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12-05 10:58潘从亮张琼苑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2期
关键词:高校课程教育

潘从亮 张琼苑

摘 要:作为传统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学补充,人文素養类网络通识课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学生评价等方面在高校均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相关课程很受大学生欢迎。但在高校具体实践过程中,又出现一些与教学规律、教育管理相冲突的方法与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本论文将是通过对通识教育的涵义及高校网络通识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完善高校网络通识教育的几点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通识;教育;高校;课程

一、通识教育的涵义

通识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三个要点。首先是对人文学科的认识,这涉及人类的关系、价值和精神。其次,通识教育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科学方面的学习。最后,通识教育的主要知识还包括社会科学知识。通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务处理准则和规律,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紧急事件的处理,世界的发展规则等等,使大学生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化。通识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更加全面地认知社会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的发展,为人处世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高校网络通识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教学质量层次不齐,学习成绩不能有效反映学习效果。与教学形式、教学过程管理相对应,网络通识课的教学质量层次不齐,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衡量手段基本不能反映实际的学习效果。从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看,每个大学生在学习前的素质结构千差万别的,以某门网络通识课程的学习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状况;从学习的实际内容及内容的理解程度看,学习成绩难以衡量每个学生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实际效果;从教学的考核方式看,以课程每部分的一些考核题及综合考核成绩来看,往往局限于具体的知识点,而不能反映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改进渠道缺失,缺乏有效的学生评价反馈机制。从教学质量的改进机制上看,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能够及时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从而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但对于网络通识课来看,这个反馈机制是断裂的。网络课程的老师只管讲,给学生的要求就是留一些作业以及最终的考核,学生对讲授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及建议无法传递至教师;学校对人文素养类网络通识课没有配备对应的辅导教师,通过网络方式收集的课程评价或建议反馈往往偏离现实,特别是存在相当比例的学生消极对待网络课程时,这种网络渠道获得的反馈就非常容易失真。

(三)课程内容有限,与素质教育及学生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相对于已有的人文素养类课堂教学课程,网络通识课无论从数量和内容上已经是很大的改进,但网络通识课课程选择上仍存在不足:一是所选课程有限,课程的购买量取决于学校相关教育课程建设类投资;二是所选课程购买于商业化的教育资源供应商,供应商能提供的课程范围限定了学校可以购买的课程类型,学校期望购买的部分课程反而难以购买。特别是某些网络课程资源供应商,课程资源往往是打包销售,结果便造成购买了一些学校不敢兴趣的课程,甚至购买了一些低质量的课程资源;三是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

(四)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监督。该校人文素养类网络通识课主要是将一些课程的讲课视频放置在网上教学平台供学生选择学习,从教学形式上看只是将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移植到网络平台,仍然是“满堂灌”。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互动环节,学生对网络课程中的疑惑只能是重复听讲或求助于其他老师。从具体的实现手段看,虽然网络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对部分没有私人电脑的经济困难学生而言,这种自主选择权不仅不是便利,而是变成负担或一定程度的歧视。

三、完善高校网络通识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学校需要成立如“通识教育中心”、“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从而对通识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管理。管理机构可在各个学院下设小组分会,由该学院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所有小组分会都要包括各个系和部门的教师和学生代表。对通识教育课程应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所以,还要制定系统、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通过制度规范并加强对学生的选课、上课指导。

(二)创新网络通识课课程管理和考核方式,以考促学。资源整合、课程辅导等改革都离不开教学管理和考核方式的创新。比如,允许不同来源的网络类课程进入学生选课范围,允许网络类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相互替代等等,都需要在选课系统设置上作出相应调整。在考核方式上,应改变目前相对单一的考核模式,只规定最低学习时限、最低学习任务、最低学习要求等,对具体的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以提高自身演讲水平的网络类课程,可以通过组织演讲比赛的方式,确定学生的课程得分。

(三)细化通识教育课程目标。通识课程所反映的基本目标是“人”的培养,其次才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恐怕需处理好如下三方面问题。第一,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公民素质。第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性。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理解能力等。

(四)合理按排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在课程所涉及领域上,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应涵盖主要的学科领域,同时照顾到各学科之间的平衡。建立通识教育的“共同核心课”以及建立“助教制度”这两个措施。同时调整基础理论课程和技术应用型课程的比例,平衡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分配。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让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加强文科课程的学习,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加强理工科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窦步云,课堂,永远为学生而选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

[2] 吴瑞梅,培养创新能力,激发课堂活力[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11(06).

猜你喜欢
高校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