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成因与对策

2018-12-25 11:21汤孟浩王飒
党政干部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

汤孟浩 王飒

[摘 要]作为一种民主的负面衍生物,民粹主义始终潜藏在民主社会之中,与民主若即若离。空心化的特点更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幽灵”般不受时空限制,突破意识形态束缚。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为民粹主义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生存空间。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心理在网络空间的积聚与宣泄,最终聚集和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民粹主义表象。时下中国,热点事件频发,网络民粹主义思潮频现,社会冲击不容小觑。在重新厘定概念并综合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对策,有助于正确把握我国当前网络民粹主义状况,面对突发事件,及时应对或预防这一破坏性倾向的出现与恶化。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民粹心理;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7-0028-05

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反腐败工作持续推进,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内社会现实问题频发,国际质疑挑衅四起,导致民众不满情绪和抵制心理逐步积累。这种不满情绪受事件刺激而导致体现着民粹主义理念的观点与行为频现。根据《国家治理》周刊2012年推出的《中国公众的民粹化倾向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千余位受访人群中,49.5%的受访者具有民粹化特征,其中,31.3%的人属于民粹特征显著群体,18.2%的人属于有一定民粹化倾向群体。[1]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2]作为一种群体心理聚集与爆发的表象,民粹主义以其极端平民化和非理性为特征,依托互联网技术,形成了网络民粹主义这一新表现形式。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新特征

正如保罗·塔格特指出,民粹主义可以依附在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学说上,是一种“阵发性的、反政治的、空心化的、打着危机旗号的‘变色龙”。[3]《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書》指出:“在制度层面上,民粹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在复杂的历史、心理和社会经济根源的培植下孕育而成的政治心态,而非一种典型的哲学或意识形态;在思想层面上看,民粹主义在本质上是现代现象,它在适应经济现代化中产生了农业民粹主义,而作为一种对代议制的回应,则形成了基于大众政治动员的政治民粹主义。[4]俞可平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反对精英主义,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民粹主义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它指的是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进程的方式,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从而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5]林红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诉诸于和求助于人民群众的学说或运动,它试图表达某种平民大众的集体诉求。”[6]佟德志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信仰人民的意识形态,主张人民主权号召以人民的名义改造精英统治。”[7]由此可见,民粹主义的中心范畴在于“人民”。人民基于现实问题对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差距的批判和对整体“人民”这一概念的极度向往与追求,这种民粹心理的外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民粹主义。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手段和信息传播途径,丰富了政治宣传和政治动员方式,拓宽了监督和表达渠道并提高了人们的政治关注和参与热情。这毫无疑问助长了民粹主义的泛滥,“网络时代新媒体具有民间性、私人性、网络化、低成本、极速化等特点,所有这些特点几乎都有助于民粹主义的兴起和扩散,可以断言,网络时代将是民粹主义的黄金时代”。[8]作为新兴传播媒介的网络新媒体技术和沟通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限制,实现了传播、回馈与交流的双向甚至多元互动,在其表达主体、内容、方式以及潜在效果上都产生了新的变化。民粹心理开始在网络空间映射和延伸,呈现出一些新的特性。

1.网络民粹主义表达主客体的分散化与匿名化。相对于传统传播媒介受制于时空限制,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讨论交流提供了一个无边界、无时限的平台,其无门槛特点更是不可避免地使用户超越地域、时限限制,无限扩大了网民主客体的广泛性和分散性。信息开放式传播,人们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获取、共享信息,大大加速了民粹心理的积累与聚集速度。而且,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决定人们往往在匿名的环境中交流,这使得网民不会存在由自身真实身份、等级和财富等差别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往往会导致民粹心理的直接甚至夸大表达。

2.网络民粹主义所体现情感和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在以往的运动中,人们的民粹主义倾向往往是通过特定的情绪宣泄方式呈现的,其价值诉求和心理愿望体现着某些最真实的诉求与原始本能。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流行语言的“创造性”使参与者批判权威、仇视精英时往往以调侃、“无厘头”等游戏化表达方式应对,从中难以区分真实情感态度且增加了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部分网民以娱乐和凑热闹的心态随意发表言论和盲从煽动,这会加剧网络民粹主义的消极影响,难以了解其真实诉求和心理倾向。

