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治理的生态处方

2018-12-11 11:34周慧明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区开发区武汉

周慧明

在区域教育发展过程中,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代表性:2014年元月,汉南区整体移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武汉开发区)托管。2015年武汉开发区与汉南区实行区域融合,更名为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同年9月,两区教育实施深度融合。历经三年融合、一体化发展,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人在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上迈步前行,积极探索,逐步确立了区域教育的生态发展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以教育发展内生力的激活为突破口,将创新与教育治理有机结合,亮出了自己的生态处方。

理念创新——创生“生态发展”的治教理念

“提高品质、提升效能、创新发展、生态发展”这十六个字为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发展的方针,其中,“生态发展”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

在我们看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每一所学校因学校发展差异而处于不同的生态位。这一生态系统是由各层次的教育结构单元和外界多维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网络,彼此间具有互相调节和制约的作用,最终产生整体效应。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的发展具有自主性、内生性和和谐性的特点。创生区域教育的“生态发展”理念,区域教育管理者在关注教育发展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各类教育改革实践,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成长:其一是关注两个片区(经开片区和汉南片区)教育发展的现实差异性,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其二是关注校际发展差异,实现校际间的协同发展;其三是关注师资发展差异,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区域教育生态发展的过程中,武汉开发区(汉南区)逐渐构筑了一个由理论系统、实践路径和运行机制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发展系统。

实践创新——衍生区域教育治理的生态处方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在生态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以“三项建设”为抓手,致力于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以“项目建设”驱动内生发展。所谓“项目建设”,即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学校内涵发展项目建设。这是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结合区情在区域教育内生发展上做出的有益尝试。

学校内涵发展项目建设始于2013年,2013-2016年主要在经开片区全面推行。自2016年起,区教育局乘着两区教育深度融合的东风,将汉南片区纳入到内涵发展建设的行列中,并将内涵发展专项经费由每年投入600万增至800万,用于两个片区内中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课程建设或课堂建设。2017年,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局将内涵发展项目推进与“生态教育学视域下的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实践研究”这一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有机结合,在驱动内驱,共谋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设立“项目建设”的初衷在于:鼓励学校充分利用内部资源,通过三年时间,深入挖掘自身发展潜力,构建学校发展机制,形成学校特色,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我们看来,每一所学校,因发展轨迹不同,在教育理念、学校文化、师资水平、生源及课堂教学方面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正视差距,找准本校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在学校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新的尝试。从学校内部资源来说,学校内涵发展项目首先引导学校对自身办学资源的深度挖掘,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从学校外部来说,区教育局通过四大途径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升级。如正处于后品牌建设阶段的神龙小学,就很好地将学校内涵发展与全体教师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契机,在全校推行“小微创新 大家创育”教育创客项目,让教师用创客的理念和方式参与一个个微小项目的提出、研究、实践和成果转化,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良和创新。神龙小学108名教师,参与“小微创新 大家创育”项目研究的高达159人次,有效挖掘了自身发展潜力。

(二)以“学区建设”推进协同发展。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的“学区建设”秉承“政府主导、统筹推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彰显特色”为理念,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开展学区制探索与实践,逐步实现“中层干部交流、教师联合培训、硬件资源融合、研训相互结合、典型示范带动、资源共同分享、成果推广交流”的发展格局。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的学区制探索始于2014年,至2017年12月1日,集团式(“名校+新校”)学区已设有3个,一初教育集团、三角湖教育集团、神龙教育集团,在联盟式学区建设方面也有新的探索。其中跨区联盟校有江岸区育才小学与奥林小学;武昌的粮道街中学与开发区二中,汉阳玫瑰园小学与汉南小学等,区内联盟主要是以缔结姊妹校的方式进行,如神龙小学与军山小学,三角湖小学与黄陵小学;托管式学区建设则是集中高校力量,委托江汉大学定点帮扶我区子林小学和黄陵中学。自2017年12月1日后,按照“统一规划、区域兼顾、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原则,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将全区义务段学校设置了12个学区。

