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课前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19-01-28 10:15陈海南
考试周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预习自主探究

摘 要: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科学课程的学习。所以将学生的课前小活动与预习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精选内容,设计适合学生进行的课前小活动,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探究、思考。同时,教师要加强课前小活动的实施与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为课堂教学中新知识的建构打下基础。

关键词:课前小活动;自主探究;预习

教学是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对即将要进行的课堂教学内容一无所知,那么课堂上就会很被动,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为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常常会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而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强,学生若在预习时只是阅读教材上的文本,那么他们对文本所涉及的科学内容还是难以形成直观的印象。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他认为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做”的过程,通过“做”来获得“经验”,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意识的实践行为中获得的,学生的实验操作经验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创造性的平台。科学课程的特点,也决定了学生在预习时应该结合文本阅读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思考如何设计针对学生前概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课前小活动,包括课前观察、调查、搜索资料、小实验等,让学生在课前花少量的时间,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利用身边的物品作为活动器材,单独或一起完成相关活动。通过课前小活动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学生可获得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体验,为课堂上高效的学习打下基础。

为更好地开展科学课前小活动,笔者对该校七年级126位学生的科学课外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

分析可知学生认为老师组织的课外实验活动偏少,更多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特别对小制作类和自己寻找实验器材探究类活动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这为开展课前小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心理条件。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并结合生活中常见现象设计,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活动,使学生感觉在玩科学,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同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也为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打下了基础。所以开展课前小活动不失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

一、 科学课前小活动的设计

(一) 设计原则

1. 目的明确。课前小活动以学生為主体,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展开,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为获得某一结论或预期结果,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前布置,提出适当的思考方法,让学生自主进行器材的准备、步骤的设计等。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前,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1)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大杯里,你发现鸡蛋。

(2)如何使鸡蛋浮起来?请写下你的做法:。利用你的方法观察鸡蛋在杯里的情形并画出来。你觉得鸡蛋在杯里还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形?也请试着画出来。

(3)思考:鸡蛋为什么在不同的液体中出现不同的浮沉状态呢?鸡蛋在液体中的浮沉状况是由什么条件决定的?学生通过课活动与思考,既复习了旧知,又带着新的问题进入课堂,而此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2. 器材易得、操作简便。课前小活动多由学生独立完成,缺少指导。故设计的内容尽可能是器材易得、操作简便,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并且活动效果明显。教师提前设计好记录内容,避免学生活动的盲目性,让学生体会科学活动简单好玩,树立起爱玩科学活动的信心。例如,在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前布置活动:

(1)在三只杯中加入等量的水,再分别加入等量的白糖、食盐和味精,并用筷子搅拌,观察三种物质溶解情况。

(2)再准备两个杯,加入等量的水,分别往水中加入少量的面粉和食用油,用筷子充分搅拌,并与刚才的糖水、盐水和味精水比较有什么不同?放置十分钟后再观察这两杯物质有什么变化?这个活动中的白糖、食盐、味精、面粉、食用油以及杯子、筷子都是厨房里常用的物品,学生唾手可得,即便学生活动能力参差不齐,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实验的效果也很明显。通过本活动,学生能初步知道溶液的特点,并知道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区别,为解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打下了基础。

3. 趣味性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课前小活动应能够从感官上刺激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学习《光和颜色》前让学生课前探究:我们常可看到雨后的天空中呈现的美丽彩虹,你有办法把彩虹抓在手里吗?请你自己制作彩虹试着把它抓在手里。你能说说彩虹形成的原因吗?试想挂在天边的彩虹自己不但能制作,居然还能抓在手里,马上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是否对活动感兴趣与活动的趣味性有关,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可激励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

4. 有一定的开放性。课前小活动的器材选择、活动设计、结果展现尽量是开放的,组织形式也应灵活多样,可让学生单独进行,也可小组合作。例如,在学习《常见的植物》前,笔者布置了以下活动:我们学校被评为花园式单位,这一殊荣的获得离不开我们学校里的植物!你对学校里的植物又有多少了解呢?你能说出它们名称吗?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或中午的时间仔细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相互讨论,尝试着给这些植物分类。校园中植物种类较多,分类的依据也很多,学生呈现的分类结果也截然不同。通过本次的课前小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思想,且体会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二) 设计内容来源