3.网络民粹主义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和传播速度的高速化。互联网平台信息的实时更新特点决定了网民群体不仅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更能第一时间进行回应与交流。观点的交流会在极短时间内汇集网络,并不断相互交织、影响。并且网络中信息可以以文字、图片、录音、歌曲、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这种高速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加速了民粹主义理念和观点在网络空间的流传,在具体事件爆发时更是会瞬间引起喧嚣,充斥网络。

4.网络民粹主义传播影响深远,隐患巨大。民粹主义与互联网结合虽更倾向于表现为网络空间中的不满舆论和抵制思想,但只要信息存在并传播,这种思想就会不断积累,始终潜藏在网络空间中。互联网大数据发展带来数据入侵和隐私泄露的隐患,还易导致如对当事人“人肉搜索”、人身攻击等行为,造成侵权等直接伤害或间接影响。因而,网络民粹主义作为一股网络中的“暗流”始终涌动,一旦爆发或将超脱地域限制,并且依托互联网实时传播扩散,可能造成的社会冲击威力巨大。

二、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成因

网络民粹主义可以看作社会现实在网络空间的投射与反映,是一种特定的技术、政治、社会、心理及国外刺激的综合性结构产物;网民群体在互联网空间中获取的信息和表达的倾向往往是基于自身的特殊认知与复杂社会现实的外在表象。

1.互联网技术普及与发展的支持。互联网的出现和智能通讯设备的普及为网络民粹主义存在提供了技术支持。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超过了传统的传播媒介。海量的信息推动网民从中提取各类信息,可以超越地域和时限,自由、无界限地沟通与讨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人们沟通的成本,大大增加人们讨论的灵活性与便捷性。网络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使人们能够即刻了解事件的情况,并立即做出自身评判。网络平台的构建,使网民共同意愿的形成具备了可能。网络的匿名化等特征,又促使网民发言的顾虑进一步打消,造成了大量非理性的言论充斥网络空间。当相对通畅而大量的言论与网民的民粹心理及诉求充斥于网络,便为这一极端平民化和非理性的倾向提供了极为适宜的生长空间。

2.民众政治诉求与政治参与的促进。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都有参与社会生活并表达意见的倾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国家权力合法性来源和关注对象已经从少数精英转移向普通民众,公民对于公共领域事件的关注和表达程度也越来越高。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并参与政治既是现实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民众诉求表达的需要。在网络空间中,这种对于具体社会事件广泛的传播与讨论中,群体中的普遍心理特征更易出现如古斯塔夫·勒庞所思考的群体心理特征一样,理性不足而又感性有余。人们易受到暗示和传染而产生并聚集民粹心理,对于事件的认识非黑即白,用绝对化的眼光质疑政府、权威和对立群体。正如“8·12”天津港爆炸事件发生后,网络质疑与批判铺天盖地。对于涉事公司背景和官员腐败关注与评论极度情感化,网络间一时出现的反感言论甚至超过了对救援进展的关注。

3.转型期社会背景的催生。催生民粹心理的必然性往往存在于变革和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之中。我国正处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型的时期,基本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此时经济发展、社会分化带来的问题与矛盾也依然存在,如两极分化、贫富差距、阶级固化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社会民生问题。这些问题激起了弱势群体的不满与抵触情绪和社会大众的同情和失望情绪,为网络民粹主义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如何在这种分化关系上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是当前新时代需要解决好的重要议题。由这种分化所带来的大众心理落差和不满情绪加速了民粹心理的产生,并随分化差距不断显现而逐步累积,并最终由一些具体事件所激发,在网络空间中被无限传播与放大,形成极端排斥富人和极端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民粹主义声潮。

