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D技术指导下全瓷贴面修复在接受前牙美学修复患者的应用观察

2019-01-25 08:45秦优赛段亮伟
中国医疗美容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全瓷贴面比色

李 立,秦优赛,段亮伟

(1.郑州大学医院口腔科,河南 郑州,45000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综合科,河南 郑州,450001)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不断改变,口腔问题呈逐年增长趋势。前牙由于位置特殊,易出现氟斑牙、牙釉质发育不全或前牙间隙等问题,严重影响口腔健康,降低牙齿美观性[1-2]。目前临床修复前牙美学缺陷常用手段为瓷贴面修复,有助于恢复牙体正常形态。传统全瓷贴面修复作为常用修复术式,易损坏釉质层,影响预后改善。而数字微笑设计(DSD)技术按照牙齿具体情况进行美学修复,利用DSD技术,借用图像处理技术量化分析、计算机模拟修复后图像,具有相容性良好、耐腐蚀能力强等显著优势[3-4]。本演技选取108例(228颗牙)接受前牙美学修复患者,通过分组对比,探究DSD技术指导下全瓷贴面修复的应用价值,现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接受前牙美学修复患者108例(228颗牙),依照修复方法不同分为DSD组(n=54,114颗)与传统组(n=54,114颗)。其中DSD组女23例,男31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30.98±5.04)岁,患牙类型:9例前牙间小间隙、15例前牙缺损、22例氟斑牙、8例四环素牙;传统组女24例,男30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1.23±5.18)岁,患牙类型:8例前牙间小间隙、16例前牙缺损、21例氟斑牙、9例四环素牙。两组基本资料(年龄、患牙类型、性别)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无牙周袋;牙齿无松动;牙周探诊无出血;前牙上下美学区咬合正常;因畸形牙、冠折等所致牙冠形态异常;既往无牙齿正畸治疗史;

(2)排除标准:伴有牙龈炎、牙周炎等疾病者;死髓牙者;严重夜磨牙者;外伤性牙齿损伤者;釉质发育不全者。

1.3 方 法

两组均进行基牙活力测试,清洁牙面。

1.3.1 传统组 接受传统全瓷贴面修复。依照损伤程度制备贴面(邻切面包绕型或唇面覆盖型等)。同时阻滞麻醉前牙齿槽神经,均匀打磨唇釉质(最佳为0.3~0.5mm),修整龈缘,边缘浅凹,与颈缘线齐平。于自然光线下,比色板比色,硅橡胶印模,超硬石膏灌注模型,修刮龈端(约0.5mm),以耐火代型技术打磨、抛光模型。试戴,重点检查咬合点、邻接触点及边缘切合度,粗化处理粘结面,树脂粘合修复体与牙面,最后再次重点检查咬合关系。

1.3.2 DSD组 接受DSD技术指导下全瓷贴面修复。采集患者口内、颌面部与正面图片,以比色板判定修复体颜色;导入微笑面部照片,以评估瞳孔与口角连线,设置水平参考线;导入口内图片,建立数字面,以确定笑线位置;设定前牙比例,导入外形轮廓模板,预备牙体,依照损伤程度制备贴面(邻切面包绕型或唇面覆盖型等)。同时阻滞麻醉前牙齿槽神经,均匀打磨唇釉质(最佳为0.3~0.5mm),修整龈缘,边缘浅凹,与颈缘线齐平。于自然光线下,比色板比色,硅橡胶印模,超硬石膏灌注模型,修刮龈端(约0.5mm),以耐火代型技术打磨、抛光模型。试戴,重点检查咬合点、邻接触点及边缘切合度,粗化处理粘结面,树脂粘合修复体与牙面,最后再次重点检查咬合关系。

1.4 观察指标

(1)以改良美国公共健康部门制定评定系统(Ryge标准)[3]评估治疗6个月后治疗效果。其中A级:修复体完好,边缘变色与邻牙颜色协调,边缘闭合性完好,术后未出现敏感现象,牙龈健康;B级修复体有缺损但不影响美观度,邻边缘轻度变色,边缘有微小缝隙,术后有轻微敏感,但于7d内消失,且牙龈伴有少量出血、轻度红肿;C级:修复体折裂、脱落,边缘变色与邻牙颜色差别巨大,边缘伴有明显裂隙,术后敏感持续时间长,牙龈伴有明显红肿出血、萎缩,美观度较差。(2)采用直观模拟量表评估两组治疗6个月后外形、颜色匹配度及舒适度的满意度,共0~100分,0分代表完全无法接受,100分非常满意,得分越低,美学满意度越低。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美学满意度)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效果)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6个月后,DSD组完整度、边缘变色及边缘密合性A级率高于传统组(P<0.05),见表1。

