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阅读教学

2018-12-18 19:10李晗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
关键词:高中新课标阅读教学

李晗

摘要:最新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简称“新课标”)对高中阅读教学又有了新的指示。本文力图厘清新课标的总体框架及核心内容。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浅谈高中阅读教学,并就中华传统文化、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以及核心素养三个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组了语文课程资源,紧密围绕核心素养设计了学習任务群共十八个,构建了宏大而又完整的语文课程新体系。它以语言与思维能力培养为基础,涉及到革命传统、现当代文化、跨媒介、文学审美、思辨精神等方方面面。结合学习及本人的研究,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应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现在阅读教学的困境在于过分依靠西方理念,忽视或不重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理论。食洋不化的现象已出现在当前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面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困境,我们必须从本民族自身的事实出发,把握本民族的特点,用本民族的独特方法,以平等的姿态,自由地与西方文化交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而在新课标中,首次将“文化传承与理解”设置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在课程目标中具体论述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和“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传承”除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还需继承、弘扬革命文化。新课标共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1],足见新课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阅读教学应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有所侧重。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不仅要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作进行精读,更要让学生建立起文化史的概念,能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学习能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关于文学经典名著,我们必须要全面辩证的看待。流传千古的经典名著,必然连着中华民族的文学脉络。我们通过经典名著,不仅能了解先人的观点和思想,了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更能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传承民族精神。然而经典名著的阅读不可脱离当时的背景,但这并不是继续传统阅读教学耗时低效的“背景介绍”环节,而是秉承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真正的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提倡尊重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因为没有任何人的见识是能超越时代的。我们在肯定古圣先贤对中国、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的同时,必须承认不存在任何人任何思想是无可挑剔的,生而为人我们必定有着某些欠缺,可一部分欠缺并不能否定文学史价值及文化价值。因此在具体授课时,教师应把握分寸,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走极端主义。既不可只做文本分析,又不可长篇大论的介绍无关的背景资料。教师应该有所取舍的介绍,文章涉及到的要讲,对作者影响巨大的事件有选择讲,毫无理据的流言不要讲。我们教师做的是中华文化的科普和传承,而不是古今怪癖奇事的故事会。

选择文本的多样化,不仅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更为了多角度地建构学生自己的阅读观。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学生自己的阅读观、建立学生自己的读书单。在新课标中只有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而没有具体指定一本。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也只是笼统的提出“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没有了具体固定的文本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温如敏先生提出教师要当“读书的种子”。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因此基于传统文化的个性化阅读必不可少。教师应因材施教,为学生开一份能典型代表中华文化的书单,然后让学生自由挑选,最后花一部分课时师生进行阅读交流。彻底改变教师布置固定书目,学生上交读后感,最后师生一同将经典文章束之高阁的现状。

阅读教学应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在阅读指导上多教授本民族的阅读方法。比如:朱子读书法、诵读法、圈地批注法等。这些中国经典的阅读方法,不仅闪耀着古人的智慧,更是我们今天解读传统文化的钥匙。而在以前的阅读指导中,往往倾向于形式的模板“套话”,既没有一定的方法,也缺少走心的体悟,重形式而轻情感。而中华文化的神秘与美丽之处,恰恰在于内涵之美。少一些形式的关注,多一些用心的品味。简而言之,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教授阅读方法,而不是代替学生去阅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这个“渔”更侧重中华优秀传统的方法。

二、阅读教学应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新课标首次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设置为独立的一个学习任务群,并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可见跨媒介获取信息、跨媒介阅读文本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常见手段。应运而生的翻转课堂、网络微课等新型教学实验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阅读教学应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纸质文本、网络文本、或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但这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课堂,跨媒介阅读只是辅助阅读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中心。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渗透跨媒介阅读这一手段。比如让学生自己搜取背景资料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文本,或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入适当的视频音频,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是每个社会人的基本生存技能。面对每天大量的信息,学生该如何选择?哪些信息是可信的,哪些信息的虚假的谣言,学生应如何辨识?在网上充斥着大量不健康色情暴力信息或者偏激言论,作为教师、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仅仅只是不让学生使用电脑、不让孩子使用手机?教师和家长应该做的是:教育学生如何有效的获取收集有用信息,教育孩子何为垃圾信息。而信息的探索与抉择显然需要后天的学习,而这就离不开语文阅读的教学。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部分老教师固本自封,不能顺应时代,坚持地坚守传统教学,严厉抨击跨媒介的方式应用教学,致使学生脱离时代。学生不能在信息爆炸的社会辨识信息,人云亦云,缺少信息整合与挑选的能力,没有思辨精神。简单来说,跨媒介阅读既要改变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学习惯,也要打破唯技术至上的观念,每一位教师要把握好技术和语文的关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三、阅读教学应围绕核心素养,回归阅读本真

新课标重组了语文课程资源,紧密围绕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必须紧密围绕核心素养,体现学科育人的重要价值,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课标为彻底落实核心素养,将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力图让核心素养清晰明确并简单可行。而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综合性课程,在语文学习中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上都能有质的提升。可以说核心素养中强调的育人价值正和语文的人文性不谋而合。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见到不同的人生,听到不同的故事,得到不同的思想,正是这些支撑我们重塑我们,让我们成为完善的人。阅读教学的目的正是如此,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逐步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回归阅读本真。而当今阅读教学往往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和题海战术。因而近年来对“真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每一朵云下都有一个因阅读而美丽的生命。

综上所述,高中的阅读教学应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以跨媒介阅读为手段,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的,力图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回归阅读的本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猜你喜欢
高中新课标阅读教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