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侪压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2019-01-08 09:10李崟箫
关键词:同伴青少年家庭

□李崟箫

[内容提要]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亲子分离使家庭的养育功能变得低下甚至缺失。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当亲子关系缺失时,其他关系将变得更具影响力。利用 CEPS2014年基线数据,研究发现同伴社会行为较家庭社会资本对留守儿童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同伴的积极行为能有效促进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伴的消极行为将对留守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父母和教师除关心儿童的日常生活外,应加强对同伴行为的关注,充分发挥积极同伴的作用,减少消极同伴带来的影响。

一、导言

(一)背景与问题

城市化、民工潮、农民工、留守儿童,这些概念似乎总是相伴而生。国家统计局报告①显示,2017年农民工总量达到 2865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 17185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约60%。而外出的农民工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国务院报告②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 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 37.3%、全国儿童 21.88%。

研究和经验表明,14岁的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叛逆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逐渐增强使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西方在对移民家庭的儿童进行研究时发现,这类家庭中的儿童更加易怒和具有暴力倾向,国内也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留守儿童成绩较差,有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并伴有许多问题行为,容易为农村社会稳定带来隐患③。这一情况同样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2016年国务院文件④中要求有关部门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该意见的颁布旨在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的监护照料和关爱保护,弥补留守儿童在成长生活中缺失的一环。

同侪压力,多指同伴之间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力。父母缺席所形成的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同伴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留守儿童无法获得家庭的社会化功能,只能退而求其次,从同伴中得到自我认同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不同于留守儿童与家庭中其他家属和老师之间的垂直关系,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易于互动。本文旨在验证同伴的社会行为对留守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对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合理培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以及进一步推动相关教育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务院报告②中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或其中一方到其他地区务工达半年以上,仍在户籍所在地、无法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 16周岁以下的儿童。但学界目前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仍存在较大争议。一是对留守儿童年龄的争议。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②。数据来源于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http://www.gov.cn/。③Fan F, Su L, Gill MK, Birmaher B.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Chinese left- behind children: Apreliminary study, 2010。《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④。数据来源于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⑤将儿童的年龄界定在 18周岁以下,但部分文献将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在 14周岁或 16周岁以下;二是对留守儿童生活区域的争议。根据概念的本身含义,留守儿童应包括生活在农村或城市的儿童,但在目前的文献中,留守儿童多特指农村留守儿童;三是对留守儿童抚养状况的争议,一部分文献将由父母其中一方抚养的儿童视为留守儿童,但另一部分文献则将父母双方均不在家,由其他亲戚抚养的儿童视作留守儿童;四是对儿童的留守时间的争议。如父母外出多久可视为留守儿童,曾经的留守儿童现已摆脱留守状态,可否视为留守儿童等,均存在较大争议。

综上,本文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县/市,仍留在户籍地、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农村儿童。儿童的留守模式为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处于被寄养在亲戚家、住校、独立生活或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状态;儿童的共同生活对象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等。并依据国务院报告,将留守儿童的年龄限定在 16周岁以下。

目前常用的测量儿童行为的问卷有 Conners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长处与困难问卷(SDQ)以及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等。Conners量表作为筛查儿童行为问题使用最为广泛的量表,将父母问卷的 48个条目归纳为六个因子,分别为:品性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将儿童问题行为分为反社会行为和神经症行为两大类;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由美国心理学家 Goodman编制,用于评估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并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等进行修订,制定了上海常模。该问卷包括情绪症状、品性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五个因子;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在众多儿童行为量表中内容较为全面,分为一般项目、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三部分。其中行为问题可归纳为八个因子: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

2014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总结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九大问题,其核心是“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教育匮乏”、“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社会支持”等,认为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道德发展危机、违法行为趋多等四个方面。西方国家在移民问题研究中同样发现移民家庭的儿童多呈现出愤怒、孤独、悲伤及躯体化症状,并伴有更多犯罪行为。

儿童道德意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Jean Piaget,1932)。6-8岁属于“他律道德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的儿童对家长的权威表示绝对服从,以家长的态度作为评价自我和他人行为的依据;8-10岁时进入“自律道德阶段”,儿童对自我行为有了初步判断能力,不再盲目服从⑤《儿童权利公约》。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网站 http://www.un.org/。从家长的权威。当留守儿童处于道德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父母的缺位使其失去了可靠的权威。由于缺乏及时引导,留守儿童极有可能建立与社会正确价值观相违背的道德规范意识,做出更多问题行为。下面依次回顾有关同伴和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同伴关系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指出,青少年学习的对象多为其重视的同伴,学习的内容主要为其同伴强化的表现行为(班杜拉,1986)。处于同一群体中的青少年具有相似的学校表现、教育期望和家庭背景,这种同侪压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轨迹具有显著影响(Mary Jane,2009)。同侪压力能鼓励或煽动青少年做出健康或有害的行为(Brown,2004;Bakken,Ameringer,Mahon,2008),例如吸烟行为(林丹华,2001)和其他问题行为(侯珂,2014)。