4.大众时代群体心理的推动。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托克维尔、密尔、奥尔特加等思想家就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大众民主”所潜藏的弊端表达出深深的忧虑。勒庞也担忧,权力归属和话语力量自上而下的发生转移,社会发展到了大众时代。在这个时代,大众的行为方式往往带群体的非理性的特征:冲动、易怒、急躁。人们对于自身的公民身份逐渐认知和政治权利、政治参与的诉求逐步提高,尤其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共领域的事件,倾向于表达人民立场上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诉求,推动群体心理的出现。“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9]这种群体心理恰好能为民粹主义提供了统一的精神支持,其聚成集体更加具有对抗精神。尽管勒庞的《乌合之众》中所表现的是以当时时代为背景的担心和疑虑,这种群体心理的论证和观点也过于极端,但书中所揭示的群体心理特征却是或多或少真实存在的。而且这种支配群体行为的非理性力量一旦集结便具有倾覆性的舆论压力,在得以互联网辅助的今天更是如此。

5.具体社会事件的引燃。网络民粹主义透过具体社会事件表现出其极端排斥或极端赞扬的态度或倾向,因此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可归因于受具体社会事件的刺激。人民群众最憎恨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公布的腐败案件中所揭示的官职与金额一次又一次地触动民众的神经。从被曝光的腐败案件来看,腐败问题存在于各级各地的政府,腐败方式也千变万化。高官落马、小官巨腐案例的不断出现与部分政府无作为、无担当形象的结合,一次又一次地加剧了民众对官员的仇视情绪和对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等口号的质疑与反感。加之与弱势群体教育、医疗、就业的艰难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一次次的事件刺激并加剧了网络间民粹心理的蔓延,激起了网民群体中的极端质疑官员、仇视权威以及过分强调弱势群体利益并倾向大众平等的民粹主义倾向。人们的民粹心理和对于具体事件的情感与态度通过网络空间的传播与交流不断被放大,进而产生了网络民粹主义倾向或事件。

三、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对策探讨

诚然,民粹主义心理和倾向的出现有其积极价值,它反映了人们对于公共领域事件的关注和价值取向、人们对于自身公民身份的认识以及政治参与和表达的倾向。但所表现出的激进情绪、言论甚至极端行为中却蕴含着能够令民众财产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的潜在危险,必须重视其所带来的弊端和危害。

1.加强技术运用监管与网络空间管理力度。互联网的出现和智能通讯设备的普及为网络民粹主义提供了技术支撑,其兴起和传播都是基于网络空间。加强技术运用的监管与加大网络空间的管理力度是应对网络民粹主义危害的必要之策。2017年6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体现了国家对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和網络空间安全的重视。正如该法中所规定:“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鼓励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持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国家采取措施,监测、防御、处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10]结合对于网络民粹主义的预防和应对,各级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该项法律的落实,在网络技术开发与运用过程中,加强对网络供应商的监督与引导,加强对恶意宣传网络民粹主义思想的网页和推送进行监控和拦截以及对网络舆论的跟踪和监督,对于恶意煽动民意,诬陷造谣者应密切跟踪追查并进行责任追究。

2.完善政治参与和表达机制。民众的观点和看法之所以在网络中采用极端反感和仇视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形成网络民粹主义,一定程度上也与我国目前的政治参与渠道不通畅与民意表达机制不完善有关。互联网的出现为民意发表和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平台和渠道,但在某些具体实践中却往往表现为形式大于实质的形式平台,往往还会沦为民意调侃对象,增加反感情绪并加劇网络民粹主义现象。2016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明确要求:“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舆论监督,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发挥警示作用”。[11]党政机关应重视并引导民意,妥善回应与解决具体事件,安抚激进民意,疏导民粹心理,避免如庆安枪击事件所引发的民粹主义危机的出现。有关部门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建立并通畅相关民意反馈机制,正确利用并落实好线上参与和表达的渠道。政府应及时参与到网络表达中,重视网络民粹主义的利益诉求,倾听、回应质疑言论并反馈民众的声音,不能一味排斥和回避网络民粹主义。

