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视角下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研究

2019-01-19 01:28周少林郑传锋闫武更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体育

周少林,郑传锋,闫武更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在历朝历代各具特色,各时期的发展状况均有一定的时代性。历史界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历史确定为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胜利的历史,是由被压迫走向反抗的历史,更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与力量的历史。近代社会变革下的中国武术经历了时代和实践的深度检验,符合人民大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社会变革视角下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研究十分必要。

1 社会变革与近代中国武术的关系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从戊戌变法的科学文化到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新观念,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程度逐渐深化,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观念逐渐树立。从清末新政的责任内阁制到北洋军阀名不副实的共和制再到南京临时政府的议会制,政权组织形式的不断变革,体现出人民力图实现民主制度的决心。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基础的变化体现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水平的变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各个阶层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利益,经济基础的变化使社会阶层也相应地发生改变,经济的嬗变和社会阶层的重构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产生变法图强的意识到深刻认识全方位深层次学习西方再到共产主义的传入,每一次变革都表明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从古代统治者总揽军权到近代军阀割据,各地武装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表明近代国人独立意识和推翻腐朽统治的能力逐渐增强,社会动荡和军阀割据促使军人阶层的突起。

近代社会变革所涉及领域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可以说是空前的。近代中国武术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变革中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以及军事的变革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武术组织管理、武术文化与理论、武术价值、武术传播形式等方面。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思想观念是引起武术发展的首要因素,经济起到了基础作用,政治上的支持是关键,文化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军事变革是外部环境的刺激。总之,社会变革推动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是近代社会变革的主要体现之一。

2 近代半开放的社会经济模式推动了中国武术组织管理的发展

2.1 社会变革下近代武术组织发展以半开放的商业经济模式为依托

中国武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的支持是武术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同经济形态对武术的发展影响是不同的。在传统社会里,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主导下的中国武术发展受到限制,主要体现在:习练武术的群体、武术组织的财力来源、管理经验以及管理模式等。清末通商口岸的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管理模式与经验、新式教育等等,大大促进近代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压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一定恢复,这为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传统社会的中国武术发展相比,近代中国武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对武术组织管理的强化和武术与经济联系的逐渐加深。

凡经常费用大半皆取给于会费,以此宏大之事业,但恃此无源之水以济之,究非恃久之道[2]。这是罗啸璈在《精武粤传》中的一段记载。金钱作为物质基础对武术团体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费是举行活动的经费来源之一,从长远来看,重要的是获得财源。时已有组织实业,为活动会中经济之计划,及二十年,遂有中央印刷公司之组织[2]。武术团体所创办的实业组织,是在商人帮助下建立的,或者是以企业作为依托,从而获得经济来源以保证武术活动的正常进行。

商人对近代武术所提供的支持,大多是以财力支持并组建武术团体的形式出现。精武体育会的创办与发展过程中,进步的商人为精武体育会带来了先进的体育理念、进步的管理模式、新的摄影技术[3],新观念、新技术、新模式来源于国人的思想变化和东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流,这在传统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体育理念、管理模式、摄影技术对近代武术资料的保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研究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为现代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促进了现代体育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2.2 近代半开放的社会经济模式下民间武术组织形式的变化

民间武术组织是武术从古至今最为活跃、最为重要、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自治组织。大体上有:秘密结社组织,如反清复明的天地会等;家族式武术组织,如陈氏太极拳等;江湖武术门派,如少林派等。这类武术组织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发展途径上,与近代武术组织有着较大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近代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近代社会动荡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尚武精神在全社会的盛行,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武术团体和组织。这些团体有的是私人创办,有的是国家和社会名人共建共管。民间武术组织一类是为了进行社会革命培养人才;一类是为了专门研究中国武术,其中最著名的是“精武体育会”。“精武体育会”在发展中国武术的同时将西方体育中的体操、射击等项目引入。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口令和动作相结合,使武术动作的教学与学习更加简单易学、更加适应学校武术发展和人民大众的需要。其中,精武体育会的宗旨是:提倡武术、研究武术、铸造强毅之国民。其他武术组织也基本上包括“提倡武术、铸造强毅之国民”,但“研究武术”却是精武体育会所特有的。这也是其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的表现。

