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活”出自己

2018-12-18 18:20赵成峰
陕西教育·教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助人心田论语

赵成峰

从2003年,快四十岁的我开始研读《论语》到今天,已经有十几年了。从2008年对于《论语》熟读成诵至今,也有十年了。

有缘接触《论语》,热爱钻研《论语》,是我一生的幸事之一。我的生命渐渐与以《论语》为核心的经典文化融為一体,可以用“呆、变、萌”三个字概括我有《论语》陪伴的人生历程。

个人对《论语》的研读——呆

读书与做人有关。我这个人,做人做事比较呆板,读书也如此。

呆,并不代表我没有功利心。一开始读《论语》,我的功利心非常明显,就是让我的谈吐更有文化底蕴,让我的写作中多一点深度。作为一名喜欢写教育随笔的教师,我专门找《论语》中与教育有关的内容来研读。

《现代教育导报》发表了我的一篇“豆腐块”大小的文章,虽然只有几百字,但却真实地表达了我当时阅读《论语》的心境。

说实在的,那个时候读《论语》,对于其中的大多数内容都味同嚼蜡。那时候,我很少与别人交流阅读《论语》的感悟,更多的是以阅读札记的形式写下来,梳理自己的思路,也进一步理清《论语》的文化脉络。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一个人生经验:愚笨并不可怕,只要选准方向不断努力就有希望。

《论语》伴我追求幸福——变

2008年,我有幸聆听了陶继新老师关于《做一名幸福教师》的报告。在一上午的报告会上,陶老师多次提到诵读《论语》可以增加教师的幸福感。

报告会上,我这个呆鸟醉了,从陶老师的讲述中感悟着自己要探询的答案。

从那一刻,我懂得了《论语》的魅力,在前行中慢慢领悟。在这种领悟中,人的灵魂变得更加优雅,人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强大。那个时候,我的工作和生活都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和发展“瓶颈”,诵读《论语》,活出自己的精彩,就成了我的一个梦想。

从2008年聆听了陶老师的报告后,我开始了自己的诵读之旅。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天的诵读任务,用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论语》全文的诵读。后来这种诵读经典的习惯,一直保持下来。一路走来,直到今天我可以不间断地诵读万字以上的经典。

诵读的经典再多,也都融入了《论语》编织的无边无际的文化世界,成了传承《论语》的“左膀右臂”。正如孙悟空无法跳出如来手掌一样,我从更广泛的阅读中,深刻解读着《论语》的博大精深。我想如果把《论语》文化从我的生命中删除,自己将一无所有。

这些经典文字,在我荒芜的心田上,生根发芽、成长开花,这些犹如我荒芜心田上长出的绿色植物,不断拓展延伸,改变着我的内心世界。

从《论语》中“活”出自己——萌

我说自己从《论语》中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要从身边的小事说起,要从完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细节说起。妻子就这样调侃我:“五十多岁了,才知道学着说话、做事、做人,说出去不让人笑话。”

我就像是一个刚刚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认真领会《论语》等经典中的内容,严谨选择一种朝向并不断努力着。在我眼里,孔子比我更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真正的萌,就是要活出自己当下最好的精气神来。

现在,我带着学生一起爱上“自信、自律、助人”,并不断分享师生在成长路上的微故事。

五十岁以后的我,不断做着一些很萌的事情。我向比我小十几岁的同事学习,不管在办公室还是学校,将自己的物品摆放有序。我向同学科老师学习,坚持“听一课,上一课”,六七年不送毕业班的我,在我五十岁后,成功完成了两个地理结业班冲刺“陪跑”(教学)任务。

一边追随叙事者坚持教育叙事,一边真心与学生做教学相长路上的真朋友。为了做真朋友,这些孩子与我在课间常常聚在一起聊天。那个特别投缘的孩子,带着他的同学与我击掌为号。

你想,那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与我这个满头银发的教师击掌为号是不是很萌。很萌的,还有我们共同的信念:教师帮助每位同学成长,每位同学做好教师的助手,师生共建助人课堂。

猜你喜欢
助人心田论语
让雷锋精神的种子扎根学生心田
把春天种进心田
在我心田
助人为乐的事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