3.保证经济良性发展下的社会公平、公正。当前,国内现实存在的民粹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反感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因此,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杜绝腐败问题,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是现阶段避免网络民粹主义的根本措施。政府应依法作为一个公正的守护者,坚守民生底线,恪守社会公平正义,为全体劳动者提供实现自身利益诉求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从制度上避免不公正的出现,尽可能地消减民众的不公平待遇和落差心理。同时,还应关心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应制定并健全相关救助法规,实施有效的保障制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城乡困境儿童保障。关心帮助孤寡老人。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县级政府要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切实做好托底工作,使困难群众心里有温暖、生活有奔头。锲而不舍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要让他们的辛勤付出得到应有回报。”[12]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攻坚进入深水期,各级政府应切实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努力做到脱真贫、真脱贫。逐步减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改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进而避免群众心理不满情绪和民粹心理的积聚。

4.做好群体心理疏导与网络道德建设。避免网络民粹出现还可以从阻止和消除这种极端群体心理角度思考,即对意见领袖言论严格管控和网民群体心理及时疏导。所谓意见领袖借互联网平台大肆宣传蛊惑言论,传染其他网民,进而形成声讨和追踪群体,导致网络舆论极端化,对社会正常秩序产生影响。有关部门应加强舆论监管,运用技术手段监测侵权的舆论源头,查找意见领袖并追究相关责任,从而遏制这种意见的传播和民粹群体心理的形成。政府应建立和落实网络舆论监测机制,针对大范围的民粹倾向应及时回应,给予社会和网民一个具体的事件真相,避免网民受他人恶意暗示和煽动;同时,还要始终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使民众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认知水平和价值判断。网民个体应提高自律意识、在网络中接收信息和发表言论时,做到始终保持理性,不轻信盲从;同时,还应增强自身权责意识,对于网络间的喧嚣或民粹声潮,应保持自身警醒,谨慎发表言论和传播信息。

5.加强对具体事件的防范与应对。我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某一具体事件所刺激并放大。具体事件主要可以分为国内社会事件和国家安全事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因此,应该提升精英阶层尤其是干部队伍自身质量,保证党员干部廉洁务实。党和国家应继续完善党内外监督机制,深入推进反腐工作,完善纪检监察机制和巡视制度,打虎、拍蝇、猎狐,将反腐工作进行到底。网民群众也应该积极通过网络渠道依照事实检举揭发腐败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近些年来周边国家骚扰挑衅不断,激起国内的一次又一次排外情绪,网络空间兴起了一次又一次极度排外的民族民粹主义声潮。我国政府在坚定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同时还应关注与引导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正确的爱国方式。个人热爱祖国应保持理性,采取正确的方式,在发表言论和付诸行动时,应警惕道德绑架并及时劝说和制止身边的过激行为。

民粹主义作为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出民主发展的弊端和不足,推动民主巩固与发展;作为一种策略追求,与民主发展道路相异,一旦趋于极端化,就会一定程度上破坏民主制度。国家和社会对此应及时关注与应对。

参考文献:

[1]中国公众的民粹化倾向调查报告[EB/OL].theory.people.com.cn.

[2]第四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押//www.cnnic.net.cn.

[3]塔格特.民粹主义[M].袁明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6.

[4]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34.

[5]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J].战略与管理,1997,(1).

[6]林红.当代民粹主义的两极化趋势及其制度根源[J].国际政治研究,2017,(2):41.

[7]佟德志.解读民粹主义[J].国际政治研究,2017,(2):9.

[8]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民粹主义[J].国际政治研究,2017,(1):11.

[9]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人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EB/OL].www.npc.gov.cn/npc/xinwen.

[11]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EB/OL].cpc.people.com.cn.

[12]李克强:2017年要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EB/OL]. http?押//lianghui.people.com.cn/2017/n1/2017/0305/c411237-29124222.html

责任编辑 宋桂祝

猜你喜欢
互联网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