由于传统社会中重文轻武观念根深蒂固,加上近代社会经济低迷,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存环境受到限制。中国武术通过江湖卖艺的形式得以流传,而且在近代中国社会上得到长足的发展,江湖卖艺成为武术重要的流传方式之一。其尚流传者,仅有所谓江湖卖艺之徒,于闹市通衢,做可憎之表现,藉以糊其口腹[4]。街头卖艺包括:戏曲、曲艺、说书、杂技、皮影、木偶、把式,其中把式指的就是武术。“‘把式场’一般指练武术的场地,练习者俗称‘打把式卖艺的’”[5]。把式场上的表演包括:武术和气功以及其他民间体育。街头卖艺的人大多数是失去经济来源的农民,其中也不乏有家传手艺的人。把式场上的武术和日常练习的武术不同。日常练习的武术倾向于技击和强身健身,而把式场上的武术更倾向于表演。练三节棍是把式场不可或缺的项目,一则因为三节棍带铁环,摇晃起来响声引人,可以此招揽观众;一则是对打起来确实使人眼花缭乱,热烈火炽,练完正好是讨钱的好时机[5]。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中国武术在民间拥有市场,并且在向人们展示武术的时候,更加注重借助一定的道具,以此来赢得观众喝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武术走向竞技化道路提供了借鉴。

3 社会变革下新元素推动近代中国武术发展

在传统社会,中国与世界各国均有交流,而且交流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此时的中国一度领先于世界,中国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优势地位,文化交流也大多是呈现出输出的状态。然而,闭关锁国打破了原有的优势状态,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中断,并且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1840年以来,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与传统社会截然相反,这时的文化交流应属于输入状态,而且在接受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主动与被动的两种不同接受状态。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交流所涉及的领域和深度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与体育理念传入中国,此时,中国武术文化的构成更加多样,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包含西方体育理论和精神。

西方体育从解剖学、生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为研究中国武术提供了全新视角与方法,国人逐渐认识到 “武术的精微,真有不可思议的奥妙,如能飞行绝迹、点穴即僵、入刀斧不伤等惊人绝技。若能用科学原理来证明,与生理、心理都有关,才能充实他的理论,增广他的效能,稳定他的基础,确定他的价值”[6]。我国的武术,种类丰富,其中很多与生理原理相符合者,注意深研揣摩,以诱掖后学,则事半功倍,达到体育的效果[7]。近代中国武术与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相结合是中国武术走向科学化的重要一步,这也是国人武术观念变化的重要体现。奥林匹克体育精神源于西方国家,其“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融入到中国武术日常的训练和传播过程中,武术竞技化与武术走进奥运走向世界的梦想从近代开始,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不论是西方文化理论还是西方体育理念,给近代中国武术注入了新元素,丰富了中国武术文化。

新文化运动以前人们对中国武术认识,大多数来源于口头相传或神话传说,这些认识存在不可信的成分。由于新文化的传入,国人思想观念的更新促使人们对武术的认识逐步走向科学,这种认识实际上讲的是对中国武术缘起的实证途径。神话传说与实证研究是人们对武术认识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立足于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和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引发了知识分子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浓厚兴趣,武术流派缘起和拳术理论的研究为当代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武术界中……以口头或著作广传其荒诞的、邪魔的、神秘的谬论,毒害了中国一部分人的思想与行动[8]。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武术拳种流派的缘起与发展考证,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武术走向成熟化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下,近代国人思想发生了变化。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武术理论与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得益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奥林匹克体育理念所奠定的深厚基础。

4 社会变革下近代中国武术价值的嬗变

中国传统武术从产生之始,特定属性及价值、功能就伴随其发展演变全过程。例如军事价值、教育价值、健身价值等,这些价值虽然一直存在,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对其价值的需求却有所差异。社会变革下近代中国武术价值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4.1 近代中国武术军事价值由弱化到重新提倡

在火器尚不发达的传统社会中,冷兵器在战争中居于主要地位,武术中所具备的技击能力在军事战斗中得以有效发挥,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武术的军事价值在近代社会的发展中处于一种由弱化到重新提倡的状态,出现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国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和实际军事情况的影响。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在历次御侮战争中的失败以及评定国内反抗的经验都显示出冷兵器已经不能适应战场的需要,武术已经在战场上失去了原有价值[9],武术的军事价值逐渐弱化。