其中,初中学区共4个,分别为第一学区:开发区三中、开发区四中、汉南中学;第二学区:开发区一初中教育集团(神龙校区、官士墩校区)、军山中学;第三学区:纱帽中学、开发区二初中、邓南中学、陡埠中学;第四学区:育才中学、黄陵中学、东城垸中学、乌金中学。

小学学区共8个,分别为第五学区:实验小学、纱帽山小学、邓南中心小学;第六学区:奥林小学、育才小学;第七学区:三角湖小学教育集团(博学校区、新华校區)、黄陵小学;第八学区:神龙小学教育集团(宁康校区、半岛校区)、军山小学;第九学区:新城小学、银莲湖小学、大嘴小学、乌金学校(小学);第十学区:沌口小学、汉南小学、子林小学、水洪小学;第十一学区:洪山小学、江下小学;第十二学区:薛峰小学、东城垸小学。

学区推进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建立。主要有学区名校+潜力校(联盟式);名校+新校+潜力校(混合式);名校=支援单位+支授学校(混合式);支援单位+支授学校(托管式)四大类。随着学区建设的逐推进,学区内学校的协同发展态势已然形成。

(三)以“资源建设”助推共享发展。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的“资源建设”主要是依托本区所承担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课题“教育均衡视域下专递课堂应用实践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而推进的专递课堂建设工程。

目前,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义务教育段的36所学校中,在读学生人数不足100的初中有四所(邓南中学46人、东城莞中学60人、乌金中学49人、陡埠中学74人);在读学生人数不足200人的小学有7所(银莲湖小学121人、邓南小学79人,江下小学102人、东城莞小学157人、大嘴小学70人、乌金小学130人、水洪小学75人)。因生源缩减或人口迁移等原因而形成的微小学校,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严重。按师生比来看,这些学校一般都呈超编状态,但就某些学科而言,却处于缺编状态,体、音、美、信息等学科由其他教师兼任的现状较为普遍;二是常规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难以为继。在某些学校,某一学科仅有一名教师,没有与之进行學科交流的教师,无法在校内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而受到限制,教学质量提升难以保障;三是某些微小学校班级学生人数太少,课堂学习氛围难以调动,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很难达成。

以专递课堂为抓手,在学区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学区牵头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微小学校输送优质的教育资源,尽量弥合微小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从一定程度上达成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通、共享。

机制创新——激发区域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机制创新是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有力保障。武汉开发区(汉南区)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共享机制,激发了区域教育生态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管办分离,激活发展主体活力。在学区制推进过程中,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深入推进管办分离,赋予学区或教育集团更多的自主发展和内部管理权限,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集团的新型关系。

学区委员会或集团理事会通过建立学区管理办法或集团章程(运行机制)来实施集团的宏观运行管理,通过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明确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探索适合学区(集团)自身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理顺决策、执行、监督、保障、评价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各单位在集团中的积极主动性,建立以共同发展为愿景、以制度体系为框架、以规则程序为纽带的学区(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促进整体发展和特色发展。2014年学区制改革至今,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的12个学区在学区建设方面均已达成统一共识,在学区建设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资源共享,打破校际发展屏障。无论是专递课堂建设,还是学区制建设,资源共享是其核心。

在学区制推进过程中,我们曾经的第一学区(由开发区三中与开发区四中组成)探索了“三资共享,三相交流,三集大成,三进目标”这一实践路径。其中,三资共享包括设施资源共享,教师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三相交流包括管理履职交流,教师任班交流,学生就读交流;三集大成主要包括年级集能、学科集智、活动集成;三进目标主要是指:首先立足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最终破解“二元结构”的难题。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的专递课堂建设和学区建设,打破了校际间教育资源的互通屏障,助推了学区内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学区内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区内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

“生态发展”是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的发展理念。在谋求区域教育生态发展的道路上,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人以三项建设为着力点,将生态发展处方与区域教育治理有机结合,既优化了区域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又为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区域教育已然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

〔作者系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学区开发区武汉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决战武汉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开发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