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基本立场

2018-12-25 11:21徐作辉
党政干部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习近平特色历史

徐作辉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即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原则相统一的理论立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以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深入理解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才能真正领会这一思想本身所蕴含的强大真理力量,进而在实践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7-0013-0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又谱写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和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入理解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即坚持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原则相统一的理论立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学习掌握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有助于我们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足点和精髓要义,从而更加能动地推动我们的各项工作。

一、理论立场:坚持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原则

理论立场是一种学说或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基本原则、思维方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分析、解决中国和世界变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彰显了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原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鲜明的实践性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新认识、新理论进而用以指导实践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性因而体现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创新的相互统一和良性互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统一与良性互动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源于中国和世界变革的现实实践,并在接受实践检验中走向成熟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和提升,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实践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止步于“解释世界”的旧哲学,而是始终致力于“改变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理论必须付诸于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有了好的决策、好的蓝图,关键在落实”,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1]崇尚实干,力戒空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开新局、谱新篇,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实践中坚决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顾历史,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是干出来的;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靠实干。只有通过创业创新的实践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干出实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鲜明的辩证性原则。辩证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现代唯物主义本质都是辩证的”[2],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就是与辩证唯物主义浑成一体的唯物辩证法”[3]。被恩格斯称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的唯物辩证法,其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律,掌握了矛盾律就掌握了辩证法,在此意义上,辩证性主要体现为对事物矛盾的认知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规律,强调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所谓“问题”就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强调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自觉地把认识矛盾、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时代背景,针对如何提升我国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如何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要统筹兼顾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主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特别注重运用矛盾发展不平衡性规律解决问题。矛盾不平衡性规律要求既要全面系统地把握各种矛盾,又要注重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总书记强调:“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4]6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在诸多社会矛盾与矛盾全局中敏锐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及时准确指明了推动当代中国发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为我们党规划新时期发展蓝图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进行了科学分析,强调既要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要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主要方面。为此,必须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积累条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鲜明的历史性原则。能够科学地对待历史、把握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区别的重要标志。“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规律。”[5]“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6]……历史性主要体现为对历史发展过程性、时代性以及合规律性的整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视对历史发展过程性把握,坚决反对割断历史。“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实是未来的历史。”[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170多年探寻民族复兴的艰难曲折历史进程中和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传承中发展来的,其自身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视对历史发展时代性的把握,揭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只有“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8]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性是制定政策和战略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据我国发展实现的历史性成就、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依据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确历史坐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视对历史发展合规律性的把握,坚决反对扭曲历史。“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9],“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10],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研究历史,不但从以往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而且还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党领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而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强调掌握历史规律、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二、政治立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立场是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行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公开确立了指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主义既是无产阶级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以实现的社会形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中国人民主体选择的客观结果,既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进程又体现中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和自身发展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如既往地推进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指导思想层面的具体内容,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国内与国外多重视域相统一的高度,创造性地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国梦、实现现代化强国有机贯通起来,指导思想层面的具体内容不但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战略步骤以及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而且还系统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部署,包括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一流军队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等,从而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其中,中国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目标引领;社会主要矛盾是谋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着力点和确立新发展思路的基本依据;“五位一體”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战略目标、战略举措的科学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全面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境界的制度化方案;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空间、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行动纲领层面的基本方略,系统阐释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强化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有效应对各种更为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必须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特别要通过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来保证,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不断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基础上,确保党始终总览全局、协调各方。其次,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原则。一方面,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倾听人民呼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虚心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凝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磅礴力量。再次,必须优化、落细科学布局。基本方略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实质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紧紧抓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与关键,按照更高要求、更高标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本方略还对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具体部署,实质是基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安排,以更加周密细致的举措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后,必须筑牢国家安全的基石。以强大的军队为战略支撑,以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为外部条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促进祖国完全统一,是保证国家安全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基本方略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筑牢国家安全基石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价值立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价值立场是由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所决定的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精神武器,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实质就是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作为自己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利益作为根本标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创造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与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体现。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前提。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使人民自身利益得到充分表达和有效维护。以完备的政治制度保障国家的一切权力归属于人民,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和基层群众自治等各种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主张通过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地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切实使广大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维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为人民群众历史作用发挥和自身利益实现创造有利社会条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2]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要有效维护和保障劳动者的各种利益、各项权利,让劳动者能够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使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为实现人民自身利益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只有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才能保持党对人民群众真挚感情,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保证发展始终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要求,把造福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以人民利益作为根本标准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也应该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8]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人民利益作为判断我们各方面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一方面要抓住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群,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环境改善等方面问题,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构建完备的民生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注意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以人民利益作为根本标准不是过度福利化,也不是用过度承诺讨好群众,而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空头支票、把胃口提的过高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增长停滞、效率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降低。从实际出发,不提过高目标也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实际体现。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不能止步于思想环节,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切实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4]40首先,要在社会产品不断丰富基础上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即通过深化改革,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紧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更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奠定坚实基础。其次,使人民全方位共享发展成果,即通过制度建设和改革,保障人民各方面權益,共享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成果。最后,要不断增加人们公平正义获得感。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不能造成某些人有获得感,而另一些人有失落感,甚至被剥夺感。要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人人参与,人人得利,既强调起点平等也要重视规则运行的公正,既要避免绝对平均主义又要克服两极分化,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参考文献:

[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8-01-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8.

[3]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59.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

[7]习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1.

[8]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0]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4.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

猜你喜欢
习近平特色历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新历史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