2.2 美学满意度

治疗6个月后,DSD组舒适度、颜色匹配度及外形美学满意度高于传统组(P<0.05),见表2。

2.3 典型案例

女,21岁,11、21、22切端釉质缺损,12、22过小,13~23散在间隙,牙髓活力正常,既往无治疗史,治疗要求为关闭前牙间隙。临床检查,采用DSD美学设计,患牙宽度与长度之比调整为80%,中切牙宽高比调整为90%~93%,但由于时间、治疗费用等因素患者拒绝修整牙龈,故暂时调整中切牙宽高比为100%。根据患者卵圆形面部选择适合的卵圆形中切牙外形轮廓,并依照原有患牙外形,细微调整;另外患者肤色偏暗,与Vita3D比色板对比,选择自然牙颜色为2M2,此外根据自然牙的色泽,对色度、半透明度等色彩学参数进行细微调整,从而促使数码贴面颜色更接近于邻牙。最终患者选择12~22全瓷贴面修复,修复体颜色美观、外形与其余自然牙相协调,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美学满意度(x ± s,分)

3 讨 论

牙齿缺陷不仅影响颌面部美观,还干扰患者正常日常生活与工作。审美水平的提高,要求修复技术不断改进与完善,特别是前牙缺陷美学修复过程中要求改善唇齿龈咬合关系、微小曲线,以防牙体组织损伤[5-7]。瓷贴面修复技术利用瓷修复材料,以粘结技术覆盖缺陷牙体,可有效降低磨牙发生率,保存活髓,改善牙体色泽[8-9]。而传统全瓷贴面修复虽可有效避免损坏健康牙体,但其美学满意度较差[10]。氧化锆全瓷贴面是既往临床常用前牙美学修复手段,可减少金属与牙龈直接接触,可有效防止牙龈发炎等不良反应出现,减少损伤正常组织,同时其还可有效增加光线通透性,解决金属烤瓷冠变色问题,此外其牙齿粘连精准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可有效减轻牙龈刺激,保护牙髓组织。但其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存在咬合疼痛等不良反应,患者接受度较差。

近年来,为满足前牙美学修复精准、微创的需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包括数字化合架、数字化印模、DSD技术及3D打印技术等,并取得了满意效果。其中DSD技术是在固定数码采集条件的基础上,校对医师与技师所用的计算机显示器色度值(RGB值),准确将患者的DSD设计加工单、比色结果与修复效果预览图传递给技师,最大程度保证使医师与技师所看到的图像相同。同时,DSD技工单标尺记录的数值可精准反映修复体在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位置及大小,从而进一步为技师制作蜡型与修复体提供了精准、科学参考指导。另外DSD技工单设计过程中,比例尺导入在口内数据(中切牙实测)基础上进行缩放,注意口内实测数据与比例尺数据保持一致,有助于提高医师与技师之间数据传输完全一致性。另外,DSD技术借用图像处理技术量化分析,利用计算机模拟修复后图像,提供参考数据,具有无创、直观、可逆的优点,可有效克服传统全瓷贴面修复及氧化锆全瓷贴面等技术不足,有助于保证前牙美学修复的各项参数得以精确设计与量化。同时其更符合生物学原则,只需磨除釉质与牙体部分组织,甚至部分患者无需磨除牙体组织,可有效减少牙体磨除量,保存天然牙体硬组织,降低牙髓活力损伤发生率[11-12]。此外,DSD技术指导下全瓷贴面修复作为一种覆盖舌面修复技术,具有遮色效果良好、耐磨损、透明度与粘结强度较高、抗折等明显优势,可有效修复重色牙齿[1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观察完整度、边缘变色及边缘密合性A级率高于传统组(P<0.05)。提示DSD技术指导下全瓷贴面修复应用于接受前牙美学修复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保证修复体完整,改善边缘密合性。将DSD技术运用于全瓷贴面修复中,有助于提高外形、龈缘形态及上颌切缘弧度的美学效果,改善患者外形及舒适度的美学满意度,同时其治疗预见性较强,有助于建立良好医患沟通渠道,改善术中患者治疗配合度,保证手术顺利进行[14-15]。本研究将DSD技术指导下全瓷贴面修复应用于接受前牙美学修复患者,结果表明,治疗6个月后,DSD组舒适度、颜色匹配度及外形美学满意度高于传统组(P<0.05)。提示该修复技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美学满意度。

综上所述,接受前牙美学修复患者采用DSD技术指导下全瓷贴面修复,疗效显著,美学满意度高,可有效改善边缘密合性,保证修复体完整。

猜你喜欢
全瓷贴面比色
《全瓷修复技术》(第2版)出版发行
《全瓷修复技术(第2版)》出版发行
钌–生物质碳人工酶的制备及在比色检测杀虫剂毒死蜱残留中的应用
不同预备方式前牙瓷贴面修复临床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
全瓷冠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
髓腔内漂白术对死髓变色牙漂白效果的临床疗效评估
可摘戴临时贴面的临床研究
关于某综合楼外墙贴面砖脱落原因的探讨
英国贴面礼,分寸不好拿捏
基于对Fe3+—H22O2—OPD体系荧光和比色信号的增强检测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