在近代军队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创办武备堂和讲武堂,建立新军,采用法德日的军队管理制度,以此来提高军队战斗力。练技艺者,刀矛能保身,能刺人……技艺极熟,则一人可敌数十人……[10],武术所蕴含的杀敌技术并没有因为火器的大量使用而消失,武术技击功能依然存在军队士兵的训练中,并且有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例如,清军在岳州剿贼和克复咸宁等战争中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一方面显示出军事改革的效果,另一方面展现了中国武术的技击能力。这是曾国藩坚持在军队中对士兵进行训练时使用武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武术在军队中被提倡的重要体现。

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中国军队自身武器装备极为落后,缺乏枪械,更缺乏重武器,加上军中习武之人极多,故大刀十分流行,新四军等正规军都以武术劈刺作为训练重点[11]。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国民政府也曾聘请民间武术家在军队中担任教练,向士兵传授武术格斗技能[12]。传统武术中的劈、砍、刺、扎等基本动作重新在军队中得到发挥,并且在日常的军事训练中被广泛运用,国民政府二十九军大刀队就是突出代表。虽然曾经出现过“土洋体育”之争和军队中是否保留武术的现象,但是根据近代反抗外来侵略战争来看,武术中的劈、砍、刺、扎等具有实战作用的动作,在军事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武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战争的胜利,中国武术和军事的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性。

近代中国武术的军事价值由弱化到重新提倡,这既是武术自身发展的重要一步,更是在新的社会环境刺激下,外界对武术的诉求,后者是促进近代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虽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驱力,但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促进事物发展的驱动力是不相同的。近代武术的发展驱动力实际上是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也就是说外部环境促使中国武术发生变化。

4.2 武术健身价值在近代社会中重视程度加深

健身价值是中国武术本身具备的价值之一。由于人们受到认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武术价值的认识有所不同。传统社会里,冷兵器在军事斗争和维护统治阶层利益中占据主要地位。习练武术的群体多为军事将领,武术技击一度成为武术的代名词。虽然在技击的同时也是健身,然而健身价值并没有在国家政策上得到重视。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西方体育项目在训练方法和理论研究上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国人开始从西方的解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角度对武术有了新的认识,这使得中国武术健身价值在近代被重新提倡。

近代国人由于吸食鸦片和生活水平较低而导致体质严重下降,“东亚病夫”是西方侵略者对近代中国人的称呼。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国人力图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体育必须服从于这两个目标。谭嗣同与其他人建立的“延年会”章程中规定会员的作息时间以及有规律的生活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今以提倡体魄之修养,此于强国强种有莫大关系”,“夫欲图国家之坚强,必先求国民体力之发达”[13]。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正确反映。由此可见,不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国家角度来看,国民体质的强弱和国家命运有着重要的关联。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可以说是当时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这说明,当时国人体育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并且被先进知识分子所接纳并加以实施,也是中国武术以健身价值走向民间的表现之一,这也加速了武术的推广。

民国初年,陈发科、陈照丕、吴鉴泉、孙禄堂、杨澄甫、武禹襄、李存义等一大批拳师,对传统拳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不论是在功架上还是在拳术的练习方法上,使其更加符合大众健身的需要。武术的健身价值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

武术健身价值在近代社会重视程度加深,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在“土洋体育”之争中,国人立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和提倡中国武术的发展;二是中国武术自古就有的技击,技击的用途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共同点是能够强身健体。因此,武术健身价值在近代社会重视程度加深是合乎时代潮流的。

4.3 近代中国武术的教育价值得到强化

西方列强以战争的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企图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便于掠夺中国资源和霸占中国市场。西方传教士把西方宗教带到中国,试图改变国人的价值观从而对西方文化产生认同,教会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将其作为对国人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教会学校在课程中设置了体育课,体育项目为西方体操等,西方体育项目进入中国。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在体育上表现为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的争论。在大多数国人看来,中国武术和西方体操的差别不大,同样具有强身健体的效果,而且中国武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应该保留下来。在此之后,学校体育中出现了武术和西方体育共同存在的局面。

