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促进经济区域合作功能分析

2018-12-06 10:33李德学
时代经贸 2018年9期
关键词:区域合作行业协会主体

李德学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行业协会是我国区域治理体系及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型力量,在经济区域中发挥促进区域合作的功能不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满足政府职能放还权与社会的需求和回应,它还关系到政府、市场主体以及社会组织三者之间权利(权力)界限的重塑问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考虑,我们必须结合政会改革的社会背景,通过其与政府、市场和企业等的关系互动加以总结和归纳,其促进经济区域合作就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主要体现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

一、通过参政议政促进经济区域合作

行业协会的“代表”职能是民主参政议政的组织支撑和制度平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推动含社会组织协商在内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言下之意,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以及法治政府的基础上,将社会组织协商通过制度来固化和常态化,形成协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构建稳定有序的社会组织协商环境,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经济区域合作从本质上是区域主体合作互动的过程,区域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公民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而不同主体之间保持信息交流对称其持续对话和民主协商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区域如火如荼的迅猛发展,在经济区域合作中不断涌现出经济利益主体如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区域公共事务的发展,其政治参与、区域公共利益维护等各种利益诉求也日趋增强。民有所呼,政府必有所应,政府不能忽视或漠视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政治利益诉求,因为直接关系到经济区域的合作和特定区域的稳定大局。因此,行业协会顺应成为社会民主管理和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行业政治利益诉求:一是通过广泛征求和收集行业或区域企业会员个体建议和要求,行业协会作为行业或区域企业利益的代表与各级政府或职能部门进行制度化、平等性地对话;二是通过与政府沟通、交流、协商参与行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处理;三参与政府地方立法,为地方立法建言献策;四是作为区域政策的参与者,行业协会通过对政策的宣讲和解读来帮助企业会员了解和支持政策,从而转化为履行义务行为;五是利用行业协会“精英人物”的政治地位,如行业协会组织均积极推荐精英会员代表担任全国或地方人大、政协等重要职务,在经济区域公共事务决策中代表行业利益发出行业“声音”。

二、区域经济融合促进经济区域合作

行业协会不但是我国民营经济的代表,也是国营企业的代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但是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更为重要的还是维系行业管理与市场规制的重要支撑。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12月底,我国行业协会商会近7万个,而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共有29085个,约占全国近7万家的41%。 因此,行业协会作为我国经济区域非常重要的区域主体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利益的重要代表者。如以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为例,其立足于“服务、自律、代表、协调”四项基本职能,围绕促进中药经济和上海中药产业的发展为核心,通过服务于中药市场和中药行业,为中药企业会员提供中药行业性服务来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因此在提供行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凸显出其经济属性和功能。

行业协会是特定区域或会员企业的自治组织,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区域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因此它是特定经济区域或特定行业整体经济利益的代表,经济性是行业协会的本质性特征。在经济区域中,作为重要的合作主体之一,促进经济区域和行业的经济发展是其经济性特征的必然表现。实践中,行业协会往往通过与会员企业在各种互动关系中来体现其发展经济的功能。如已经成功举办八届的湘商大会,它已经成为湖南省对外招商引资和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成立10周年的湘商大会共促成投资合作项目近2000个,引进资金近8200亿元。湖南通过湘商大会这个特殊的经济平台,与世界500强企业提升产业链,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区域合作目的。

三、通过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经济区域合作

行业协会促进区域合作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经济区域公共事务的社会化治理来化解或缓和社会矛盾;二是激发社会活力;三是规范社会行为。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区域合作背景下,区域公共事务的社会化治理集中体现出了公共行政的“整合性”特征,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其事务的综合性、主体或利益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这恰恰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等区域主体多元合作、良性互动的体现和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协会一方面在积极履行政府放还权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积极填补着政府退出领域治理的暂时空缺期,满足“善治”的条件和积极实行善治目标,维系着区域社会公正、公平及秩序的稳定,积极化解区域社会变革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起着重塑社会结构的功能。行业协会是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力量,也是我国社会结构重构的动力来源,是对政府和市场治理危机的双重整治和对多元化社会需求的有力回应。二是推动区域公共事务社会化治理进程。政府放管服改革是我国行政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在变迁过程中,区域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除了政府之外还有其他主体,因此从客观上导致了区域公共治理的多中心化。三是促进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行业协会是互益性、自治性的社会团体法人,因此在它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体现出强调多主体之间合作共赢、通过组织化的力量来克服分散性、民间性缺点、不断完善组织地自治性、自律性来维护区域或行业整体利益等新的社会价值。四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五是推动、引导社会教育。六是可以协调劳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劳资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关键,也关系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社会稳定。而行业协会在其运作过程中,为解决劳资双方的争议和矛盾提供了先天性条件和优势。

四、区域文化互动发展促进经济区域合作

文化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在不同学科和视角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与人相互交往,共同劳动和共同生产实践表现形态的总和。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区域文化更不例外,如长江流域孕育了较为丰富的巴渝文化、湘楚文化等。但是,任何经济区域合作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其共同的文化底蕴作支撑,有互信和认同的区域文化作为平台。 因此在经济区域合作过程中,既要尊重区域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到在合作过程中区域文化的融合性和同一性趋势,这样就形成了经济区域与文化的“互动发展”,二者的互动发展就是以互利为目标展开的,通过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间要素、产业、企业和制度等多方面的相互流动与合作,使特定区域内的经济和文化实现有机融合,逐步提升区域整体发展力和竞争力的动态演化过程。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发展也呈现出显著地收敛和融合趋势。

五、区域环境治理体系促进经济区域合作

长江流域当前面临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跨区域性公共产品出现“公地悲剧”现象。跨区域性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具有不可分性,某一区域成员对该公共产品的处理行为会影响到区域其他成员,如对区域内共有资源的保护、利用等问题,长江流域的治理则是典型代表。因此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上游保护,下游受益、上游污染,下游遭殃”、“保护越多,包袱越重”的生态利益失衡现象,上下游之间出现“不合作博弈”情况,所以出现上述“公地悲剧”现象。如在长三角经济区域中的15 个城市中,只有 1 个城市不属于酸雨控制区,其他14个城市都处于酸雨的威胁中,全年的 PH 值低于5.6。有学者认为,长江流域环境严重污染与现行行政区域的分割性是离不开的。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污染问题,十九大确定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指导方针。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中,需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包括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要着力解决长江流域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较早就参与了经济区域的环境治理问题。如始于2003年怒江水电开发,我国各类环保社会组织就在流域污染、区域环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贵阳环境公众教育中心进行非对抗式环境治理模式,通过印刷环境宣传资料和建设环境保护公众号、举办系列环境保护讲座、招募志愿者义务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强调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性,由志愿者担任民间河长,创立了双河长制,与官方河长共治流域环境污染,以实现“一泓黔水入两江”。

参考文献:

[1] 吴卓娅,张铎.实现东北地区文化经济互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J].人民论坛,2015.

[2]陈吉庆.文化认同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研究[J].黑河学刊,2011.

[3]赵冰等.区域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内涵、必要性和实现途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5.

[4]跨界污染挑战行政分割,长三角环境合作试点先行[N ].新京报,2004- 06- 21.

[5]郭众.基于市场获得视角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沪苏浙皖地区的实证分析[J].时代经贸,2015(22).

猜你喜欢
区域合作行业协会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对区域合作的思考(一)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行业协会腐败
行业协会改革方案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