同伴的在场将使青少年更容易做出冒险行为(JV Hoorn,2016)。尽管良好的同伴关系将有效缓解或降低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刘霞,2007;金灿灿 2012),但不健康的成长环境使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质量比普通儿童低,他们对同伴关系的认知更为消极,因此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做出问题行为(黎志华,2014)。

上述研究认为同伴影响力和社会学习主要与冒险行为和问题行为有关,但同侪压力也可能有助于促使青少年采取其他类型的行为,如亲社会行为(Allen,Antonishak,2008;Telzer,Fuligni,Lieberman,Galvan,2013;Wentzel,2014)。同伴的上进行为将显著影响个人的上进行为(黄超,2016),但择优而校是机遇与压力并存的,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同伴将有利于个人心理健康发展,但家庭教育程度较高的同伴将降低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席玮,2018)。同伴关系与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关系,这些青少年与同龄人的关系将影响到他们消极的社会行为(Guadalupe Espinoza,2014)。而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中,同伴交往对初中生的影响最不显著(张凌,2016)。

亲子关系的影响。由于与父母的关系相对疏远,留守儿童短期或较长时间在缺乏父母关爱和引导的环境中成长,家庭功能变量只有通过影响其内在的自我控制,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陈京军,2014)。长期的亲子分离使留守儿童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诸如愤怒、失落、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其社会行为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另一种是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常青,2008)。在城乡教育差距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劣势和父母缺位的共同影响,学业出现严重问题(张俊良,2010)。

国内外文献多利用微观追踪调查数据,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家庭社会资本等角度探讨青少年社会行为问题的成因。已有文献认为亲子关系及家庭社会资本对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影响最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中,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小。其中,国内的文献主要关注同伴对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因此,现仍存在三个问题亟需进一步验证:第一,现有文献多集中于从留守儿童的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影响其行为的成因,鲜少涉及社会学习理论,将同伴作为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加以讨论;第二,国内学者多聚焦于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而较少兼顾其积极行为的成因;第三,学者多集中于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生存现状等问题,有关其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较少。那么,在亲子分离的状态下,家庭因素是否仍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同伴的积极行为会不会对留守儿童的消极行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同侪压力对留守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力会不会因为其特殊的家庭结构而被放大?为验证以上问题,本文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同伴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对留守儿童行为趋势产生的影响。

本文采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微观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同伴的行为表现和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关心的问题是,排除其他内生性因素,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同侪压力对其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本文贡献在于:第一,采用全国层面微观数据对留守儿童个人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检验同侪压力对留守儿童的个人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第二,研究结论的得出为学校、老师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更好地培养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项目(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CEPS)2014年基线调查。该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与实施,采用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在入选的县级单位中随机抽取了 112所学校的 438个班级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家庭和学校基本情况。由于缺失值的存在和样本范围的限定,最终进入本次分析的有效样本共有来自 112所学校的 379名学生的样本。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等内容,调查内容适合回应本研究所涉及的问题。本文使用SPSS 20版统计分析软件对所需数据进行处理,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因此筛选出农村户口、父母未离异或去世但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并且离开的父母不在本县内居住的儿童样本。此外,某些内生性因素同样会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发展,因此本研究将家庭经济情况、父母职业、父母的教育期望、个人的学业期望、个人的学习态度、父母在交友方面管教程度作为控制变量。首先,本文通过问卷中的问题了解同伴的行为(问卷中的问题形式是:你的好朋友有没有以下情况?)以及儿童自身的行为(问卷中的问题形式是:过去一年中,你有没有下列行为?过去一年中,你能做到以下几点吗?)。其次,本文将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最后,在变量选取完毕后,本文使用 SPSS 20版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用以验证之前有关同侪效应与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假设,得出研究结论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基于以上的讨论,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 1:同伴学习方面的积极行为将抑制儿童的消极行为(攻击性行为、注意力问题、违纪行为);

假设 2:同伴学习方面的积极行为将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假设 3:同伴的违纪行为将增加儿童的消极行为(攻击性行为、注意力问题、违纪行为);

假设 4:同伴的违纪行为将减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三)样本选择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因变量为个人社会行为。CEPS向青少年询问了“过去一年中,你有没有以下行为”,其中包括骂人、说脏话,吵架,打架,欺负弱小同学,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逃课、旷课、逃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抽烟喝酒,经常上网吧游戏厅,以及“过去一年中,你能做到以下几点吗?”其中包括帮助老人做事情,遵守秩序、自觉排队,待人真诚友善。并让其根据实际,针对每类行为在“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五个选项中进行选择。

