中有一部分儿童接触了手机游戏,他们在聊天中必然会出现关于手机游戏的话题。而其他之前没有玩过手机游戏的儿童为了能够与同伴有共同话题,就会主动去接触手机游戏,如果家长不允许,他们可能会偷偷拿家长手机下载游戏,自己注册登录游戏。甚至不乏有儿童为了在手机游戏中升级,私自使用家长手机绑定的银行卡进行支付,购买高达万元的游戏装备。

二、儿童沉迷手机游戏的原因

首先,手机游戏市场利润可观,使得游戏厂商重金投入研发,游戏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并从单机版升级为网络版,这样使得各地的游戏玩家可以在网上互动,团体作战,大大增强了手机游戏的吸引力。而儿童自制力比较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丰富有趣的手机游戏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诱惑。

其次,儿童的好胜心是不加掩饰的。从部落时期古人类的各种游戏,到封建时代的各种民间游戏,再到近现代的奥运会等等,人们的游戏活动总会演化成比赛,成为一个追求胜利的过程。成年人往往会掩饰自己对胜利的渴望,但儿童往往会更直接地表现出胜利的欲望。而不少手机游戏里,会有各种排位赛,根据不同的战绩分为不同的段位。这无疑迎合了儿童好胜的需求,胜利了就想更进一步,输了就会不甘心而重复玩游戏,他们在游戏里投入大量时间,以取得更高段位。

第三, 手机游戏互动性强,儿童可在网络世界互动游戏。当代大部分家庭是三口之家,独生子女较多。而这些家庭的家长大部分都忙于工作,通常无暇陪伴孩子娱乐玩耍。孩子很多时候独自一人在家中,出于安全考虑,家长不允许孩子单独外出,有时就会给孩子一个手机。渴望玩伴的孩子在手机游戏中找到了同伴。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孩子即使独自一人,也可结交玩伴进行互动游戏。

第四, 游戏世界的构建满足了儿童的英雄梦。虚拟的手机游戏世界可以让孩子沉浸其中,脱离平凡的现实,满足他们丰富的想象,比如能够拥有与众不同的魔法技能,可以率领千军万马攻城略地,使他们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第五, 满足孩子渴望成长的心理需求。儿童虽然心智尚未成熟,但随着大脑发展,个人意识逐渐凸显。他们渴望被当作成年人对待,不再是大家眼里幼稚的孩童。比如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在游乐场倾向于选择过山车、鬼屋等刺激性强的成人化项目,他们会对旋转木马、小火车等刺激性不强的游戏项目不屑一顾,认为那是一、二年级小朋友玩的,仿佛他们已经是大人了。在手机游戏中,儿童可以把自己当成成年人,与网友进行交流和打游戏,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获得更强的个人价值感。

三、手机游戏对儿童的危害

有些人认为手机游戏对儿童影响不大,然而它的危害其实是长期缓慢渗透的。首先,由于儿童自制力较弱,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很可能会一直重复地玩极具吸引力的手机游戏,沉浸在虚拟世界里不可自拔。新闻里也有关于儿童玩手机游戏时间过长,精神长时间兴奋、疲劳过度而致病的报道。这些案例绝对不是个例,所以在众多家长呼吁下,手机游戏开发商推出了游戏防沉迷功能,即登录超过规定时段,便强制让账号自动退出。但是这个功能并不能完全有效发挥作用,因为儿童可能会采用注册多个账号的方式,达到继续玩游戏的目的。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儿童,便因此荒废了大量的时间,耽误了学业。

其次,部分手机游戏都带有暴力倾向的内容和情节,儿童在游戏中可以体验“杀人”“爆头”等暴力行为,而且不用像现实中那样负法律责任,甚至在各种排位赛游戏中,是以谁杀的人更多来判断输赢,游戏里通常称为“送人头”。对法律缺乏概念、对生命认识不足的儿童,如果在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之前,接触过多的这种具有宣扬暴力的游戏,生命意识会变得淡漠,有的儿童甚至以此为荣,把在网络游戏中杀人当成“男子汉”的象征。近年来,中小学生互相伤害事件增多,甚至有学生连捅同学十多刀直至对方毙命的案例,有些就是受到在网络游戏里经常“杀人”的影响。

第三,儿童沉迷手机游戏,可能会丧失在现实中交朋友的欲望,往往呈现自闭、不爱与他人交流的特质。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忘却现实中的一切规则,可以随时结交大量网络中的朋友,而维系这些朋友关系的仅仅是网络游戏,游戏一结束甚至没结束都可以随意绝交,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不可靠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朋友和朋友圈往往是比较固定的,比如同学、亲友的孩子等等,他们之间的交往能促进儿童心智的正常发育。有些孩子在现实中不善言辞,与他人交流会紧张,但在游戏里,谁也看不见对方的真实模样,交流起来没有压力,可以让儿童长期待在自己心理的舒适区域,造成不敢突破自我,与现实中的人群交流。这样长期下去,很多儿童就会越来越内向,把自己封闭起来,他们可以长期待独自呆着玩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足不出户,不想学习,不想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越来越脱节,从而越来越失去重新走进现实的勇气。

对于目前许多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的现象,最应该负主要责任的是家长。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而社会教育只是枝。为了让儿童不再沉迷游戏,最主要的是需要家长拿出实际行动,聆听孩子的声音,关掉手机,和孩子聊心里话,一起做家务、游泳等,让孩子生活在温馨幸福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拥有了充实感和安全感,便会更容易地与手机游戏“绝缘”。

参考文献:

[1]丛静.试议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J].中华少年, 2016,(08).

[2]丁纯,程贯平.浅谈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教育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3).

[3]曹威麟,张菁,刘璐.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及其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6).

猜你喜欢
手机游戏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药+酒 危害大
基于手机游戏中UI界面的交互设计研究
陕西省大学生手机游戏迷恋度实证分析
让手机游戏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新渠道
手机游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酗酒的危害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浅谈手机游戏业务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