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未病·既病防变
——培土生金法”论《金匮要略·肺萎》篇中组方思路

2019-01-13 19:07刘丽婷赵翠云
天津中医药 2019年6期
关键词:姜汤干姜津液

刘丽婷,李 杰,吴 童,赵翠云,孙 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治未病”思想最早溯源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明确了“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孙思邈又提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均体现了历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的重视。

“治未病”被誉为最超前的预防医学思想[1],当代众多学者[2-4]认为欲病时安未受邪之地,截病于未传之时,已病防复发均为治未病。“培土生金”法属于“治未病·既病防变”的范畴,在肺病领域运用较广。五行中脾土生肺金,肺气充足赖于脾之生化正常[5],而脾运化精微又靠肺宣降以输布全身。肺气弱,培土生金体现了补脾防子病及母的治未病思想。经络中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是脾胃之气所生,若脾胃气虚,中焦之源缺乏,则肺气亏虚,出现咳嗽,声微等症状。手足太阴同属太阴,有“同气相求”之义。《石室秘录·正医法》云[6]“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肺病时尤需补脾防其难以运化水谷而肺气日益衰弱,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及恶化,体现治未病中“既病防变”。

张仲景经方用药精而简,直达病所。在《金匮要略·肺萎》一文中,主要将肺萎分为虚寒肺萎及虚热肺萎两类,分别以甘草干姜汤及麦门冬汤治疗,两方亦体现了培土生金理论,是以本文欲从“治未病·既病防变--培土生金”思想分析两方用药思路。

1 虚寒肺萎治以甘草干姜汤

1.1 病证辨识 《金匮要略·肺萎》原文:“肺萎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诞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前人[7-8]对该条文的看法为肺胃寒滞,故“不渴,必遗尿,小便数”,阳不归根故“必眩”,气不匹达,精液不固,故“多诞唾”,本证为“浮阳上越,真寒假热”。上焦阳虚,多因中焦虚寒,土不生金所致。

1.2 甘草干姜汤

1.2.1 治疗肺萎中体现的“治未病—培土生金”的组方思路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化源充足,肺气得充。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在胸中相合生成宗气。若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宗气不足则肺气虚弱,宣降失常。肺脾的经络及五行关系上文已陈述。由上可知“培土生金”在治疗肺病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此病以体内阳气虚为本,阳气不足,当温以补之,故用干姜温补,但辛温之剂多用易耗散元气。祝味菊认为“虚阳激动有里竭外越之势,用甘草之甘缓益气,干姜温中扶阳。”甘草[9]益气和中,有敛降少阴肾气与太阴脾气之功,以降为补,调节脏腑阴阳,故重用甘草以收阳和中为主,少用干姜收摄虚阳,温以顺之,即少火生气。甘草、干姜皆入肺、脾二经,甘草甘温,补肺脾之气,使肺能布津,脾能散精,是以水液不能凝聚成痰;干姜辛温,能温肺脾之阳,具温肺化饮之功。甘草、干姜一温一补,正合“内生之寒,温必兼补”之意。脾胃居中属土,脾土健旺,以生肺金,则肺中虚冷得温而散,肺气通调,治节得行。炙甘草倍于干姜,其意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温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之本,中阳振,肺可温,寒可消,为培土生金之意。此即谓:治中以治上,先时治疗的“治未病”思想。

1.2.2 现代医家对甘草干姜汤“治未病”机制的认识 中医肺萎中“涎沫”在临床多表现为稀薄痰液,由气管和支气管的黏液腺及杯状细胞分泌液体过多所致。但由于肺气不足以咳,且稀薄痰液太多,故“不咳”而“吐涎沫”。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道防御能力减弱,易致细菌侵入肺泡而出现局部感染,甚则出现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类中医理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而单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10]表明,甘草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镇咳等多种活性。干姜[11]具有镇痛抗炎、抗肿瘤、抗病原体等药理作用,2∶1比例的甘草与干姜相伍,能较好抑制细菌,防止病毒外侵,乃抗炎、抗病原体的最佳组合。康狄等发现甘草干姜汤[12-13]能改善肺纤维化大鼠的肺泡功能改善气体交换功能,且能够扶正、抑菌。鲁法庭、王明新等[14-15]更是通过实验证明,甘草干姜汤有明显的扶正止咳等作用,能温补肺、脾、胃之阳气,改善生痰之源,净贮痰之器,以提高抗邪能力。

综上所述,甘草干姜汤既可以从补益后天脾胃以养肺气,温中焦之阳以温肺,培土生金;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下发现其还能通过改善呼吸道防御能力,起到抗炎、抗菌、抗病毒、镇咳、抗癌等功能。以上研究结果均从不同方面再次验证了,张仲景的甘草干姜汤对于治疗肺萎病所体现的“未病先防,即病防变,先时治疗”的治未病思想。