本文参照 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儿童问题行为的因子以及长处与困难问卷(SDQ)中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子,从十三种儿童社会行为中提取出四个因子:第一个因子为攻击性行为(骂人、说脏话;脾气暴躁;吵架;打架;欺负弱小同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取值范围在 6-30之间;第二个因子为注意力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取值范围在 1-5之间;第三个因子为违纪行为(逃课旷课逃学;抽烟喝酒;上网吧、游戏厅),取值范围在3-15之间;第四个因子为亲社会行为(帮助老人做事情;遵守秩序,自觉排队;待人真诚友善),取值范围在 3-15之间。

本文的核心变量为同伴社会行为。利用上述分类方法将问卷中青少年好朋友的行为分为学习方面积极行为(学习成绩优秀;学习努力刻苦;想上大学)以及违纪行为(逃课,旷课,逃学;违反校纪;打架;抽烟,喝酒;经常上网吧)。调查对象针对每类情况在“1.没有这样的”“1-2个这样的”“很多这样的”三个选项中进行选择。积极行为的取值范围在 3-9之间,得分越高,具有积极行为的同伴越多;违纪行为的取值范围在 5-25之间,得分越高,具有消极行为的同伴越多。

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家庭经济情况、父母职业、父母的教育期望、个人的学业期望以及父母在交友方面管教程度、个人学习态度。其中家庭经济情况分别为非常困难、比较困难、中等、比较富裕和很富裕;父母职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分为七类;关于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期望以及青少年个人的学业期望,去掉“无所谓”的答案,将其余选项转化为受教育年限并进行重新编码;父母在交友方面管教程度分别为不管、管,但不严、管得很严;青少年的学习态度包括很不认真、不太认真、一般、比较认真、很认真。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 1。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变量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做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同伴得分为 6.9和 6,表明留守儿童中做出积极行为的同伴较多,做出消极行为的同伴较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得分达到 10.93,频率较高,但多数儿童偶尔做出过攻击性行为,并大多存在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学习态度一般。样本中留守儿童的父母从事的职业多为农民和工人,家庭经济情况处于比较困难到中等的水平。父母对于儿童的交友情况多处于“放养状态”,希望子女读到大学专科或本科即可,个人学业期望与父母教育期望存在较高相似度。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基于实证的研究假设中,最有力的检验方法就是定量分析。本文的验证性分析主要分为相关和回归。在本文引用的数据库中,与留守儿童个人社会行为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同伴行为、父母职业、父母教育期望、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在交友方面管教程度、个人学业期望和个人学习态度等。

(一)相关性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是社交行为的复杂性增加。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变化主要发生在健康身份形成、决策自主性和亲密的社会关系上。这些社会自我的变化也带来了与同伴和家庭关系的变化:与同龄人面对面接触和电子通信的频率增加,而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减少。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得更为显著。此外,友谊变得更加亲密和具有支持性,同伴的观点在决策中变得更加重要。在这种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区分不同类型的同伴显得尤为重要。Pearson相关性检验见表2。

表2 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注:***在 0.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GJX 为攻击性行为,ZYL 为注意力问题,WJXW 为违纪行为,QSH 为亲社会行为,PYXX 为朋友学习方面积极行为,PYWJ 为朋友违纪行为,JTJJ 为家庭经济状况,FQZY 为父亲职业,MQZY 为母亲职业,JYGJ为交友方面管教程度,FMQW 为父母教育期望,GRQW 为个人学业期望XXTD 为个人学习态度。

将因变量个人社会行为与自变量同伴社会行为、控制变量家庭经济情况、父母职业、父母的教育期望、个人的学业期望以及父母在交友方面管教程度、个人学习态度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后得出,同伴学习方面积极行为与留守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注意力行为及违纪行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同伴消极行为则正好相反,显示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特点。此外,父母及儿童自身的教育期望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学习态度以及同伴的违纪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同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伴学习方面积极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对儿童交友方面的管教程度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显著相关,从侧面体现出子女的行为、学习态度、人际交往如果受到父母的干涉,将趋向好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经济情况、父母职业与留守儿童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较小,这可能与留守儿童处在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场的家庭环境中有关。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同龄人是青少年时期的强大影响力来源,青少年倾向于做出同伴喜欢的行为。相关性分析是对变量之间的变化趋势的考察,能够得到两个变量的共变关系及其方向,但往往不能得到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进一步了解自变量及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表3将利用线性回归进行对比分析。

