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探析

2019-01-06 02:14黄淑春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教学小学生

摘   要:成功的教学需要的并非是强制,而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课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主体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情境教学

作者简介:黄淑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西关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甘肃  武威  7333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5-0080-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相较于其他学科,小学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考方式要求更高。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受周围环境和自身素质的限制,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很难对立体图形进行空间构造,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层次地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枯燥的知识,赋予其浓厚的生活气息,进而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通过情境教学法,创设具体情境,融入数学的逻辑、概念和立体构造,能够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学科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讲授数学相关知识时,创设的情境应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实现教学情境生活化,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刻理解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小数乘法”相关知识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如学生平时经常到超市购物,教师可以创设购物情境:“晓静和妈妈一同到超市购物,她想吃饼干,饼干的价格为2.5元/袋,请问买三袋一共需要多少钱?”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计算,确保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说,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问题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展开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长方形面积”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研究下述三个问题: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长方形的?你们还记得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何联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师借助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探索知识,逐渐理清思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喜欢游戏,教师为学生提供体验愉快心境的机会越多,学生越能保持浓厚、长久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充分融合游戏和数学课堂,在游戏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顺利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

以“行程问题”一课为例,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相关概念,教师可以引入游戏为学生讲解知识。例如,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用来表示两列火车或两辆汽车,让学生在操场上展开实地演练。通过实际操练,学生充分理解相遇和相距的含义,然后再演练背向而行、相向而行和同时出发等不同内容。学生在演练过程中深入思考,理解了新学的数学概念,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的关系,以后再遇到相似问题时就可以轻松地解答问题。总之,游戏是一种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教学手段,学生很容易接受,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四、创设合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手段,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不仅是对知识进行检验、纠正和完善的需要,同时也是让学生倾听他人意见和表达自己观点的需要。据相关研究,基于合作情境开展学习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彼此之间感情交流,还能培养互帮互助、互相体谅、互敬互爱的优良品质。

以“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为例,教师教学时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提前把大小相同的12块正方体木块和一张实验报告单准备好。然后,教师再把相关要求告诉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用12块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哪一组拼的种类最多;如果所有小正方体的体积都是1立方厘米,那么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其长、宽、高分别为多少?请在实验报告中将相关数据填入;长方体的体积与其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可以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要想圆满地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各个小组加大合作力度,共同努力,既要排除重复的摆放,又要想出更多不一样的摆法,并在表中填入数据,再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从而将公式顺利推导出来。创设这样的合作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五、创设实践情境,做到学以致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聯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为例,教师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整合相关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的四组圆柱、圆锥学具与沙土,然后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他们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自主合作等形式进行实践探究,并要求学生用相应的实验报告单呈现相应的实践探究结果,从而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式推导出来。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足,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进而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雪玲.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学周刊,2017,(17).

[2] 赵迎潮.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初探[J].才智,2017,(10).

[3] 罗琴.创设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1).

[4] 陈新英.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使用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1).

[5] 周长华.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使用策略[J].考试周刊,2018,(1).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数学教学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