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

2019-01-13 01:30邵路才才晓茹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新时代高职院校

邵路才 才晓茹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教学面临话语形态泛政治化、话语内容脱离生活世界、话语方式缺乏交流互动、师生话语权不对称、师生话语语境间隔等诸多困境。在现代语言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要适应新形势,通过转换话语形态、回归生活话语世界、创建沟通式话语方式、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铺设师生契合的话语语境等路径,探索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理论水平。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

[作者简介]邵路才(1977- ),男,河北沧州人,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河北  沧州  061001)才晓茹(1976- ),女,河北宽城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天津  30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8JY06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4-0085-04

新时代是一个时间尺度,更是一个价值尺度,包含着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用好课堂教学,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进入文化多元化的全新格局,文化的冲突、思想的碰撞,使得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政治意识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在现代语言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要适应新形势,创新教学话语体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高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内涵

语言学转向使人们认识到语言的地位。使用符号的能力乃是思想的根本要素,语言是思想的内在组成,是思想内容的表达逻辑,语言本身具有本体论意义。话语是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形式,是信息交流过程中作为传播媒介和信息载体,用于传受双方互动沟通和知识建构的一种符号系统。教学话语是教师在课堂上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专门用语,是教学过程中语言的总称,包括有声语言、体态语言、书面语言。思政课教学话语是在特定的教学场域,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和规律,师生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传递,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主体间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话语系统。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是教师与高职生互动交流的媒介,是教学话语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应用。话语是传播活动的语言表述,是信息传播的符号载体,对信息交流过程与效果具有深刻的影响。思政课教学话语不仅能够传递知识信息,还能感染情感、转变态度、引导行为规范。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话语思维与话语特点。高职生作为特定的大学生群体,话语具有时代化、生活化、网络化、职业化等特征,也存在娱乐化、功利化、庸俗化等明显缺陷。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不能脱离高职生的现实语境,应控制好理论深度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张力,适应高职生的特点,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使学生准确理解、接受、认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面临的困境

1.教学话语形态泛政治化。在传统思政课教学场域中,政治话语、权力话语、文件话语、政策话语成为思政课话语形态的主体,教学话语习惯于宏观叙事、政论说教,表现出预设性、绝对性、唯理性等特征。在这样的话语形态下,灌输式话语、独白式话语大行其道,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形成以封闭性、教条性、知识化、理想化为特点的话语体系。思政课教学话语泛政治化,过度使用政治话语、宣传话语和政策话语,与高职生的话语体系严重隔离,师生之间话语交流过程造成断裂。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鞏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但教学话语泛政治化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反而进一步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

2.教学话语内容脱离生活世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脱离生活世界,过分诉求学科价值、过分重视理论特征,关注学生道德知识的记忆与考查,忽视了对现实世界中青年学生道德素养、思想意识、完整人格的塑造。教师教学话语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追问,缺乏对个体生活的关怀,无法触及学生心底的期待。教学话语的空洞化、抽象化、教条化,造成生活世界的全面隐退,无法达到学生心理的认同。话语内容缺乏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无法回应生活世界的关切,失去了应有的现实意义。师生话语间性的存在抑制了话语功能的发挥,造成师生不同话语系统间意向的冲突,直接影响沟通效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

3.教学话语方式缺乏交流互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方式普遍是填鸭式、灌输式、独白式、材料转述式、规范约束式,通过话语的灌输进行说服教育,是一种单向度的政治说教。话语注重理论灌输,注重道德的宣讲,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双方心灵的互动和视域的融合。话语关系具有强势性、权威性、控制性特征,缺乏师生共同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切身体验与理性考量,缺乏平等的、民主的交流互动,导致师生间无法达成共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话语唯书、唯上,教师以命令、说教的口气,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予以训导,迫使学生思想的服从,缺乏平等的交流沟通和对话理解,成为无反省的思想道德与政治理念灌输,师生交流沟通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4.师生话语权不对称。思政课教师垄断话语权,占据话语交往的权威地位,造成学生失语,呈现话语主体权的非对称性关系。教师独霸话语权,师生话语权失衡,导致话语失真。话语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师生都有说话的权利、表达观点的自由,但由于师生知识占有量的差异、信息的不对称、主体地位的不平等,造成教师话语支配着思政课教学过程,凌驾于师生话语交往过程,学生的话语权被无情剥夺,无法表达内心感受与发表观点。教师话语权的扩张与学生话语权的丧失,师生话语权不对称,教师成为滔滔不绝的主体,学生成为沉默的客体,双方沉浸在各自的世界没有话语交集,造成话语的相互嫌弃。

