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8-12-08 02:15王叶新孟纯阳邓斌孔祥清张卫红李庆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33期
关键词:外渗压缩性椎体

王叶新 孟纯阳 邓斌 孔祥清 张卫红 李庆伟

骨折在临床中作为一种常见的骨外科病种, 好发于高龄老年人群, 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中是一类常见骨折, 因此其发病多与骨质疏松具有密切相关性。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 骨折患病人数呈大幅增加, 且患者全身状况本身较差易受关节功能活动、生理性退行性病变及骨质疏松等症困扰,也可损坏、丧失肢体关节功能, 发生相关并发症, 甚至致命[1]。目前老年骨质疏松症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作为老年人常见病, 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主要以骨量降低、骨小梁结构退化、增加骨脆性等作为其特点,其中老年患中重度骨质疏松极易发生骨折。临床上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病率逐渐呈大幅度升高趋势, 椎体压缩性骨折作为老年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主要症状为腰背部发生不同程度的持续性顽固疼痛、脊柱后凸畸形运动障碍,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威胁[2,3]。传统治疗中多采用卧床、休息、佩带支具、药物止痛等保守疗法,常规的治疗方法为卧床休息, 但老年患者因长时间卧床缺乏锻炼, 骨质疏松症状日益加重, 并发症增多。虽疼痛缓解有一定疗效, 但不能进行彻底性治愈, 甚至会出现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栓等系列并发症, 进一步增加椎体发生塌陷几率,效果尚不理想, 尤其是对高龄患者, 因长期卧床易发生诸多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 1 月~ 2017 年12 月于本院采用均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6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 其中男422例, 女236例;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65.6±6.6)岁;病程1~24个月;患者经首次手术。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存在邻近椎体再骨折将其分为再骨折组(123例)及非再骨折组(535例)。纳入标准:济宁市长期居住者, 年龄≥60 岁;有明确影像学诊断;第一次椎体骨折及椎体再骨折均在本院住院, 临床资料完整积极配合治疗, 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期间未出现椎体再次骨折的患者。排除标准:不符合以上标准的椎体骨折;严重暴力所致的患者(车祸、坠楼等);患有严重代谢性疾病的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旁亢)、Paget’s 等];因骨肿瘤、结核等所致的病理性骨折。

1. 2 方法 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其相关指标, 包括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外渗、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腰椎骨密度、术前VAS评分、术前ODI评分、椎体压缩程度等,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相关危险因素。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水泥注入量、BMI、术前VAS评分、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t=3.707、1.892、1.558、1.461、1.317、1.299, P>0.05);两组患者骨水泥外渗、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0、65.680、74.949, P<0.05)。见表 1。

表1 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单因素分析(n, ±s)

表1 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单因素分析(n, ±s)

注:与非再骨折组比较, aP<0.05

指标 类别 再骨折组(n=123) 非再骨折组(n=535) χ2/t P性别 男 82 306 3.707 >0.05女41 229年龄(岁) 65.6±5.6 64.4±6.5 1.892 >0.05骨水泥外渗 有 52a 139 12.890 <0.05无71 396抗骨质疏松治疗 有 31a 349 65.680 <0.05无92 186药物治疗 有 25a 339 74.949 <0.05无98 196骨水泥注入量(ml) 3.7±0.8 3.6±0.6 1.558 >0.05 BMI(kg/m2) 25.7±5.5 26.6±6.3 1.461 >0.05术前VAS评分(分) 7.8±1.6 7.6±1.5 1.317 >0.05术前ODI评分(分) 39.8±1.7 39.6±1.5 1.299 >0.05

2. 2 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Logistic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为骨水泥外渗, 保护因素为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治疗 (OR=9.865、0.229、0.319, P<0.05)。见表 2。

表2 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主要是因患者生理年龄较大, 机体器官功能极易出现明显下降现象, 易使患者得骨质疏松致其椎体变形, 若老年人一旦罹患该病症, 不仅对其正常生活影响, 还可能对其生命健康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因此,需要在临床上进行积极手术治疗, 同时要强调治疗长效性作为诊治该病的关键[4]。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易发生于老年阶段, 当前阶段有大量研究报道表明[5,6], 在脊柱压缩性骨折中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方法效果较为明显, 手术操作其优势特点为创口范围小、对患者造成损伤性小、手术时间短、愈合速度快等, 因此, 在目前手术已作为有效提升压缩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的邻近椎体部位易发生再骨折, 术后骨折再发几率高达半数。患者若再发骨折, 轻者进一步影响生活,重者致亡。

本研究结果对术后再骨折组与非骨折组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骨水泥外渗、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0、65.680、74.949,P<0.05)。进一步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为骨水泥外渗, 保护因素为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治疗(OR=9.865、0.229、0.319, P<0.05)。

综上所述,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 为避免出现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 应避免骨水泥外渗, 并给予科学的抗骨质疏松及药物治疗, 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加快痊愈。

猜你喜欢
外渗压缩性椎体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PKP在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患了压缩性骨折怎么办?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