表3 多个因素对留守儿童社会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注:∗∗∗在 0.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 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R2>0.01 为小效应。 R2>0.09 为中等效应。 R2>0.25 为大效应。 注:GJX 为攻击性行为,ZYL 为注意力问题,WJXW 为违纪行为,QSH 为亲社会行为,PYXX 为朋友学习方面积极行为,PYWJ 为朋友违纪行为,JTJJ 为家庭经济状况,FQZY 为父亲职业,MQZY 为母亲职业,JYGJ 为交友方面管教程度,FUQW为父母教育期望,GRQW 为个人学业期望,XXTD 为个人学习态度。

将留守儿童社会行为的四个因子作为因变量,选择自变量及控制变量分别进行线性回归,旨在考查这些因素的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对比哪种因素对留守儿童行为影响的效果最为强烈。对于攻击性行为而言,将自变量放入回归方程,方程可决系数为 0.07,将自变量和控制变量放入方程,方程可决系数为 0.13;对注意力问题而言,将自变量放入回归方程,方程可决系数为 0.054,加入控制变量后,方程可决系数为 0.148;对于违纪行为而言,将自变量放入方程,方程可决系数为 0.249,加入控制变量后为 0.219;对于亲社会行为而言,将自变量放入方程,方程可决系数为 0.07,将自变量和控制变量放入方程,可决系数为0.178。

回归分析结果证明假设 2、假设 3、假设 4正确。其一,朋友学习方面积极行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注意力问题之间的 t值为 5.154、-3.572,验证了三元交互理论,即同伴的榜样示范行为强化了儿童对学习的认知,提高了儿童在上课时的专注力,使儿童在学习方面行为积极;其二,同伴的违纪行为与留守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注意力问题及违纪行为之间的 t值为 6.642、2.388、12.463,呈显著正相关;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之间的 t值为-1.842,呈显著负相关,验证了观察学习理论——当同伴发起或参与抽烟、喝酒、打架、欺负弱小同学等不良行为时,青少年为获得同伴的认可和喜爱,通过观察同伴行为而对不良行为进行强化。此外,个人学习态度与个人的社会行为息息相关,表明自我效能对儿童的社会行为起到了调节和约束作用。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本文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及其同伴社会行为的影响微乎其微,也从侧面指出在亲子分离的状态下,同伴对留守儿童施加的影响更值得研究和关注。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社会行为是环境和自我认知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亲子分离的背景下,由于缺乏父母的及时引导,留守儿童更易收到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影响,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纠正其已经形成的某些行为反应。已经习得的社会行为将对留守儿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而言,儿童更倾向于观察那些新奇的、与自身相似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同伴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年的基线数据,本文以初中二年级农村留守儿童为样本,验证了同伴的社会行为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与已有研究一致,青少年间不良的同侪压力对个人消极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伴的积极行为亦将促进儿童做出亲社会行为;第二,已有研究认为家庭因素对个人社会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但本文的研究证明,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同伴的社会行为对留守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三,留守儿童自身的学习态度将对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良好的学习态度将有效减少不良行为,并促进留守儿童做出积极社会行为。

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父母和教师在关心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之外,还要加强对同伴群体的关注,充分发挥积极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努力减少消极同伴产生的不良影响。例如家长通过积极询问的方式了解青少年要好的同伴及其日常行为模式,从而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纠正错误的行为习惯;教师通过积极观察、主动访谈了解班级学生的性格和行为,利用轮换座位、互助小组和学习小组等方式使得积极同伴的榜样作用能够辐射到更多的学生。通过直接奖励学生、对榜样行为予以褒奖的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手段,增强儿童对积极行为的认知,减少做出消极行为的倾向。从而更多地关注到留守儿童的内在与外在需求,为他们营造更多具有保护和提升功能的社会生态环境。

(二)讨论

根据已有研究,作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重要标志性变量,家庭经济情况对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但本文的调查数据显示,家庭经济情况与个人社会行为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 r分别为-0.060、0.010、0.010和-0.081,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对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究其原因,这种现象的产生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以及助学贷款计划的有效落实不无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困难的家庭供养子女接受教育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因此,家庭经济条件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不显著也“情有可原”。

目前,国内外研究有关青少年社会行为的研究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使用调查、访谈等方式对研究假设加以佐证。而本文限于研究者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方面的局限性,仅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所提供的二手数据中,由于样本量的限制和问卷的设计,未能全方位收集反映留守儿童社会行为的资料,也未能顾及到留守儿童整个生命发展的特点,这些问题都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注释:

①《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

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http://www.gov.cn/。

③Fan F, Su L, Gill MK, Birmaher B.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Chinese left- behind children: Apreliminarystudy,2010.

④《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数据来源于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

⑤《儿童权利公约》。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网站 http://www.un.org/。

猜你喜欢
同伴青少年家庭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青少年发明家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家庭“煮”夫
寻找失散的同伴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