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差异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对策

2018-12-06 10:33
时代经贸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村发展

杨 艳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650222)

当前各个省区之间,以及省区内部各州市之间,都存在同质化发展倾向(朱佳毅,2018)。这种模式不仅加剧了竞争,还压缩了互补性的合作发展空间,形成了区域之间市场相互分割、产业链不相互开放等问题。相对与高度密集的城市区域,我国乡村普遍散布在城市周边和远离核心区的边远区域,悠久的自给自足历史和农耕传统使得乡村地区的市场化、一体化程度本身就比较低。乡村振兴,根本出路是要走一条区域之间相互兼容、共赢共生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而不能以邻为壑。

一、差异化发展是区域崛起的必由之路

差异化发展的基础是区域在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地理区位、外部市场、人口结构和历史因素等方面存在普遍差别。这些差别使得区域之间需要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发展潜能,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重心。差异化发展有丰富的学术内涵。首先,差异化是立足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罗必良,2017)。不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禀赋,决定了发展的重心是不一样的。其次,差异化是立足区域共赢的分工模式。与同质竞争条件下更容易出现的两败俱伤和囚徒困境情形相比,差异化发展能够基于产业、功能差别而形成良性发展环境(张小蒂等,2012)。最后,差异化是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的错位竞争模式。差异化是对发展目标的聚焦和凝练,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取舍,这对于发展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的农村而言,通过错位发展在竞争中形成优势至关重要。

二、差异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发展的结果,造成了城市风貌的同质化,导致“千城一面”(王庆生等,2018)。乡村发展不能走城市化过程中简单统一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首先,乡村并不具备城市进行大规模系统拆建的雄厚资本和可能性。城市拆迁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源的重新配置,属于一种腾笼换鸟的抉择,而农村并不具备对资源进行大规模重新配置的基础和能力;其次,同质化发展忽视了乡村比城市更复杂的要素禀赋结构,会使得乡村发展失去自身资源优势和历史传承的依托。由于城市本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城市风貌的同质化并不必然的损害城市发展,而农村本身是需要立足于异质性、差异性而立足的,一旦失去了特色,乡村的发展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差异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是乡村发展的唯一出路。

三、人口回流是实现乡村差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差异化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能力,就只能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持续流向城市,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到工业行业,使得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当前的农村,主要是因为各种原因难以转移到城市的人口,以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为主,极大的限制了乡村的创新能力。要提高乡村创新能力,促进乡村人口尤其是乡村精英回流是内在要求。只有人口回流,乡村创新能力才能有效提升,乡村才具备在成员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我组织的基础实现乡村差异化发展的条件。

四、坚持乡村优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

长期以来,城市发展已经对乡村发展产生了明显的虹吸效应。乡村的优质劳动力、剩余资本甚至优质农产品,大都转移到了城市。如果延续这样的发展模式,乡村难以有效集聚人口和要素,振兴更无从谈起。只有坚持乡村优先发展,农村才能产生就业机会、创业就会,形成有利于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的发展环境。这种以全体生活成员的生活水平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是需要在资源投放上进行系统变革。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摈弃以为以短期经济收益、使用效率等目标为导向的决策模式,更加注重薄弱地区的发展短板,全面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二是在乡村文化环境上,要扭转长期以来城市文明不断侵蚀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格局,打造一个充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文明理念,也极具乡土特色的文化环境,夯实乡村振兴的软环境;三是在乡村政策扶持上,要系统支持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创业创新,打造乡村发展的政策洼地;四是在乡村发展规划上,要强化区域统筹协调,在充分论证、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互补共生的发展模式,避免乡村定位的同质化,减少内耗,促进协同共生发展。

五、实现考核指标变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

由于天然的消费人口集聚,劳动力集聚,以及良好生产性服务业、知识技术溢出等优势,城市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现代经济的天然中心。在以经济增长目标导向下,地方政府配置资源的中心必然在城市。要调动地方政府发展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就必须打破过去简单强调GDP总额、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的治理模式,进入到以更全面的社会发展水平目标为引导的治理模式。在新的治理模式下,地方政府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对实现经济增速领先、经济规模更大、产业发展更快这种横向竞争式目标的沉迷,从区域自身实际出发,不盲目偏离和透支区域发展潜力。

六、推动乡村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乡村发展涉及乡村产业、乡村社会和乡村居民各个方面。乡村差异化发展,就是要基于各自的资源基础,在乡村产业、社会和居民等维度上实现多样化、差异化发展路径。

(一)乡村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农业都是乡村产业的主体和命脉。从发端于日本的“一村一品”来看,就是农村产业局限于,农业本身也有农林牧渔、种养殖结构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丰富的层次及结构差异。只有根据乡村实际资源状况和市场环境,从产品生产种植到产品销售渠道都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谷贱伤农困境。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差异化,不能是政府直接参与决策,应该发挥农民积极性,政府提供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这样才能使得农业差异化发展生根,得以延续和发展。从农业产业链来看,农村在三次产业融合方面也有很大的空间,但不是每个乡村都具备三产融合的条件。在一些基础较差的地区,重点还是种养殖环境,在生产条件、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而可以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二)乡村环境、功能的差异化定位及发展

由于自然地理区位、人口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农村的自然社会环境各不相同,乡村发展需要形成与自身条件相匹配的目标。对于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区域,发展生态旅游是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对于具有一定人口规模、较高集聚水平和适宜地理条件的乡村,打造特色小城镇是理想模式;对于居民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具有较好网络条件和交通条件,产品具有一定特色的乡村,适宜走融合现代文明模式,走农村淘宝、农村电商模式;对于各种物质基础、经济条件、人口素质都交叉的乡村,核心不是对外辐射,而是提高自身发展能力,补完短板再出发。总体而言,乡村差异化发展要从定位之处就开始思考和布局。

(三)立足乡村居民差异性的优势构建及潜能挖掘

乡村居民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由于不同乡村在民族、宗教、传统文化、历史因素、受教育水平、对外经济联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这使得乡村发展必须立足乡村居民特殊文化特性、价值观念、经济条件和劳动技能等基本条件,探寻符合乡村居民实际需要同时又具备相应能力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于传统文化习俗保留较好,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的乡村,可以依托民族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具有跨境民族优势的,则可顺势开发展跨境旅游路线和项目;对于宗教生活场所设施良好,具有较好传统文化传承的乡村,可以依托宗教文化,大力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对于乡村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则可以考虑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自助游、生态农产品网络销售等。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条件差异明显,只有按照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才能实现乡村的良性互动,协同共生,克服乡村市场碎片化问题,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佳毅.公共外交视角下的省、市长国际咨询会议——功能、效果与挑战[J].国际展望,2018,10(01).

[2]罗必良.补齐短板: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大关键[J].南方经济,2017(05).

[3]张小蒂,曾可昕.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外部经济增进研究——以浙江绍兴纺织集群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2(10).

[4]王庆生,张行发.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问题刍议:进展与策略[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

[5]杨金玉;裴淑.经济新常态与结构性经济改革[J].时代经贸,2017(13).

猜你喜欢
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图说协调发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