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切除术后下肢力线的早期改变情况分析

2019-01-03 09:09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半月板胫骨股骨

杨 松

(西南兵工成都医院骨科 , 四川 成都 611730 )

盘状半月板临床较为少见,欧洲发病率约为0.4%-5.0%,亚洲发病率相对较高为9.1%-10.5%[1]。目前,在盘状半月板临床治疗中多采取手术治疗,但其损伤类型、位置不同,切除量也不同。据相关资料表明[2-3],对患者实施盘状半月板切除术后患者膝关节存在明显外翻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切除术后下肢力线的早期改变情况,特收集我院收治的60例盘状半月板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7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盘状半月板患者,所有患者经MRI诊断均确诊为盘状半月板损伤,且存在持续性剧烈疼痛症状;排除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语言障碍者;60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盘状半月板不同切除量将其分为A组(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B组(盘状半月板次全切除成形)、C组(盘状半月板全部切除)3组,每组各20例;A组男生11例,女生9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4.5±3.7)岁,其中左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8例,右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10例,双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2例;B组男生10例,女生10例,年龄41-66岁,平均年龄(53.5±3.5)岁,其中左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7例,右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10例,双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3例;C组男生12例,女生8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4.3±3.6)岁,其中左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9例,右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9例,双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2例;3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仰卧位姿势,采取气管内进行全身麻醉。采取气囊止血带将患者患肢大腿根部进行绑扎固定,其绑扎压力为45mmHg,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并放置消毒无菌铺巾,选择外侧入路并通过关节镜对患者关节内部进行探查,探查内容含内侧、外侧半月板完整性、形状,交叉韧带张力、连续性,关节囊牢固性、连续性。根据患者半月板撕裂情况,进行修复或不同量切除,A组(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20例,其中15例进行缝合修复,5例未进行缝合修复;B组(盘状半月板次全切除成形)16例进行缝合修复, 4例未进行缝合修复;C组(盘状半月板全部切除)20例。

3 测量指标及方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采取X线片对下肢全长负重位;患者垂直站立,双脚并拢朝向正前方,膝关节、髌骨保持垂直伸直朝向正前方,并通过以下方式定位:a点为股骨头中心。借助影像学软件,以股骨头负重区为一部分圆,任意2条弦作为垂直平分线,其交点为股骨头中心点。b点为膝关节中心。连接上胫骨平台内外侧边缘表面中点为膝关节中心。c点为踝关节中心。在骨关节面中骨内侧和外侧边缘表面连线中点为踝关节中心。a点和b点连接线与b点和c点连接线形成夹角为股胫角;b点与a点、c点连线所形成的垂直距离为机械轴偏移;如b点位置于a点和c点间连线外侧处,则患者膝关节存在内翻情况,则股胫角、机械轴偏移均表现为正值;如b点位置于a点和c点间连线内侧处,则患者膝关节存在外翻情况,则股胫角、机械轴偏移均表现为负值。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正位垂直站立,进行X线片拍摄,并对机械轴偏移进行测量,术前、术后机械轴偏移绝对值则表示患者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程度。外侧关节间隙为患者胫骨关节面和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之间最低点到外侧胫骨平台底面之间的切线垂直距离。

5 结果:A组(20例)术前:股胫角1.82°±3.11°,机械轴偏移(9.37±18.92)mm,外侧关节间隙(6.13±1.84)mm;术后:股胫角1.82°±3.11°,机械轴偏移(9.37±18.92)mm,外侧关节间隙(6.13±1.84)mm;B组(20例)术前:股胫角2.71°±2.64°,机械轴偏移(9.53±5.52)mm,外侧关节间隙(7.31±1.82)mm;术后:股胫角-0.91°±2.13°,机械轴偏移(-6.25±5.43)mm,外侧关节间隙(4.73±1.02)mm;C组(20例)术前:股胫角0.65°±3.13°,机械轴偏移(4.33±3.21)mm,外侧关节间隙(5.64±0.85)mm;术后:股胫角-0.90°±2.81°,机械轴偏移(-1.02±6.23)mm,外侧关节间隙(3.82±0.73)mm;术前,A组患者机械轴偏移、股胫角、外侧关节间隙明显小于B组和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机械轴偏移、股胫角、外侧关节间隙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机械轴偏移、股胫角、外侧关节间隙均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膝关节主要由髌骨关节和胫骨两部分组成,肩负着人体屈伸活动功能,其运动功能相对较为复杂。膝关节活动时主要通过对足和骨盆之间距离,使下肢维持其长度,并将对震动进行吸收,因此,维持膝关节稳定性尤为重要。半月板在习惯性稳定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承担着膝关节84%-85%负荷[4]。当关节面接触产生压力时,其负荷达到91%-183%[4-6]。半月板楔形截面可将扩大胫关节和骨关节接触面积,借助其本身延展性和楔形外形成臼作用,可使胫关节和骨关节曲面更好吻合,缓解胫骨平台和股骨髁不一致性。在膝关节运动时,半月板可对股骨髁移动范围进行控制,避免股骨髁出现过度前移、后移情况。当膝关节做伸直动作时,股骨和胫骨接触面也会相应向前移动,股骨髁在膝关节伸直过程中也会将半月板往前进行推移。如移动过程中,膝关节突然出现内翻、外翻、旋转活动,半月板承受到垂直、侧方、研磨等方向合力压力,最终造成半月板损伤。研究表明[7-8],半月板接触面积减少后,其接触应力也会相应增加,长时间可能导致软骨软化、骨重塑等问题,造成关节间隙变窄,最终形成骨赘。由于盘状半月板会导致患者膝关节出现畸形、内翻、外翻情况,造成内侧间室软骨下骨出现硬化情况[9-10],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在盘状半月板治疗上多采取关节镜手术治疗,而盘状半月板大小和厚度均比正常半月板大,因此,对盘状半月板切除后,其下肢力线也会产生相应改变。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盘状半月板患者采取不同量切除,结果显示,盘状半月板切除对患膝关节内翻、外翻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能对内侧间室压力进行相应减轻。随着患者半月板切除量加大,患者下肢力线也出现相应改变,因此,在手术前,临床医生应和患者家属多进行沟通,能修复的半月板应尽量修复,尽力保证患者半月板完整性,谨慎对半月板进行切除,以免术后膝关节内翻、外翻情况加重或下肢力线下降。

猜你喜欢
半月板胫骨股骨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青少年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疲劳骨折1例
半月板损伤了,年轻人要尽早手术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与非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对比研究
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