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规模化猪场常发病及综合防控措施

2019-01-16 12:19孟凡亮汪晓飞王宏宇马梓承刘照虎焦秋林曹龙龙刘思当
猪业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猪只病原消化道

孟凡亮,汪晓飞,2,王宏宇,马梓承,刘照虎,焦秋林,李 焱,曹龙龙,刘思当*

(1.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山东省畜牧业贸易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22)

进入秋冬季以后,气候转变快,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加之猪舍密闭保温,通风不良,使得空气质量下降,舍内空气病原载量显著增加。在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和饲养管理不良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病原微生物会乘虚而入,造成各种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多发,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密集饲养的猪舍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将秋冬季规模化猪场常见病及综合防控措施做一简要介绍。

1 秋冬季节猪场常发病

1.1 猪呼吸道疾病

猪呼吸系统疾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秋冬季为高发期。根据病原的不同,主要分为病毒性疾病,如猪流行性感冒、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细菌性疾病,如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肺疫等。另外,冬季猪群还容易发生风寒感冒和过敏性鼻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病原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病毒性因素常为原发病因,在饲养环境差、应激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常继发多种细菌感染,使得人们对疾病的控制越发困难。猪呼吸道疾病主要危害保育猪和育肥猪,具有传播速度快、药物治疗效果差、反复发生、难以治愈、低死亡高淘汰的特点,患病猪群死淘率高、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出栏时间推迟等都将导致猪场的养殖成本增加,给许多猪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2 猪消化道疾病

进入秋冬季节,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减少,且天气多变,加上保温措施不到位,使得猪的消化道疾病高发,尤其对仔猪的危害较大。根据病原的不同,消化道疾病也可以分为病毒性疾病,如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等;细菌性疾病,如仔猪红痢、仔猪黄白痢、仔猪副伤寒、猪痢疾等;仔猪受凉腹泻。猪场暴发消化道疾病往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且病情相似难以区分,若不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防治,病猪常会留下难以治愈的胃肠道慢性病,长期消化不良,给养猪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3 重大疫病

除常见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外,在秋冬季节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一些重大疫病的发生几率也会显著增加,甚至存在暴发的风险。口蹄疫是对养猪业威胁最大的疫病,属多种家畜共患传染病,也被定义为人畜共患病。我国的养猪业受多个亚型口蹄疫病毒的威胁,口蹄疫病毒主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亚型之间交叉保护较差,亚型内各毒株之间也有明显的抗原差异,所以,该病的免疫防控异常困难,在我国家畜口蹄疫患病风险常在,每年的11月—次年4月是该病最容易发病的季节。另外,今年我国出现了非洲猪瘟疫情并迅速蔓延,为控制其流行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猪场应高度警惕。

2 秋冬季节疾病高发原因

引起秋冬季节疾病高发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冬季病原因素增多且易于扩散,再加上病毒喜冷怕热,一般病毒、细菌在冬季更易于存活,使得猪场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秋冬季节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短,天气多变,气候干燥,容易使猪只抵抗力下降,易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所以秋冬季是猪传染病的多发季节。环境方面,通风不良、温湿度控制不当、环境卫生差等原因都是促使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饲养管理方面,冬季为了保温,猪群往往饲养密度过大,卫生消毒不能进行带猪消毒,冬季商品猪出栏量大,猪只移动频率高,猪群应激等原因同样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3 综合防控措施

3.1 做好环境控制

首先,采取措施确保猪舍温度适宜,且基本维持恒定。进入秋季之前,条件比较简陋的猪场要主动进行猪舍墙壁、门窗、屋顶等检修,以防寒流、冷风穿舍而过造成猪群产生冷应激;产房的温度控制最好采用自动控温系统,将舍温控制在20~24℃,新生仔猪保温箱温度控制在32~35℃,确保夜间加温设备能够正常运行,避免温度波动过大造成仔猪应激。保育舍可采用地暖加热方式,将舍温控制在20~24℃(断奶仔猪刚转入时应提高为28~30℃)。其次,保持猪舍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湿度过小,空气干燥,易使猪的皮肤和外露黏膜干裂,加大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湿度过大,会降低猪的抵抗力,且有利于病菌的生存和繁殖,导致腹泻、疥癣病和其他寄生虫病的发生和蔓延。最后,经常给猪舍通风换气,保障舍内的空气流通,猪舍通风和保温的关系既重要又矛盾,所以猪场的设备设施对养猪生产至关重要。在保证舍温的同时,又要科学通风,及时降低猪舍内氨气、二氧化碳以及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这一点对控制秋冬季节猪场疾病非常关键。条件较好的猪场科学设计猪舍结构,安装自动通风设施,加强维护管理,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传统猪舍要勤于管理,在中午舍外温度较高时适当开启猪舍的窗户进行通风换气,可以减少空气中尘埃、病菌和有害气体的含量,有利于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的风险。另外,在猪群日粮中合理添加微生态制剂,可以促进机体内有益菌群的生长,调控胃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减少有害气体和腐败物的排出量,进而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

