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请把妈妈装在心里

2018-12-30 10:20黄海力
癌症康复 2018年2期
关键词:传统观念逝者幼小

□ 黄海力

37岁的年轻母亲罹患卵巢癌,虽经多种化疗方案治疗,但疾病一直在进展。那天下午,她离世了,留下了7岁的女儿。

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对死亡大多避而不谈。医生应如何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死亡教育,尤其是如何让孩子面对亲人的死亡?

病房中,丈夫站在床旁,离逝者两步远的距离。我拍拍他的肩膀,说:“想和她说什么就说出来吧,她能听见的。”

“是吗?能听见吗?”他有些迟疑和意外。

“能,能听见。”我肯定地点点头,又拍了拍他的肩膀。我明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都比较含蓄,心里的话有时会憋着或者因顾及旁人在场不好意思表达。可是这个时候不说,什么时候说呢?

丈夫缓缓走到妻子身边,握住妻子的手,眼圈顿时红了,哽咽着说道:“你放心走吧,我一定好好抚养咱们的女儿……”

待丈夫情绪稍稍平缓,我问:“孩子呢?”

“在家。”他说。“她会来吗?”我问。“让她来吗?她来好吗?”他迟疑道。“平时来过吗?”我问。“经常来。”他答道。

“那就让她来吧,和妈妈告个别,妈妈一定会想女儿的,女儿也应该知道妈妈不在了。女儿来跟妈妈告个别,谢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妈妈一定会高兴的。”我说。

“嗯。”丈夫想了想,点头同意了。

半小时后,7岁的小女孩来了,脸上还带着微笑,懵懵懂懂的。可怜的孩子!我担心没有预先沟通直接把孩子带到妈妈身边她会害怕或不知所措,便和李主任先把孩子领到办公室进行了亲切地交谈,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场“死亡教育”。

“宝贝,我知道你平时经常来看妈妈,妈妈生了重病,是不是?”“嗯。”女孩点点头。

“妈妈走了,不在了,你知道吗?”小女孩摇摇头。

“嗯……就像是永远地睡着了,再也醒不过来了,再也不会和你说话了,你懂吗?”小女孩的眼圈红了。我想她心里应该有些明白了。

“可是,你现在去和妈妈说话,她虽然不能回答你了,但妈妈还是能够听见的。”小女孩点点头。

“妈妈永远爱你,她把你从小带大,你爱妈妈吗?”“爱!”小女孩重重地点了点头。

“想去和妈妈说说话吗?你爱妈妈,妈妈一定想听你说话的。”小女孩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妈妈会永远爱你,你也爱妈妈,只要你们都爱对方,妈妈就永远和你在一起,把妈妈装在你的心里,好不好?”小女孩使劲儿点点头,眼泪掉了下来。

我和李主任牵着孩子的手来到病房。爸爸见着孩子,紧紧抱着她、抚摸着她。“宝,你一定要乖,我们一起好好的,让妈妈放心……”爸爸又哽咽了,小女孩点点头,转过头看着妈妈,我注意到她的眼里没有害怕,只有忧伤和不舍。

我知道,跟妈妈告别,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既让人揪心,又无比珍贵。这是一次生死的教育,更是一次爱的体验,不仅是妈妈对孩子的爱的回忆,还是孩子对妈妈的爱的最后表达……

医生后记:不避讳死亡才是爱

中国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情况下对死亡比较避讳。当父母离世时,长辈一般不让幼小的孩子去见逝去的亲人,这本是出于爱的保护。殊不知这样对逝者、对孩子、对逝者的爱人都会带来不良影响,使他们难以安心,心存歉疚,增加了居丧哀伤。

台湾安宁缓和医疗先驱赵可式教授鼓励幼小的孩子跟逝去的父母告别,她认为3岁以上的孩子能够分辨分离和死亡,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接受爱和悲伤,有助孩子心智成长,毕竟死亡是每个人早晚都要面对的问题。

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这样的死亡教育,在安慰逝者、安慰逝者的爱人方面还有更为积极的意义。难道逝者不希望自己养育的孩子来和自己告别吗?当逝者的生命延续体和逝者的爱人一起送逝者渐渐远去时,他们是不是比孤独相送会得到更大的安慰呢?

(来源:医师报)

猜你喜欢
传统观念逝者幼小
纪念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园应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传统观念与民法结构:再论中国古代民法的价值
电视广告中女性模式化形象分析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