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从孩童时代开始

2018-12-30 10:20刘端祺
癌症康复 2018年2期
关键词:逝者敬畏恐惧

□ 刘端祺

不管是风华正茂的有为青年,还是饱经风霜的耄耋老者,都不敢说自己真正懂得了死亡。

所以,人类对死亡本质的思考与探索从未停止;所以,死亡才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这门课厚重的教科书还没人能把它读完;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话题——人应该什么时候进入这个课堂,什么时候开始阅读这本教科书。

“好意”的回避其实是错误的

有些殡仪馆规定,12岁以下儿童不宜参加告别仪式,哪怕逝者是他至亲至爱的父母。理由是“保护儿童,避免他们受到不良刺激,留下心理阴影”。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使孩子们对死亡莫名恐惧。

研究表明,儿童面对死亡所受到的心理冲击远远大于成人的想象,成人对死亡出于“好意”的刻意回避可能给儿童留下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儿童对死亡恐惧的程度往往跟逝者与孩子的亲密程度成正比:孩子与逝者越亲密,对逝者越思念,恐惧越严重。“曾经那么疼爱我的亲人,怎么一旦死亡就变得那么可怕,可怕到大人们都不准我去看一眼?”许多童年有过此遭遇的人成年后回忆说,这种心理阴影持续时间相当长,甚至直接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抓住死亡教育时机

感谢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肿瘤科的同道们,他们不仅对逝者亲属做了充满人文情怀、体现医学温暖的安排;更对逝者7岁的女儿进行了一次不失时机的死亡教育实践。有的医生同行对此可能不以为然,但我坚持认为:这确实是医学本质的要求,是医生、护士以及一切医务人员的应尽之责、分内之事,体现了医生职业的崇高。

我相信,通过医生叔叔阿姨精心安排的告别,这个不幸丧母的女孩对死去的妈妈的印象绝不是冰冷僵硬的,更不是疏离恐惧的。她对死亡的认知将比同龄的孩子们更为正面具体,更为刻骨铭心。这次告别可能是她人生的特殊催化剂,她可能将由此得到一次升华。

和母亲的告别无疑是痛苦的,然而这种告别又是温馨的,必将成为她永久珍藏的宝贵记忆。正是由于这次告别,使她虽然失去了母亲的怀抱,但她并不孤独,她知道更多温暖的拥抱正在等待她。首先拥抱她的,是与她母亲熟络、有过生死相托之谊的医生护士。更为重要的是,她必将珍惜今后与父亲相依为命的日子,珍惜与学校老师同学的朝夕相处,珍惜亲友们对她的呵护关照。长大后,她还将会有与自己无话不谈的“闺蜜”,她将与她们谈起这次难忘的告别,分享与母亲告别带给她的激励……

总之,失去妈妈的孩子,如果有幸得到正确的死亡教育,一定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下定决心成为对妈妈有承诺的、懂事的好孩子。她将比较自然地接受命运所给予的一切,更加敬畏死亡,更加敬畏生命;懂得死亡的无情,也更懂得生命的可贵。

或许,一次告别,哪怕是与亲爱的妈妈告别,对一个懵懵懂懂的7岁孩子还不至于发挥如上所述的如此深刻的教育功能。但是,这无疑是对儿童死亡教育的一个良好开端,因为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相伴相随,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基本教育,第一步走出的方向正确与否至关重要。

死亡教育就是珍视生命的教育,而保护孩子也包括确保孩子们对死亡有正确认知。不要再用阎王阴魂之类的鬼话吓唬不听话的孩子了,也不要再带孩子去看那些“十八层地狱”下油锅、上刀山、抽筋剥皮之类的粗俗展览和影视作品了,更不要在孩子问到生死问题时支吾搪塞,这样陡然丧失了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机。大人应该用自己对死亡的正确认知使孩子们知道: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果,是迟早要到来的事,人死不能复生。应该敬畏死亡,不能轻言死亡。不能把“我杀了你”“你快去死”当成口头语,开玩笑也不允许;更不能随便用死亡去诅咒别人,尤其不能轻易地伤害甚至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死亡教育就是珍视生命的教育,就是热爱生命、珍惜光阴的教育,这是死亡教育的真谛。其要义在于,让孩子知道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美好,体味生命的紧迫感和活在当下的现实意义,热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热爱他人的生命,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生命,让自己也让他人有一个美好的无悔人生。

因此,“死亡教育从孩童时代开始”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这是医务人员独有的优势和天职,更是医院人文建设和医生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志。

行文至此,依稀记起十多年前,我应一位已经上初中的孩子要求,在他们母子合影背面写下了几句话,他的母亲因癌症去世了。现将这几句话送给失去至亲,特别是失去母亲的孩子们。

妈妈永远和你相伴——

阳光普照下你高举奖杯时,

那手腕脉搏的有力跃动,

是妈妈对你的轻轻抚摸;

万籁俱寂中的不眠之夜,

那清晰铿锵的心跳声,

是妈妈对你的悄悄叮咛。

……

(来源:医师报)

猜你喜欢
逝者敬畏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纪念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一些敬畏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敬畏一粒米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敬畏“签字权”
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