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从文本对话开始

2018-12-06 08:01江苏南京市回龙桥小学袁春红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小数学情习题

江苏南京市回龙桥小学 袁春红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都开始关注学生真实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情分析”一词被频繁使用在教学预设中。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D.Ausubel)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中写道: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这就是说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才有可能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

基于学情分析下设计的教学活动预设应从学生的“学”上下功夫,做文章,为实现有效教学定下基调。学情分析涉及的面很广,有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兴趣、思维品质等,作为教师,立足于哪方面才能尽可能地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呢?笔者曾做了一个课题“基于学情分析下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以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为例”,研究发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提升兴趣,对话整体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是众多课程专家精心编制而成的,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也是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的主要手段,但是数学学科具有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语言呈现多为符号化、逻辑化,与语文书相比较显得枯燥乏味。笔者认为,一方面数学教学要求必须加强数学阅读,另一方面学生对此兴味索然,不愿意多读,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从趣味入手,并通过预习单及时反馈信息,让教学活动的预设更有针对性,让教学活动开展更有效。

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数的整除特征”前,为了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文本,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片段来引导:“昨天老师学到了一项本领,从此变成了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超人,你们有兴趣来考考老师吗?”教师故作神秘状让学生顿时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你们随便报一个数,老师都能告诉你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争相报数,教师一一解答。在学生好奇心大增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大家:“老师的这一特异功能来自于我们的数学书,只要大家能完整地阅读课本76~77页,也许能成为像老师一样的超人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创设了一个“煽情”的环节,让每个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读书的效率,也提升了阅读的能力。这里强调一个“整体”是指完整地让学生把这一节书读完,而不是让学生截取某个例题,某个片段,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在提升数学素养的同时兼顾预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教材,读懂教材,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提示,为学生阅读文本提供帮助。在设计提示时要立足当下学情,立足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使阅读提示成为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媒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课的阅读提示如下: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阅读提示单

(1)我的猜想

根据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你能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___。

(2)我的验证

下面是一张百数表,请你圈出3的倍数。

你的猜想对吗?为什么?

(3)我的预习

阅读课本76~77页,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二、活化思维,对话练习

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平台,也是沟通知识、学科、生活的桥梁与纽带。习题也是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习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经常听到有教师感叹,这题目都讲过n遍了,但是只要稍作修改,学生又不会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的教师把这种现象归咎为学生概念不清或解题能力不强,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笨”字概括。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基础题怎么就能做对呢?这个问题同样也困惑着学生,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习题稍作改变就没有把握做对。教材呈现给我们的都是静态的信息,细细研究,这些习题里面可以发掘出很多知识与方法。如果能恰当地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联想、对比、归纳、数形结合等方式方法来研究习题,活化习题,那练习题可发掘的空间会更大。为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第6页第7题。

7.先填一填,再在直线上描点表示-2和-4。

分析教材,如果仅仅只让学生解决“-2和-4哪个数更接近0”这个问题,那么这个习题的功能就没有被开发出来,教材落实在这个习题上的学习目标还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负数的大小。学生初次与习题对话的时候,是想不到这么多的,他们看着图,很快就得出了结论“-2更接近0”。这道习题就这样理解显然太浅了,广度与深度都不够,教师在设计阅读提示单时不妨再加问一句:哪个数更大呢?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按理说依据这两个负数各相距“0”有几个单位来感受负数的大小也没有难度。-2更接近0,-2大。但有的学生认为-4大,并在阅读提示单里写明了原因:因为-4离开0有四个单位,而-2只有两个单位,因为4>2,因此-4>-2。很显然,这些学生受到了整数比较大小的影响,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正确掌握知识呢?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丰富对习题所承载的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正确解答新的问题。

1.数形结合

根据数轴的特点可以作出判断(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2在0的左边,-4在-2的左边,-2比-4大。

2.联想

如果把数轴逆时针旋转90度,学生立刻想到了温度计,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知道正确答案。

3.拓展

-2+1是多少?你能在数轴上指出来吗?如在学习小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得最多的是数形结合法,学生看到0.1和0.01就能联想到与之对应的图像,这样不管以后学习数位顺序表,还是小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较大小时都能运用。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活化了一个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促进发展,对话留白

开发教材的“留白”是为了利用“留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中经常出现诸如“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想一想,近似数1.50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你是怎么想的?请与同学交流。”等显性的问题式的留白,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学习的支撑点,但是还有一些比较隐性的留白,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那些隐形的、富有生命力的“留白”,激活它们,使其以鲜活的面孔呈现出来,从而生成动态课堂资源,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引发他们积极思考,不断创造新的生成资源,使有效教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求小数的近似数》时,教材选取的例题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1)精确到十分位大约是多少亿千米?(2)精确到百分位大约是多少亿千米?”。通过计算,指出1.50比1.5更精确。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显然不容易理解。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1.5与1.50应该是相等的。那么如何去理解精确呢?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主动思考这个问题呢?以前的教学主要是依赖于一张表格,在表格中根据题目的要求精确到近似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原数的相差的数,越小说明精确度就越高。笔者偶尔一次浏览网页,发现一个老师与众不同的想法,顿时眼前一亮,通过线段图的形式,发现取值的范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精确度。阅读文本上出示下图,并提问2和2.0那个数更精确些?说明理由。

这个图作为阅读提示至少说明了四个问题:(1)近似数2的取值范围更大些;(2)近似数2.0更精确;(3)2.0末尾的0去掉, 精确度变了;(4)2.0比2更精确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小数精确度就越高。一幅图,着眼本课的重难点,清楚地诠释了学生的疑问。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活化、深化了教材,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得到发展。

总之,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与文本对话,是教师了解第一手学情的好方法。也只有来自学生真实的学习信息,才能指引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使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不再是一句口号。♪

猜你喜欢
小数学情习题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后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