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背景下资源趣味创生的思考

2018-12-07 06:33黄海燕
名师在线 2018年28期
关键词:蚂蚁经验笔者

黄海燕

(江苏省常州市刘海粟美术幼儿园,江苏常州 213000)

引 言

很偶然的一次餐前故事《兔子不喜欢夜晚》,幼儿提出的奇妙问题,引发了“黑夜的故事”主题的展开。如何以幼儿的探究视角,用主题的方式层层展开,唤醒幼儿积极的关于黑夜的相关经验,将“夜”以独特的、富有个性色彩展现给他们?笔者预设了主题活动的课程。活动中,笔者在互动中筛检信息,不断地调整主题的实施内容,始终围绕互动产生的需求目标,追随幼儿的活动,跟进多元的表达方式的指导策略。让幼儿在感受、表达、探究和创意中,完成主题经验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一、关注探究需求中设计资源

课程的创新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走出“知识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约束。让幼儿在做中学,给幼儿创设感受、体验、亲力亲为、探索和操作的空间。活动中要让幼儿在环境、学习元素的互动中建构经验,发展能力;要找寻幼儿的问题及经历中有价值的元素,预设活动,关注生成。设计主题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层层展开,回归幼儿的生活。

幼儿有了关于黑夜的探究兴趣,如何将来源于幼儿的主题灵感,选择恰当的方式,确立适宜的发展目标,构建合适的主题活动资源呢?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最方便、最有效。因此,笔者在主题实施前,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如: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谈谈与“夜”相关的话题,在交流、倾听和分析中筛检、整理主题建构的重点。当笔者梳理出适合班级幼儿需求的主题内容时,带领他们一起查资料、收集和构思,在收集整理中一起尝试创设为主题服务的创意环境。如区域里提供夜晚的图片可以讲解、相关的夜景图片可以撕贴……来自生活中的素材加上幼儿的动手操作,为主题的展开积累了经验(见图1)。

二、创意和表现中巧用资源

主题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整合是形式上的综合,更是幼儿各种经验的互相结合。为教师和班级幼儿将特有的知识能力储备发挥到淋漓尽致提供了可能。

(一)挖掘资源与大师作品对话

幼儿通过语言活动“我的梦”和社会活动“不怕黑”,有了表达自己梦的需求后,笔者发现可以让他们走进毕加索的作品《梦》。于是笔者为幼儿创设了美术活动“我和毕加索爷爷一起梦”。幼儿在观察、交流和欣赏中走进名画,感悟色彩和线条对梦境的表达。幼儿运用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模仿大师的作品,感受画面和色彩中梦境的美。在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幼儿理解了色彩、线条赋予表达的魅力。

(二)妙用资源与创意表现融合

有幼儿提议:“把晚上在家做的事情画下来。” 语言活动“我喜欢长长的夜”便孕育而生,围绕大家晚上在家里可以干什么,幼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可以吃晚饭、下棋、看电视……他们用自己的画笔再次描绘心中的夜晚。为了创意地呈现幼儿的作品,让他们在环境中与课程互动,笔者和幼儿一起创设了居住小区的展示环境,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融到了每家每户的窗口。当幼儿看到自己创作的《夜的故事》(见图2)在漂亮的楼房里,感到非常的开心。接着开展的是数学活动:“我住在第几层?”用幼儿自己的画、自己的作品来感知数学。

图2 夜的故事

夏天夜晚的萤火虫也成了幼儿关注的焦点。笔者充分运用多媒体让幼儿了解了萤火虫,将音乐活动“小小萤火虫”与绘画活动相结合,他们不仅学会了唱,还在画、贴和剪不同形式中提升了对这首歌曲的喜爱。

夜的主题经验累积,激发了幼儿对夜晚出现的“影子”的探究热情。为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笔者展开了“神奇的影子”的科学活动。活动目标从幼儿的认知出发,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重点引发幼儿对影子形状、大小和变化的规律探究。活动中,幼儿观察白天的影子,找寻太阳变化下影子的特点,比较白天和黑夜影子的不同,乐此不疲(见图3)。

图3 幼儿们在测量影子

图4 幼儿在点数星星

夜晚的星星,也成了幼儿课程的内容。通过区域活动折星星“看星星”“数星星”“摆星星”和“找星星”等有趣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主题资源,练习数数、归类、自编应用题,幼儿玩得不亦乐乎(见图4)。

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使用新教材,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学生观,充分体现改革精神与创新意识,体现新的师生关系:成人应当尊重幼儿,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1]。这个主题的实施中正是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关注幼儿的探究需求,巧妙地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的五大领域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按照主题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系,使幼儿认识和表达事物更加全面完整。倾听让笔者发现了幼儿的关注热点,追随让他们感受到了活动的乐趣,跟进提升了他们的探究能力。笔者深深感受到:追随每个互动的灵感,跟进幼儿探究需求的策略,课程中活动建构是那么的自然与和谐。

(三)巧用互动拓展延伸资源

嘟嘟班的幼儿在找蚂蚁,其他的幼儿就问:“晚上蚂蚁会干什么呀?”他们真会想,于是笔者和他们一起走进黑夜里的蚂蚁王国。在和幼儿一起探索蚂蚁的过程中,创意沙画《小蚂蚁的家》诞生了。

集体活动时笔者找来各色卡纸绘制小蚂蚁的家,区域活动时笔者和幼儿一起尝试使用各种黏合剂将沙固定。虽然本次手工活动选用了多种材料进行创意制作,但是集体、区域活动的有效结合,确保了幼儿技能的有效指导,还给了他们适度创意的空间。幼儿制作的画面丰富多彩,活动中,他们把剪好的蚂蚁贴在画面上时,发现蚂蚁不生动。笔者和他们一起,就这样试试、那样做做,最后用纸折的办法做成弹簧状,蚂蚁会动了,幼儿欢呼雀跃。活动的课程里,幼儿积极地表达着、欢快地吟唱着,发现着黑夜的可爱。

正是这样的筛检组合创意,凸现了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综合,巧妙地进行集体教学和区域搭配。粗粗的绳子变成路、细细的沙堆成墙、动感的小蚂蚁充满活力。笔者为幼儿的创意表现感到欣慰,探究过程中的经验和创作丰富了幼儿的主题表现。幼儿制作出弹簧蚂蚁的过程,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活动探究的乐趣。

结 语

虽然这样的主题实施,给教师带来了许多的挑战:必须不断地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活动预设,寻找适宜幼儿的探究表达方式,创意地呈现幼儿的学习经验。但是,笔者惊喜地发现,在班级的环境里,幼儿的学习过程是那么的清晰可见。

师幼互动资源的创造性利用正好给教师提供了反思素材。在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中教师不断充实自己与积累经验。在“脑中有目标,心中有教材”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积累新经验。每一次的信息筛检和反馈调整更加可以历练执教者的课程整合能力,设计的活动更适宜所在班级和幼儿的发展需求。

图5 班级的主题墙

猜你喜欢
蚂蚁经验笔者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蚂蚁找吃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