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体验从儿童视角出发
——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想和你一起玩》同课异构有感

2019-01-11 19:41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徐晓莉
小学时代 2019年20期
关键词:同伴小伙伴道德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徐晓莉

一年一度的海门市弘謇杯教学技能大赛是海门教育界的一大盛事,已经举办了13届。2018年12月7日,我有幸成为道德与法治赛课的评委,聆听了几位老师关于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我想和你一起玩》的同课异构教学。这一课是针对一年级孩子由于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主动和伙伴一起玩,有时和同伴玩耍时常常不欢而散的现象设置的。玩,是儿童的天性,怎样愉快地和伙伴们玩?怎样玩得有收获?怎样培养儿童乐群的意识?几位老师带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呈现了不同的课堂样态,让人颇有感触。

一、链接儿童生活,导入时宜真不宜争

导入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和同伴一起玩的快乐,激发他们和同伴玩的愿望。道德与法治是教会孩子如何健康、安全、快乐地生活的一门学科,需要教师关注孩子真实的生活世界,从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出发,从生活的真实视角设计教学,把课堂与儿童生活打通,从而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更好地指导儿童生活。在比赛中,教师们不同方式的导入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教师一: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绘本故事《好朋友》。

师:故事中小猪、公鸡和老鼠在一起可开心了。你有没有好朋友?曾经和好朋友玩些什么呢?(播放小朋友们玩耍的图片,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相机揭示课题)

教师二:

(课前把教室打扮成游乐场所)

师:小朋友们,瞧!今天的教室就是一个游乐场,平时你们喜欢玩游戏吗?都玩些什么呢?

生:跳绳、拍皮球、山上有个木头人、丢手绢……

师:今天我们就来玩一次丢手绢,全班分成四大组,组长组织大家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来玩丢手绢的游戏。

师:(采访学生)我看你特别开心,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是丢的,我把手绢丢在好朋友的身后,她居然没发现,哈哈!

生:虽然我没有丢到,但和大家玩也很开心。

生:好朋友在我的身后丢了手绢,我一开始没发现,等我发现时已经追不上他了,不过我还是很开心。

师:看来,和小伙伴在一起玩,不管怎样都很开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想和你一起玩》。

【点评】为了感受和同伴玩耍的快乐,第一位老师抓住了低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点,从讲故事到观看生活中的图片,虽然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但故事似乎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孩子们没有深切体会,有些生拉硬拽。第二位老师把教室设计成一个游乐场所,凸显了本课的特点,适合课堂上情景模拟。教师在备课时不仅注意备教材、备学生,还注意备教室环境,备空间结构。在精心布置的教室里,教师组织孩子们一起玩丢手绢的游戏,交流玩后的感受,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体验中获得最直接的感受。2011 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靠听讲来学习。道德源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依据,直接的游戏导入能让孩子通过真实的体验获得真实的感受。

二、创设生活情境,明理时宜亲不宜紧

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勇敢大胆地和同伴一起玩的意愿。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学生体验、探究,从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识。儿童目标的指向是相同的,可是教师采用了不同的对话方式,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儿童有不同的内心体验。

教师一:

师:老师班上有个孩子叫田田,他很孤独,不敢和小伙伴一起玩,听听他的心声。(录音:小朋友们都聚在一起玩,可是我胆小,不敢和他们玩,我好孤单)

师:大家为田田想想办法,来帮帮他,让他有勇气和大家一起玩。

生:我会对田田说,你只要大胆地和别人说“我想和你一起玩”就行了。

师:我们班谁也和田田一样,平时胆小,不敢和大家一起玩的,请他说说以后该怎么做?

大家一下子指向了明明,霎时间,明明显得特别难堪。

明明慢慢站起来,小声地说:“我想和大家一起玩。”

师:对呀,只要大胆主动就行了。

教师二:

师:有一天,巴布豆和妈妈出门,看到小伙伴们一起快乐地玩游戏,巴布豆也想加入他们的活动,可是他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动画片:《巴布豆》)

师:猜猜巴布豆的妈妈和巴布豆说了什么悄悄话?

生:巴布豆,你要勇敢地和小伙伴们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生:巴布豆,只要你有礼貌,小伙伴们一定会和你一起玩的。

师:对,想要和小伙伴一起玩,我们就要有勇气,有礼貌。(板书:有勇气 有礼貌)

出示平时学生生活中经常玩的多种游戏项目,激发学生玩游戏的欲望。

师:如果你想加入其中一项游戏项目,你该怎么说呢?

