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

2019-01-25 07:21朝戈金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化圈专著游牧

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是民俗学研究的领域的重要领域之一。《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以60万字的篇幅,80幅图表、百幅田野照片,研究了内蒙古区域近300年来草原游牧文化变迁的过程和当前该区域的文化结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成果2013进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文库,2015年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人文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年获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学术著作山花奖。

这部著作立足于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变迁的历史纵坐标点上,并以当代横向的田野调查的个案为案例,把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变迁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明代游牧文化变迁的肇始期,清代游牧文化变迁的转型期,民国时期的游牧文化变迁的确认期,1947年至今的游牧文化的衰微期。科学的划分涉猎社会语境、制度文化、宗教转型等不同时期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情境。正是基于对于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变迁整体的的宏观的把握,才使人产生出了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立体感。在此基础上,专著阐释了以往的传统的牧业文化圈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裂变。当今内蒙古区域出现了四个文化圈交叉并存的格局,即农业文化圈、半农半牧文化圈、牧业文化圈和城镇文化圈,尤其是城镇文化圈正在迅速扩大和牧业文化圈的现代化是作者关注的问题。专著整体地全面地梳理了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变迁的历程。在历史资料的爬罗剔抉和实践考察中得出的结论,揭示了内蒙古区域当今的文化结构和文化逻辑,为今后研究内蒙古区域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专著以内蒙古区域近代生计方式的改变为切入点,在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地方志、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对于当前内蒙古区域的草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考察,从研究游牧人的传统生存方式入手,阐释了游牧民与农耕民在长期密切的接触中,游牧文化圈逐渐缩小和嬗变的过程。专著研究了汉族的“雁行人”如何从“游农”转变为定居民的过程,同时也阐释了部分牧人如何脱掉了蒙古袍转变为农民的过程,专著阐释了游牧与农耕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互相碰撞、互相吸收、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经久不衰的势能。通过对原住民与汉族移民不同的族群在内蒙古区域的生计方式的转变,透视出内蒙古区域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变迁的特征。作者从中华文化多元文化的视角与“和而不同”的发展角度出发,通过由表及里的考察、阐释了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这本书希望建立在情境化的与反思性的历史与人类生态知识基础上的两种文化模式能够相互了解和认知,以及两个族群在“多元一体’的语境中的文化互动过程有一种新体认,在对于对人类生态保护的理念中与长期历史中反思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进一步建立两个族群和谐共处的关系。

优秀的学术著作都直面现实,直面问题。专著力图通过对蒙古族游牧文化变迁的过程呈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并非消失殆尽,而是被重新复制和建构。传统在新的语境中被传承和享用,而且成为再创造的源泉。两位作者站在人类学与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与测绘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点上,深入地阐释了游牧文化的变迁,当前在游牧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振兴生态文明的呼声中,作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草原游牧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做的科学阐释,不仅有益于纠正对草原文化的误读,而且利于草原文化的保护和我国畜牧业的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邢莉、邢旗合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猜你喜欢
文化圈专著游牧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都市游牧
专著
多元游牧
圈里事儿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
反映梁必业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生涯的专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