孙中山先生受到尚武精神和军国民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强国保种”的观点。武术成为当时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徐一冰先生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1914)中首次提出将武术列入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正式课程”;“徐一冰在1914年的提案和北京体育研究社1915年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案》等提案推动了武术进入学校的步伐”[14]。从近代学校的产生到体育进入学校再到武术进入学校,这个曲折的过程表明,武术的教育价值在社会动荡中依然得到重视。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教育不仅更加重视武术,其他民族传统体育也得到提倡。如1932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通过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提出:要提倡我国固有体育,要新旧并重,认为我国武术和游戏有提倡价值,要加以研究,纳入学校体育”[15]。学校不仅是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的地方,而且也是塑造学生人格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场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添加武术,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从而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目标;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使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近代中国由于内忧外患而导致战争的时间延长,使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武术技击是保家卫国的需要,武术健身是增强体质的需要,武术育人是传承发扬的需要。在发展中武术技击、健身、教育等价值得到有机统一。不同时期人们对武术的需要不同,武术的运用途径也不同。

5 社会变革下近代中国武术传播形式趋向多元

在宗法伦理的血缘亲情关系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之下,传统社会中的武术传承方式大多呈现为家族世代相传和师徒传承。从武术的发展角度来看,这样的传承与传播关系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武术更加健康的发展。由于近代社会发生变革,新文化、新思想、新科学、新技术的传入,近代中国武术在原有的传承与传播方式上走向多元,其中主要包括:近代中国武术的师生传承与传播、国际传播以及媒体传播。

5.1 近代中国武术的师生传承与传播

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中国传统技艺的继承和传播仅仅依靠师徒之间的传授就足够了,但是随着大师的离世,造成“人亡艺绝”的现象。单一的方式相传既不能满足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武术传承与传播的多元化是合乎社会与武术发展的。随着近代西方体育的传入,其相应的教学模式给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传播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授方式由师徒、父子相传走向学校的师生相传,并且师徒、父子之间的传授有很大一部分是感悟的过程,对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不能详细说明,而学校武术教学是建立在西方解剖、生理等基础之上,对于难度动作的讲解可以具体到相应的肌肉组织和器官,这有助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传播。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与传播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体现在传统的血缘宗亲和师徒之间的传承方式的变化,其次体现在改变了单一的口口相传。学校为武术提供了生存空间,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传播途径,有效避免了单一的传承模式,从师徒一对一传承变为师生一对多式的团体、集体传承。

5.2 近代武术的国际传播

表演是一种艺术,是通过向外界展示并且让外界认识事物本身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传统社会和近代社会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发展的角度看,近代中国都是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尽管这种状态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公平的,然而,正是这些不公平推动近代国人逐步走向追求公平的道路。近代武术的国际传播就是追求公平的一种体现。传统的武术表演局限在国内,正是有了近代的开放,中国武术才逐渐有机会走上国际舞台。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武术表演,武术表演让全世界对中国武术有了新的认识。如中央国术馆组团并参加了第十一届奥运会,振奋了民族精神,为国争得荣誉;中国武术在“远东运动会”上表演;精武体育会在海外创办分会积极传播武术;中央国术馆出访日本;“咏春拳”组织访问东南亚诸国;中央国术馆组织“闽南国术团”访问等[16]。近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逐渐增多,中国武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出国门,这更是国人传播武术的观念的转变。近代中国武术以一种全新姿态面向全世界、走向国际,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为现代武术传播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与此同时,变革中的武术成为走出国门的民族精神支柱,对民族精神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5.3 近代武术的媒体传播

近代中国武术在社会变革中走向大众,这是源于社会的客观需要以及传统武术自身变化和发展,更为深层的原因是在近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文字记录和传统社会的文言文相比更加简练,书籍出版更加自由。从1921—1931年是中国武侠剧的兴起阶段;1932—1949年是演变阶段。在这几年里,中国武术通过各种方式被搬上荧屏,尽管有些武术动作带有夸张或玄幻的艺术表现手法,但是大部分来源于现实中的武术动作。据不完全统计,1929年至1931年间上海的50多家影片公司,就拍摄了250多部武侠神怪片,占其全部影片出品的60%以上,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片的创作浪潮[17]。这说明,观众不仅仅喜欢武侠电影,也对电影背后的中国武术深感兴趣。中国武术促进武侠电影的发展,武侠电影对中国武术走向大众提供了全新视角;武术书籍和视频逐渐增多,给研究近代中国武术者提供了宝贵的文本和影像资料,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方式。

6 结语

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社会变革所涉及事物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新的高度,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和频繁,近代化使经济和社会阶层、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军事国防等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也正是这些变化推动着中国武术近代化进程。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在近代社会要素的合力下,近代武术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武术运动形式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武术组织管理更趋科学化,民族精神得到巩固,共同推动近代中国武术朝着体育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体育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我们的“体育梦”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