2 虚热肺萎治以麦门冬汤

2.1 病证辨识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病位在肺胃,直接病因是因胃津不足,内生虚火,虚火上炎,灼伤肺阴,肺失清肃,而气逆于上。可见咳嗽,咽喉干燥,故肺萎之咳,必连续不断;胃主降,胃气以降为顺,以降为和,胃中津亏燥热,和降功能失常。

2.2 麦门冬汤

2.2.1 治疗肺萎中体现的“治未病—培土生金”的组方思路 肺萎以补益脾胃之要,上已详细描述。中焦胃液津伤,水谷腐熟之功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神农本草经·上经》曰:“大枣主安中养脾,平胃气,补少气少津液”。《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曰:“粳米平胃气,长肌肉,温中。”大枣为补脾胃要药;粳米补益胃气,可用于诸虚百损;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人参补气固脱,健脾益肺,养血生津,四药同用以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使水谷之精得以上注于肺,该方共六味药,便以四味养胃气,着重于调补脾胃,使津液得继,虚火自敛,咳喘自除。

虚热肺萎主因胃有虚热,津液不足,火气上逆。此方重用麦门冬润养肺胃、清虚火。火逆上气,因痰气由胃上溢肺隧,肺通调水道失司,津液流行被阻,所以半夏燥以祛痰涤饮,且降逆下气化痰——喻嘉言谓:“于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以开胃行津而润肺,实擅用半夏之功”。《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言:“所谓胃宜降则和者,宜甘平,或甘凉滋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配矣。”胃以降为和,故用半夏降逆下气,但半夏辛散温燥。而麦门冬在《别录·卷第一》中疗虚劳客热,口干燥渴,临床实践中,凡胃肺津枯,热燥炼津液而成痰者,多用此品大生津液,冀其肺气得滋,津液得布,逆火自降,胃气乃和,燥气乃解。故而下气虽要,半夏量为麦门冬的七分之一,防其辛温太过而有伤津耗气之嫌。麦门冬重用,取其甘寒之性养胃阴,半夏降逆和胃,辛温开胃润肺行津而不耗伤津气。麦门冬得半夏而无滋腻碍胃之弊;半夏得麦门冬而无温燥伤阴之忧。

2.2.2 现代医家麦门冬汤“治未病”机制的认识 肺萎之咳,“大逆上气”,连续不断,持久剧烈的咳嗽,易消耗体力,抵抗力下降,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袭可能提高;长期咳嗽还能引起肺泡壁弹性组织的破坏,呼吸道黏膜等病变。

单味药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麦门冬[16]含有高异黄酮类、多糖类等成分,能增强免疫力、抗炎、抗肿瘤。半夏[17]有镇咳平喘祛痰、抗炎、抗真菌等作用。大枣多糖[18]能降低氧化应激以减少炎症反应。人参[19]对免疫力有一定的作用。在广西壮医[20]发现红根草根和土人参、粳米滋养脾胃之物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效果极佳。吴晨雯等[21-22]研究得出麦门冬汤能减轻肺水肿程度,抑制或延缓肺组织出现炎症、纤维化,促进肺组织恢复。现代研究发现麦门冬汤[23-24]能抗炎、净化呼吸道、调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等。麦门冬汤中麦门冬、半夏、人参、粳米,在中医中均能补脾益气,但在现代研究中发现能通过各个机制提高免疫力,改善呼吸系统,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麦门冬汤中除了能培土生金外,其中的麦门冬与半夏的比例完美地体现的润养肺胃、下化气痰而无滋腻碍胃、温燥伤阴之嫌,尽调不败而救之。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下发现其能改善肺水肿及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故存一分津液,保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体现中医防治未病思想。

3 结语

以上所举为《金匮要略·肺萎》中原文及相应的治法方药,同是肺萎,虽证型不同,其各自特点不同,用药也侧重各异,但两方均有“培土生金”的“治未病”思想。虚寒肺萎主因中焦虚寒,土不生金所致,故治疗主以益气温阳,培土生金,炙甘草倍于干姜,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温肺,治中以治上,先时治疗;而虚热肺萎为肺胃津伤,虚火上炎,肺气上逆,治以益气养肺胃,生津润燥,除麦门冬甘寒以养肺胃之阴,姜半夏降逆和胃,辛温润肺行津,更用大枣、粳米、甘草、人参四味以健脾益气,使津液得继,滋养后天之本,充卫气,是以补益肺卫,调其本源。先时治疗,以达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之功。

猜你喜欢
姜汤干姜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我学会了煮姜汤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口腔溃疡喝点姜汤
台州姜汤面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