真实情景模拟:老师和生1 在踢毽子,你想加入怎么办?

生2:勇敢地、有礼貌地说:“你们好,我也想和你们一起踢毽子,行吗?”

师:好呀,我们一起玩吧,人多更开心呢!

师:这样主动加入,就能和小伙伴一起玩了。除了主动加入,那正在玩耍的小伙伴看到有人要和自己一起玩,可以怎么说呢?

生1:你想玩踢毽子吗?我们一起玩吧!

生2:太好了,谢谢你!

师:想要一起玩,我们不仅可以主动加入,还可以主动邀请呢!

【点评】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有些孩子胆小,不敢和小伙伴们玩,第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询问班上胆小的孩子,暴露其缺点,让他显得那么怯懦,虽然在大家的鼓励下,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似乎很被动、紧张,尴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第二位老师站在儿童的立场,引入巴布豆这个动画角色,分享儿童的内心体验,又将其外化出来,意在引发学生共鸣,教师亲切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究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学会“只要我们有勇气、懂礼貌,就能获得和别人一起玩的机会”。紧接着,老师还创设了真实的踢毽情境,引导学生可以主动加入、主动邀请。创设“在场”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有勇气主动加入的快乐,感受为伙伴着想,邀请同伴一起玩耍的乐趣,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进步,这样的教学不留痕迹,显得真实、自然。

三、体验多元游戏,导行中宜实不宜虚

掌握和同伴一起玩耍的技巧,培养和同伴相处时相互理解尊重的品质,这也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是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学会相关技巧方法,还是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培育德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背后折射出的是老师不同的教学理念。

教师一:

玩不下去怎么办?

1.录像:几个小朋友玩石头剪子布,有个孩子赖皮,大家不欢而散。

师:有时候我们玩着玩着就玩不下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混合式学习方法使一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上文中笔者简要的介绍了一些加强该方法的策略,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接受能力等,在日常实践中积极探索,使该学习方法更加完善。

2.你们和小伙伴在一起怎样才能愉快地玩耍呢?把好的建议写在小卡片上,贴到班上的成长树上。

3.师生交流总结:守规则、不耍赖、会合作、要谦让……

4.学习儿歌《游戏快乐多》,记住儿歌中关于游戏玩耍的要求。

教师二:

一起玩收获多!

1.游戏一:打羽毛球。

教师和几个小伙伴玩羽毛球,引导学生轮流玩,要谦让。

师生一起折纸飞机,这时有些小朋友不会折,怎么办?

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本领。

3.游戏三:两组PK 游戏——千里传球。

游戏要求:选两组同学,合作玩千里传球游戏,其他同学也投入地观看。

游戏结束采访:

师:你们组为什么获胜了?

生:我们大家一起合作,配合得比较好。

师:你们会合作,所以玩得特别好。(板书:会合作)

师:这一次你们组落后了,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们因为急着想传球,所以球掉了几次,浪费了时间。

生:虽然我们输了,但我们还是很开心。

师:看来,和同伴一起玩,即使输了也开心。

和小伙伴一起玩,我们不仅学会了本领,学会了合作,还收获了友谊……

【点评】要培养学生乐群的品质,学会和朋友一起玩的方法,第一位老师空洞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课堂上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能否很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我们心中存在着大大的疑问,如果老师的理念不改变,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说空话、套话。新课标指出:道德的教育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鲁洁先生认为,道德学习的特点就是它不能离开个体自己的经验,每个人都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去建构他的道德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第二位老师的课堂是开放的,整个导行过程就是游戏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和朋友一起玩的过程中感受怎样才能真正地玩得开心,在真实的体验中,学生对于和同伴玩耍的技巧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乐群的品质也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起来了。

同样的课题,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呈现不一样的课堂样态。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成长出发设计教学,关注学生当下真实的生活状态,呵护儿童幼小的心灵,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游戏为载体,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地生活。鲁洁先生认为:道德的学习不能站在生活之外去进行,道德的学习者不能是一个静观的凝视者,必须是一个行动的实践者。从儿童生活出发,用儿童的立场关照儿童的真实世界,让儿童的德行向更深处漫溯。

猜你喜欢
同伴小伙伴道德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我和我的小伙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我的小伙伴
“小伙伴”等十七则
寻找失散的同伴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