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乡土文学如何走出去
——陕西乡土文学英译策略探究

2019-01-15 14:01陶媛媛李敏芳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葛浩文意译译介

魏 明 陶媛媛 李敏芳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2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文化走出去战略思想”中谈到:“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因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焦点与热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实施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实施路径,为世界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点。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就是要讲好“地方故事”,作为新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地方文化也必须走出去,加强与海外文化的沟通交流,让世界认识陕西文化。陕西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译介具有浓厚秦风秦韵的陕西乡土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陕西乡土文学作品中浓厚的乡土文化和地域方言自然而然成为了众学者们的关注点。

二、陕西乡土文学译介研究

乡土文学作品主要指“着重描绘某一地区的特色,介绍其方言土语,社会风尚,民间传说以及该地区的独特景色”。如: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浮躁》一书中就描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陕西商州一带的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文化。

众所周知,陕西省是文学大省,拥有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等知名作家,他们屡次获得国内文学大奖。尽管当前陕西乡土文学翻译已经迈出了跨文化传播的关键一步,但这对于陕西文学宝库而言,英译本的数量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寥寥无几。可以说在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翻译家们才又开始重新关注乡土文学的翻译。莫言在获得诺奖后曾表示,中国本土文学作品翻译的重重困难就主要体现在“乡土味”的准确性上。就莫言的“乡土语言”而言,译者葛浩文如是说,“几乎在所有我们讨论过的作品中,最初吸引读者共鸣的不外是民族主义的主题,但是构成其长久吸引力的却是它们的乡土色彩。”(葛浩文 2014:40)。葛浩文是如今英语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翻译的《浮躁》风格独特而鲜明,译介后立即引起国内外轰动,并获得第八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乡土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是否成功。正是葛浩文先生等优秀译者才使得我们的乡土文学作品能够走出去并继而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陕西乡土文学译介策略

乡土文学翻译近年来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乡土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方言到底该如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应采用哪种方法才能达到等效,“内容为主”还是“形式为主”?也就是“直译”还是“意译”?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原文:金狗是巴儿狗站在粪堆上,看好充了个高便宜。——《浮躁》第一章

译文:Like a dog atop a dung heap,he enjoyed his superior role.

此句就是一个直译加意译的例子,前半句“金狗是巴儿狗站在粪堆上”,是直译,而后半句“看好充了个高便宜”则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做到了翻译的恰如其分。实际上仅仅是“直译”或是“意译”都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只有二者充分结合才能产生好的译作。从古至今,翻译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内容固然重要,但形式有时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不管是内容与形式之争,还是直译与意译之争,都是为了更好得做好翻译。每一种理论都有各自的理论方法,尽管理论方法不同,但都有一个最终的目的,那就是怎样能使翻译做得更好,怎样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的反应基本相同。这就是所谓的方法不同,殊途同归。

四、结语

陕西乡土文学中浓厚的乡土文化和丰富的地域方言一直都是困扰陕西乡土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瓶颈之一,如果译者没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两种文化也一知半解的话,又如何才能将乡土语言以近乎完美的形式再现于另一种语言呢?翻译家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陕西乡土文学作品要想走出去,并受海外读者的喜爱,翻译就尤为重要,要想讲好“陕西故事”,就必须对陕西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译介策略系统地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葛浩文意译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重视新时期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译介事业
从“资本”到文化软实力:葛浩文英译研究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