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护理方法的相关研究

2019-01-05 03:33张雪君
关键词:躁狂症攻击行为危险

吴 廷,张雪君

(民康医院,四川 遂宁 629000)

本研究对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危险因素予以分析,并通过综合护理方式加以干预,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躁狂症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36例。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34~58周岁,平均年龄(43.61±6.94)周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95±2.37)年,有初发躁狂症患者41例、复发躁狂症患者3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模式,针对患者既往治疗情况、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予以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模式,在参照组基础之上给予患者如下护理模式:其一,患者入院后,立即对其实施全面评估,其中包括攻击种类、既往病史、用药情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不良情绪等诸多方面,并根据躁狂症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综合护理方案[1]。其二,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护理人员需调整自身定位,通过专业措辞与患者实施沟通和交流,并防止在交流过程中激怒患者。同时,提高沟通技巧,并做好安全保障,防止受到患者暴力攻击[2]。其三,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尤其在患者出现高危攻击性信号及因素后,需立即对患者实施疏导,提高患者自我控制效果,促进躁狂症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躁狂症危险因素评分数据,实验组动作、言语、情绪、敌对、妄想、性兴趣、幻觉等危险因素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躁狂症患者危险因素评分比较(x±s,分)

3 讨 论

躁狂症作为情感障碍中的疾病之一,其临床发病率较高,躁狂症患者表现为精力过剩、多话、活动量增加、幻想等症状,部分患者呈现出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大部分患者均为反复性发作。对此,本研究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干预及管理,在护理工作中,尤其对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动机、诱因等实施全面分析,以了解患者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通过隔绝危险因素来降低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可有效提升躁狂症患者临床干预效果,恢复患者精神及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与家庭。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动作、言语、情绪、敌对、妄想、性兴趣、幻觉等危险因素评分高于参照组,说明在分析患者危险因素基础之上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情绪及行为,从而避免躁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躁狂症攻击行为危险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碳酸锂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与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的疗效
躁狂症病人护理工作是怎样的
喝水也会有危险
容易被忽视的是“躁狂症”
整天太兴奋或患躁狂症
拥挤的危险(三)
话“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