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d小调庄严变奏曲》演奏版本之比较研究

2018-12-14 06:24王翠华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变奏曲乐段谱例

黄 玥 王翠华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门德尔松是19世纪浪漫派的代表音乐家之一。他将德国传统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诗情画意相结合,一直试图以简洁明炼的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使音乐成为传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d小调庄严变奏曲》是为在波恩修建贝多芬纪念碑募集资金而作,由主题、17段变奏以及长大的尾声构成。“这部作品具备了古典派的规整格调与曲式,遵守其传统手法,展现出华丽的钢琴技巧,富于变化的内容,以及精彩的变奏。在钢琴变奏曲的历史上,担任了连结古典派与浪漫派的重要任务,在钢琴演奏上,展现了独特的效果与多彩的技巧,是一部情趣盎然、充满魅力的作品”[1]。

目前关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多集中在音乐家生平创作、音乐风格特点、变奏曲体裁和演奏分析等方面,没有关于作品版本比较的研究。而作为演奏者,分析比较录音版本,是处理好一部作品的必经步骤,对演奏非常重要。因此,研究选取四个有代表性的录音版本进行比较,分析版本差异,希望对演奏者有所帮助。

1 演奏家及演奏版本信息

这首作品的谱本很少,只有2种。其中一种信息明确,收录在但昭义编订的《变奏曲集》中。而演本较多,包括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李赫特与乔治·博列特的音乐会现场演奏版本和莫里·佩拉西亚、尼娜·缇琪曼、拉罗夫以及本杰明·弗里斯的录音版本等。综合演本的清晰度、权威性和可学习性等因素,笔者选择了李赫特、博列特、缇琪曼和佩拉西亚四个版本进行比较。演奏家及版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演奏家及演本信息表

2 演奏版本比较

由于演奏家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因此各位演奏家对作品的演奏诠释也有差异。下面将选取部分差异较为明显的段落,从差异描述、差异原因和差异评价三方面来具体比较四个演奏版本的异同。差异描述是笔者通过听觉比较得出的版本间的不同;差异原因是指使各版本演奏产生差异的原因,即由于钢琴家们的演奏风格和对作品的处理不同,在演奏中对速度、力度、节奏、音色、音响层次和演奏法等细节因素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差异评价是演奏家对音乐进行处理之后产生的效果。

2.1 主题版本比较

主题(见谱例1)沉稳庄严,多声部的写作手法与清晰的织体层次,使音乐在平稳中流动,像一位老者的诉说。主题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由d小调开始,结束在F大调上,音调起伏不大;第二乐段终止在d小调上,情绪较第一乐段有所上升。具体版本比较见表2。

谱例1:主题

表2 主题版本比较表

2.2 变奏3版本比较

这一变奏(见谱例2)共两个乐句,以八度、和弦技术为主,右手的和弦与左手的八度相互应和。变奏第一乐句从弱力度开始,双手不断地呼应,并以双手反向进行结束乐句。第二乐句双手的对抗加剧并向高音区发展,右手形成两个声部,以强力度结束乐句。具体版本比较见表3。

谱例2:变奏3(第1—8小节)

表3 变奏3版本比较表

2.3 变奏5版本比较

这一变奏(见谱例3)中,门德尔松运用了交替的三和弦来表现主题的连贯性。右手高声部为旋律,左手为和声,双手以和弦交替的形式演奏。音乐从较为平稳的情绪,发展成Agitato(激动不安)的情绪,然后在乐段结束时以p的力度收尾,表现出作曲家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短暂爆发的情感。具体版本比较见表4。

谱例3:变奏5(第1—7小节)

表4 变奏5版本比较表

2.4 变奏7版本比较

这一变奏(见谱例4)由双手的和弦断奏结合快速琶音构成。和弦部分充满了力量,表现出主题的旋律,琶音部分填充在和弦间,增加了旋律的华丽感。在变奏第7小节高声部连续的下行二度之后,力度转为ff,音乐变得恢弘有力、气势非凡。十六分音符的琶音也由之前的右手演奏,转变为左右手交替演奏,造成了低音区与中高音区音色的交替转换。具体版本比较见表5。

谱例4:变奏7(第1—5小节)

表5 变奏7版本比较表

2.5 变奏16、17及尾声版本比较

变奏16、17以大段的和弦为主,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变奏16的开头左手为旋律,左手的八度和右手的和弦共同构成六连音(见谱例5.1)。这一变奏第13小节右手的八度使音乐色彩更为明亮。变奏17延续了前一变奏的形式,以和弦和八度为主。这一变奏第23小节连续的分解和弦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如谱例5.2所示,在变奏的最后,主题在震音的应和下由右手再现。尾声带有华彩性质,以双手交替为主(见谱例5.3)。这样双手交替的演奏由低音区扩展到高音区,直至尾声的最高音——小字3组的f。接着分解和弦在各音区来回穿梭,最终在一连串的快速琶音之后,全曲在庄严肃穆的和弦中安静地结束。具体版本比较见表6。

谱例5.1:变奏16(第1—4小节)

谱例5.2:变奏17(第41—53小节)主题再现

谱例5.3:尾声(第1—13小节)

表6 变奏16、17及尾声版本比较表

3 结语

“《d小调庄严变奏曲》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变奏曲的典范之作,除了主题表现出门德尔松性格的敏感细腻之外,在几个变奏里更是展现出他对各种变奏手法的灵活运用”[2]。研究比较了李赫特、博列特、缇琪曼和佩拉西亚四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选取了差异较明显的段落,从差异描述、差异原因和差异评价三方面对比了版本间的不同。从比较结果来看,虽然钢琴家们在演奏中对速度、力度、节奏、音色、音响层次和演奏法等细节处理有所不同,但他们对音乐内涵和艺术性的诠释都达到了极致。也正是由于钢琴家们独具个人魅力的二度创作,才使得《d小调庄严变奏曲》焕发出新的活力。

李赫特的演奏轻松自如、一气呵成、层次清晰、音乐处理适度,充分体现出每一段变奏的性格特点;博列特的演奏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细节的处理比较精致,乐段间的衔接不太紧密,速度的伸缩性较强;缇琪曼的演奏较为紧凑,在部分段落也运用了速度的伸缩处理,她对踏板的处理使演奏自然清新,体现了门德尔松作品的典型风格;佩拉西亚的演奏规范圆润,比较学术化,对作品的风格把握精确,体现了门德尔松作品的特点。

研究录音版本的目的就是为演奏者在学习中提供参考作用。笔者认为,在学习《d小调庄严变奏曲》的初级阶段,演奏者参考李赫特和佩拉西亚的版本较为合适,有助于演奏者建立内心的音响框架,把握住作品的整体风格。在演奏初步成型之后,可以借鉴博列特和缇琪曼的版本,为演奏增添更多灵感。需要演奏者注意的是,在借鉴钢琴家的演奏时,不应照搬他们的演奏,而应该是以钢琴家们的演奏为引导,不断尝试完成自己的二度创作。

猜你喜欢
变奏曲乐段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民歌主题变奏曲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心情变奏曲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春日条纹变奏曲
老棉裤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