5.师生话语语境间隔。语境即语言环境。话语作为主体间交往的根本方式,与语境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切语言运用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改革开放推动一元文化格局向多元文化格局转向,一元文化语境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与解构,青年学生语言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等特征。此外,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方兴未艾,网络化、数字化成为青年学生重要的生存方式。在现代文化多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学话语仍未脱离过去一元文化语境,语境过分严肃、政治功能过多诉求,与复杂多元的现实语境、社会语境、文化语境、网络语境相脱节,师生话语语境间隔,尚未实现“视域融合”和“意义共享”。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路径

1.转换话语形态,强化意识形态教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解构形而上学话语,实现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政策话语向日常话语转换、文件话语向情感话语转换、抽象话语向具体话语转换、显性话语向隐性话语转换,构建符合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话语新形态。融合师生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实现主体间自由交流的可通约性,提高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大众接受度和认可度。将教学话语转换置于现实生活和真实个体的背景下,形成能听懂、可理解和值得信服的师生交流话语,符合高职生思想、情感、心理、利益需要和接受规律。在意识形态教育上,借助讲事实、讲故事等平实质朴的话语阐释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表达方式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递四个自信。由意识形态显性语言向隐性语言转换,真正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巩固其主导地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意识形态教育才是思政课的最高境界。

2.回归生活话语世界,增强现实说服力。生活世界原本就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世界,是主体能够体验到的人化世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既要坚守基本的理论品位,又要充分展现对生活世界的关照,以高职生接受度为标准,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教学话语真正的价值诉求是为高职生搭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向度,并非强调系统性政治理论的积累与道德知识的记忆。话语内容回归生活世界,聚焦高职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生活困惑来确立青年学生人生价值的坐标。教学话语走进生活世界,将基本理论与生活世界相结合,扶助青年学生探索社会实践,展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正魅力与当代价值。教学话语的意义世界与高职生的生活世界进行视域融合,对时政性言论、生活化素材、职业化案例进行归纳提炼,形成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的教学新话语。同时,密切关注高职生的个体生活,直面高职生关注的社会问题,了解和掌握学生话语的意义指向及心理结构,扩大师生话语内容的重叠面积,提高师生话语信息的重叠率,避免坠入“话语裂谷”。既要保持话语的底线与品位,也要适合现实的生活,引领积极、健康、进步话语体系的形成,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觉悟与思想水平。

3.创建沟通式话语方式,实现平等的对话。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价值目标不是服从与被服从,不是控制与被控制,而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对话,从而达成相互理解与共识。创新话语方式,将控制式、劝导式、填鸭式、灌输式话语方式转换为平等式、交往式、沟通式话语方式,通过主体间双向交流达成相互理解。话语意义实现的基本方式,不是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不是诲人不倦的独角戏,而是主体间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的交流互动,在彼此平等基础上的思想对话。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价值传递与生成的过程,通过师生双方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的充分对话,使学生的价值体系得以建构、道德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要达到教育目标,让学生接受与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必须运用有效的话语与学生进行充分、平等的沟通和对话,不断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4.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形成协商的共识。充分尊重高职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让学生拥有完整的话语权,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言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话语权的获得消解了教师话语的霸权,教师的身份得以重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被重新发现。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师生对教育素材充分交换意见,达到话语认同,促进多方主体的共同发展。给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以生活世界的主体身份参与对话,而不是旁观者、局外人、沉默者。归还学生话语的自由,教师外在灌输的权威性在消解,学生接受的被迫性在消失。师生双方都把对方看作“交谈”的主体,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形成协商的共识。

5.铺设契合的话语语境,实现意向的融合。思政课教学话语作为时代精神的浓缩和呈现,必须根植于社会这一现实语境进行考量。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社会变迁中发展,话语信息的理解离不开时代的语境、文化的语境。另外,个人认知模式、心理结构、经验阅历的不同,对同一话语意义的解读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关注高职生群体的生活语境和心理特征,铺设契合学生理解能力、接受程度的话语语境,扩大师生话语系统间意向融合的重叠面,提高师生语言交往的有效性。掌握高职生数字化话语语境,实时追踪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网络舆论方向。同时,规避不良网络话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

时代是话语永远的语境,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生命力在于同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体现出时代的特质。思政课教学话语要紧跟社会实践的步伐,使其话语内容、话语形式与时代语境下的实践相契合,回应时代的呼声,增强思政课的价值魅力。思政课教学坚持发展的观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热点词汇分析,关注社会心理的变迁,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向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聚焦,重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注释]

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参考文献]

[1]杨月霞,吴琼.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14-117.

[2]洪波.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J].教育评论,2011(1): 52-55.

[3]郭海龙.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语言学转向”[J].学术论坛,2007(1): 202-205.

[4]蒋智华,陈军.基于新传播革命的高职院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8(9): 70-74.

[5]邵路才,才晓茹.主体间性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0): 88-91.

[6]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5): 12-15.

猜你喜欢
思政课新时代高职院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