3.2 加强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控

无论是猪呼吸道疾病还是消化道疾病,在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均能得到有效控制。要根据猪群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控饲养密度,避免过于拥挤造成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传染病感染率增大等现象的发生。一般来说,饲养密度越大,猪只对疾病易感性就越强,一旦有猪只发病,便会迅速在猪群中传播,并且长期高密度饲养,对猪的采食、饮水及休息都有较大的影响,不仅会影响猪的生产性能,而且更容易导致疫病的发生。

图1 保证产房温度与卫生

应根据猪群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合理地搭配生猪的日粮,进行全面均衡饲喂管理,保证充足的日粮营养均衡供应及安全饮水供应,保证猪只各个生长阶段对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的需要,使猪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常运转,从而有利于抵抗各种疾病的侵害。禁止使用霉变的饲料,如果轻度发霉可以使用脱霉剂脱霉,并且定期清理料槽,确保料槽的干燥卫生。

另外应根据猪场状况及猪群的结构,猪群分阶段进行适当的药物保健,对秋冬季节猪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防控具有立竿见影之功效。哺乳期重点防控仔猪腹泻,出生后2~4 d,按药物的使用说明书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每天1次,连用3 d;出生后8~12 d,硫酸新霉素每头仔猪每天0.1 g滴口,连用5 d。断奶后仔猪,重点预防呼吸道疾病并兼顾消化道疾病,可参考以下药物防控措施:断奶后1~4 d,用强力霉素药物拌料;断奶后11~14 d,用氟苯尼考药物拌料;断奶后21~24 d,用泰乐菌素和新霉素药物拌料。另外,要注意患病猪只隔离、诊断、治疗工作,如猪群突然出现发热兼有呼吸道症状(流鼻涕、咳嗽、喘)时,首先要考虑猪流感的发生,立即按猪流感进行治疗,饲料中添加防治呼吸道病的药物、退烧药物和抗病毒中药制剂,个别病重的猪注射大观林克和退热药物。在治疗的同时,注意样品采集及送检诊断,以便疫病的及时确诊。

3.3 建立健全卫生消毒及隔离制度

合理的卫生消毒与隔离制度是减少猪场和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杜绝或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杜绝自繁自养场再外购仔猪育肥安排,冬季尽量减少引种次数。引种时,一定要事先做好引种猪场的疫情考察和健康评估,避免购入病猪和感染后的康复猪,尤其是当前非洲猪瘟尚未彻底消灭之前,一定要杜绝从疫区购猪(包括商品仔猪)。外购猪进入场后,至少要隔离饲养1个月以上,并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预防性投药,健康评估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猪场内最好实行全进全出,不同批次的猪尽量不要混群饲养,每批次猪转出后,要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洗及消毒,并且要空栏至少2周以上再进猪。严防与本场无关的车辆、人流、其他动物、用具等携原体随意进出本场,外来人员进入本场必先进行隔离3 d以上,并做好消毒工作。

图2 做好猪舍卫生消毒

加强预防消毒,制定定期消毒制度。猪场出入口设消毒池,猪舍门前设脚踏消毒槽,池内消毒液每周更换1~2次。平时的饲养管理中,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消毒液的种类,定期对猪舍及其空气、场地、用具、道路或猪群等进行消毒。人员和车辆进入必须消毒,饲养管理人员每次进入猪场都要淋浴更衣换鞋,所有的物品与用具要经消毒后再进入猪舍,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猪舍,特别是仔猪保育舍和母猪舍,以防病菌带入。另外不同猪舍的饲养人员禁止随意串舍,如必须进入,则需要更衣换鞋,以防病原的猪舍间传播。

3.4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及监测程序

冬季到来之前,首先要做好猪口蹄疫、猪流行性腹泻、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支原体肺炎、萎缩性鼻炎等病毒病以及常见细菌性疾病的免疫和血清抗体监测,了解这些病原在猪场的活跃情况,掌握猪群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隐性带毒猪只予以淘汰,从而净化猪群,达到防止疾病在猪群中传播的目的。通过监测,还可以实时了解免疫效果,调整优化免疫程序,制定适合本场的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同时在选择猪疫苗时,要注意对疫苗的质量考察评估,选择口碑好的疫苗,一流的疫苗质量,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冬季做好猪传染性疫病防控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猪只病原消化道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猪舍富集的环境对猪只的影响?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