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兴山水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学术命题

2019-01-09 16:30
国画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中国画

“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国画学会山水画专题报告会”是第九届潍坊中国画节的主场学术活动,中国画学会举办这样的学术报告会,此前已经有过两次。本次报告会探讨的问题相对集中,是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山东潍坊是中国画之乡,学会为配合山水画展览,通过山水画专题的讨论,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山水画,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新时期以来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和学术的面貌。所以特别策划了这次围绕山水画的专题学术报告会。

中国的山水画源远流长。自从中国画产生之日起,随着人物画的不断推进,最初作为人物画背景的山水开始逐渐独立出来,有了山水画自己的样貌。中国山水画独立分科的趋势,发生在公元3世纪至4世纪的魏晋之际,可能受到山水诗的启发,山水开始与人物分离,逐渐改变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状态,向着飞瀑流泉、寸马分人的实景靠拢,开始展示出独立的姿态。它的历史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里形成了山水画的新老传统,有着阶段性的转折,也各有所寄兴的学术命题。关于山水画的学术命题,我们可以通过回望老传统、反观新传统、审视当代创作的方式,在比较中加以讨论。

古代传统山水画的学术命题是围绕山水画独立审美的理法程式展开的,发生的起点在魏晋时期,以老庄道家的自然观为依据,来自人与自然的彼此欣赏。寄兴于山水,发抒于性情。赋予山水画的命题是澄怀观道、澄怀味象,所以有王微的“畅神说”、宗炳的“卧游论”等等山水画论的提出。画家通过山水表达人、道、自然的本性,这时山水画的理论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带有自然哲学的特点。

山水画的成熟标志之一是“样式”的出现。唐宋之际的山水画正式独立,进入画史,其中的一个表征,是表现国家意志的“江山”和表达家园的“家山”命题。唐人以山水装点宫殿和屋壁,出现大幅的山水幛子,李思训与吴道子按唐玄宗的命意画嘉陵江山水,逶迤三百里,传达的即江山的命题。在中文的语义中,江山、河山等等,指代的是国家概念。古代帝王祭祀五岳四渎被纳入国家的祀典,所表达的是天下观,这是其中的第一要义。北宋画家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都有皇帝“天下观”的命意,唐宋北方大山大水的表现离不开自然气貌,同样也离不开天下江山的观念。不用多说,这一理念是山水画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至于家山,作为“家园”的指称,概念相对普泛得多。对于家园,既是地理上的家园概念,同时也是心理家园的概念。它表现的主旨更与人生观相亲和,是个人或者群体价值取向的具体表述。所以江山和家山的概念,在这个阶段能够成为山水画两个不同面向的主题得以扩展开来,形成山水画的各家样式,如“董家样”“郭家样”“米家样”“燕家景”等等。

山水画出现风格样式,是主客体互动的个性化表征,于是在山水画创作的命题上就有了“师造化”与“师心”的分别。唐人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和五代荆浩的“图真”说,是前后继出的,既重自然之师,更重心灵之师,这是山水画学术命题的一次转换,朝向人格化和主体感悟大大迈进了一步,所提出的“心源”“意境”和“图真”等概念,已经探及艺术表现的内在本质问题。山水画的表现过程,从天人合一、澄怀观道的道德理论,渐渐移向个人的心识体悟,画面的意境经营,山川物态性格的摄取,所谓“物自体”和“人自体”,就成为山水画创作中如何安附笔墨的前提条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之说,即山水画从认知体悟到笔墨表现的理论主张,自此开启了山水画由外而内、由传移模写到心识神会的“写意”进程。

沿着认知“自体”的心路,山水画由“意境”而“笔墨”,一路顺风顺水,重心落在了“笔墨内美”与“蒙养生活”的命题上。“笔墨内美”倡导书画本体的美学特质,笔的线质和墨的枯焦浓淡交织形成的种种笔法和墨法,是宋元以下文人画的贡献。这是一种“寻常的精致”“天然的雅逸”。品格,如黄庭坚所言,书画之美在于“韵致”;如苏东坡所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笔墨自身内美品质的高低之分,要靠文化生活的养成,这样一来,“笔墨内美”紧连着的“蒙养生活”,就是一对共生的命题。“蒙养生活”,语出清初画僧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他有论画的诗句:“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中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似乎可以作为蒙养生活的注解,绝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而是一个向着心灵深处和人生境界的开拓。进入这个命题,山水画形成了以“笔墨内美”为中心的表现法则和程式,由此完成了从艺术观到方法论再到表现技法的整体性建构。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老传统。

山水画还有一个新传统。新传统的形成是由晚清以来的西学东渐推动,在20世纪这100年中形成的。西方文化艺术的引进和西学体系的传入,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体用之争后,以西方美术教育为主干的“新学”最终推行开来,西方美术发端于模仿说,并由此发育形成以造型为中心的写生教学体系。这个体系被引入后,在老传统以笔墨为中心的写意体系中楔入了以造型为中心的写生体系,进而形成了近百年中国山水画的新传统。

因西学介入形成的新传统改变了传统山水画原有的学术轨迹。新传统另有命题。比如写实还是写意的问题,这是新传统时常面对的课题。又比如写生和创作问题,对于西学而言,二者有明确的界线。而在传统的山水画中二者几乎没有分别。再比如程式化和风格化的问题。所谓的程式化,实际是指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表现程式,它是有效地提供学习并强化笔墨内美品格的范式。显然这套传统的笔墨程式受到质疑甚至被束之高阁,能否进行有效的转化,用来表现新的社会生活?这就成为另一个需要面对的学术命题。所以在新传统形成过程中,上述矛盾就成为山水画必然面对的命题。还有就是雅俗问题,雅与俗,关系到艺术的审美品格。在社会的现代转型中,提出了艺术为什么人的命题,山水画家的课题是传统的笔墨如何转化为表现时代要求的艺术形式。所以雅俗的命题时常会在山水画创作中被提出来。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当代,山水画也面临着当代文化生态引出的学术命题。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山水画家,如何有效地利用这新老两个传统资源,使中国山水画能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守正创新?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学术命题。比如说古代传统的文人画是书斋式的,以私人空间把玩赏析为主,而现在是都市化和大众化共享的空间,是美术场馆。由书斋走向场馆殿堂,观看方式变了,美术形式是不是也要发生变化呢?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山水画的表现形态与展陈鉴赏就需要再加探讨。比如说城市化的进程,都市文化和消费观念与古代不同,与现代也不同。城市的公共性和居家的个性化都是新课题,山水画传统的形态是否仍有效地既成为共享又为个体需求提供多样的审美形式。还有一个正在发生的问题,就是信息时代的来临。进入大数据时代和读图时代,我们面对的是大数据处理图像的多种可能,数字虚拟技术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原有的不可能如今将成为有可能,艺术方式在何种层面上还能发挥作用?中国画新老传统资源如何与现代科技社会形成互补?这不仅是山水画家面对的课题,也是所有中国画家要面对的课题。

以上简要地梳理了一下山水画不同阶段的学术命题,主要是为本次山水画专题学术报告会做个背景铺垫。中国画学会从创会之初就确立了“学术立会”这一宗旨,要研究中国画的学术问题,所以如何看待传统,又如何面对挑战是我们应有的学术态度。下面的六位报告人,既有理论家,也有艺术创作的实践者,他们的报告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山水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各位共同思考讨论。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中国画
中国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