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2018-12-07 06:32曹永坚
名师在线 2018年28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文阅读教学

曹永坚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金禧小学,广东韶关 512700)

引 言

对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整体把握而不是理性的机械分析。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提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出自己的判断。然而,身为一线教师都不难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偏低,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第一,课堂上,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大部分学生都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成了虚化。教师去听课不难发现,很多的课,学生都只跟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机械的分析,课堂气氛不活跃;甚至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讲得累,学生读得少、想得少、说得少,学生自主阅读的行为和自己的体验感受成了空谈。

第二,独立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阅读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偏低。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答案就在课文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回答就很热烈;如果是需要思考、概括的问题,学生几乎都不想思考,在等别人的答案;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不注重自己的表达方法,课文中有的就照书读,没有的常常表达不清楚或不准确。对同学的回答,更没能力进行评价,对与不对,说不出所以然来。这很难谈得上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三,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探究性阅读较少,而浅层性阅读较明显。如笔者每周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篇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结果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学生能写出自己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方法等的看法和想法这样有价值的读后感;而大部分学生只提到文章内容,写不出自己的感想。显然,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只在乎文章的表层意思,而不思考文章的本质所在。很难找到探究性阅读的影子。

第四,每次的单元测试或考试,失分最严重的都是阅读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明显偏低。笔者对本校本学期六年级共250名学生的期末测试中阅读题的答题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发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道题得满分的只占百分之二十;“说说你对画‘____’线的句子的理解”这道题得满分的只占百分之十五;其他题目的答题效果也很不理想,很多回答不准确,语句不通顺。

二、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阅读能力”的认识和理解不够透彻

目前,很多教师都将阅读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上。这些着眼点都属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范畴;而语文教学中的“语文阅读”,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现实教学中,“阅读能力”往往被窄化了。如《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光未然朗诵《黄河大合唱》歌词的排比句:“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小溪;时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这段话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有位教师这样指导学生感悟。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光未然是怎样朗诵《黄河大合唱》歌词的?”生读描写光未然朗诵《黄河大合唱》歌词的那组排比句。教师随即出示那组排比句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接着立即问:“这段话讲了什么?你从每一个分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稀里哗啦地答了一通,教师连连称赞。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启发学生想象的导语,更没有让他们去评价同学的发言;学生根本没有真切的体验,没有个性化的评价。显然,这位教师对“阅读能力”的认识和理解不够透彻,甚至不够明确;只知道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性,而没有认识到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也在阅读能力的范畴中,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的重要性。以为学生答得出来就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正因为许多教师对“阅读能力”的认识和理解不够透彻,窄化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普遍偏低[1]。

(二)教师对“阅读能力”培养的忽略和弱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有意无意地限制学生的思维。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自己设计的肤浅的问题或自己设计的导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用自己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师生的对话占据的时间太多,而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则少之又少,导致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足,思考度太浅。

有的教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甚至还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问一答,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喜笑颜开;课堂上轰轰烈烈,而学生却一无所获。此外,在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重知识、轻能力,重体验、轻思维,只注重理解和感悟,不重视学生的表达与评价。如有位教师在教《怒吼吧,黄河》一课时,这样指导学生感悟光未然创作《黄河大合唱》歌词的背景。

师:光未然是怎样得到创作灵感的呢?

生:只见滔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惊涛骇浪扑面而来,虎啸龙吟之声如雷贯耳。

师:哪些词写出了黄河的气势?

生: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如雷贯耳。

师:更让诗人震撼的是什么?

生:船工们光着膀子……竭尽全力与河水拼搏。

师:这句话表现了船工们怎样的精神?

生:勇于拼搏的精神。

师:看到这一切,光未然想到了什么?

生:那隆隆的巨响……大禹精神吗?

师:大禹和轩辕黄帝有什么精神?

生:披荆斩棘、杀出生路。

师:此时此刻,光未然的脑海闪过一个什么想法?

生: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这个教学片段,有理解,也有体会;可是,很多问题的设计都是没有思考价值的,学生顺口就可以回答。而且,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是照书读,表达能力根本就得不到训练,更没有评价。这样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可见,教师对“阅读能力”的忽略与弱化,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忽略阅读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丰富有效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师生互动对话的形式,在字句、篇章的模式中游走。有的教师甚至把字、词、句这些基础知识的训练当作阅读教学的重点来抓。学生自主阅读的经历不多,自主探究成了空谈;另外,教师们常常忽略课外阅读的指导。虽有布置,但无检查,更不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导致学生学而忘之。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偏低的一个因素。

综上所述,这正是造成学生每次单元测试或考试,阅读题失分最严重的原因所在。

三、解决策略的探索

(一)要正确理解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几方面能力。语言能力是指认读、理解、内化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能力是指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等进行鉴别和评价;创造能力是指从课文中汲取各种知识和思想,并超越作者的认识和体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提出新的问题,使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升华[2]。

(二)要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目标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高年级的阅读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高年级阅读目标

作为一线教师,只有明确自己所教学段的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实好本学段的阅读目标,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要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扎扎实实地训练,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首先,教给学生整体阅读的方法。在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可先初读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每学一篇课文,可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再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以及写了哪些内容;然后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其次,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揣摩重点词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如上面提到的《怒吼吧,黄河》一课,指导学生感悟描写光未然朗诵《黄河大合唱》歌词的那段排比句,就可展示那段话,先让学生读读;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悟第一分句:(1)“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和“喷薄而出”是什么意思?(2)抗日战争的什么阶段像“喷薄而出的朝阳”?(3)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自由读后面三个分句,并仿照教师教的方法去感悟;然后再让学生汇报,并让学生互相评价感悟;最后引导学生感悟这组排比句的写法。这样,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就会有真切的感悟体验,也会有个性化的评价。

再次,教给学生读思批注相结合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如果不进行细致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教学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在高年级,最常见的读思批注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有:(1)符号勾画法。即针对文中重要的或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勾画出来,如给生字注音、关键词加点和重点句画线等。(2)默读静思法。也就是带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教师提出的问题默读课文,静静地思考,在文中寻找答案。(3)写批注法。就是在读课文的同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或疑惑等。批注的内容可抒发自己的感想、可提出疑问、可谈自己的体会或见解等。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11课《永远的歌声》这篇课文,在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我们”爱教师时,笔者先导读:“那么好的教师,‘我们’爱她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爱教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有关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写出自己的体会或感想)。”让学生充分地读、画、思和写后才让他们在小组交流,最后让他们汇报。结果学生汇报十分踊跃,而且都是自己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在起始阶段,教师要先做示范,再让学生读和写;及时检查并表扬写得好的学生,读出他们的批注,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从而达到以一带十的效果,使学生正确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最后,诵读积累运用。可以积累好词佳句、可以积累作者的表达方法等,努力做到灵活迁移,学以致用。

(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多读书多写笔记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得少;二是记住得少。所以说话、写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日久天长,待到自己说话和写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课外阅读和写读书笔记,正是解决“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个问题的好方法。课外阅读和写读书笔记,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积累语言;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然而,现今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虚名了,他们读书只追求故事情节,而不思考文章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去阅读课外读物,教给学生阅读笔记的写法,并及时表扬读书笔记写得好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写读书笔记;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比赛,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结 语

只要语文教师能不断地探索和不断地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扎扎实实地训练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效率一定能事半功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自然而然也可以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课文阅读教学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背课文的小偷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端午节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