1. 从教材安排的活动中选择。可选择教材中安排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前小活动让学生开展。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大气的压强》前安排学生参照课本55页活动覆杯实验、吸牛奶观察牛奶盒变化、瓶中取袋等活动。再如教师提供铜片、锌片及发光二极管,由学生课前制作水果电池并带到课堂中,由老师帮助检测水果电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2. 从观察类或调查类等活动中选择。在科学教材中,有一些观察、调查的活动是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可让学生在课前开展。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平面镜成像》前布置如下作业:面对着镜子,你举起左手,镜中的你举的是哪只手?把你的一只手慢慢靠近镜子,你发现镜中的手大小怎么变?把你的这只手靠在镜子上,你发现镜中的手和你的手大小一样吗?学生课前的亲身体验,直观地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反射定律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调查性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当地主要岩石类型;调查近视眼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等,这些调查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让学生思考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3. 从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教学的重难点中挖掘。改正一些错误的前概念,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效果会更好。在学习气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前设计如下活动:

(1)双手分别捏着两张纸条的一端,使它们垂挂在胸前,沿两张纸条中间向下吹气。

(2)拿一张纸条,将它放在下嘴唇底下,沿着纸条的上表面用力吹气。

(3)把乒乓球放在自来水龙头下,把水龙头的水打开(不要太大),你发现乒乓球被水冲走了吗?这些活动会颠覆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让他们带着疑问进入课堂,轻松地进入本节课的重难点。

4. 从热点话题中寻找。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社会密切相关,感受到科学的价值。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物质的分离》前布置活动:我们台州台风较多,台风后的河水比较浑浊,你可通过查资料自制一个简易水净化器,并把它带到课堂上检测你的水净化器的效果,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也较高,虽然设计的净水器效果并不是很好,但学生从活动中体会到用科学知识改造自然的力量,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 课前小活动的实施

实施流程图:

1. 实施流程:教师收集教材中适合开展课前小活动的素材,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选择,设计课前小活动任务单,明确活动目的、器材、步骤等,简单的活动也可让学生设计活动步骤,学生及时记录活动现象。教师提前发放任务单,由学生自主收集器材并实施活动,教师可通过微信群或QQ群加强活动过程的指导监督。课前进行活动成果展示,各小组对成果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提取相关活动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更易接受、理解新知,学得更轻松高效。课前小活动帮助学生预习了新知,提高了學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2. 实施方法:

(1)注重活动方法的指导。由于知识水平、实验技能的局限,学生可能遇到问题就打退堂鼓,活动无法顺利开展。教师要加强活动方法指导,让每次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内容设计循序渐进,如刚开始时设计的活动单上的活动步骤相对详细,先做一些容易操作、实验现象容易描述的活动,让学生先学会观察、记录,增强他们活动的自信。等到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以后,再让学生设计相对简单的活动方案,并对活动数据作较完整的记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活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循序渐进。

(2)关注活动小组成员搭配。课前活动需要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分组上要科学安排,让学生相互促进,确保课前小活动各组都能顺利开展。

(3)课前活动作为科学常规作业。学生潜意识中的作业就是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操作类的课前小活动是一项软任务,有些学生完成了方案设计单的填写,至于课前活动是否真正实施,教师也未为可知。针对此,笔者在开学初就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课前小活动是科学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告知他们在课前活动中的表现将记入学业成绩,通过评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重视课前小活动。

(4)要获得家长支持。有的家长还不理解课前小活动的价值,不允许学生把时间花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这需要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说明课前活动的意义,寻求他们支持,并请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保证课前活动的落实。同时在学生取得进步和成果时,也及时向家长展示,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进步,积极支持课前活动,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5)全面展示成果。教师须重视学生的课前小活动成果,并应尽量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以保护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可在学校实验室橱窗或宣传橱窗向全校学生展示,还可在班级内向本班同学展示;也可通过班级黑板报或学习园地展示;还可以组织科学小制作或小发明的评比活动,给学生一定的奖励,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活动的信心,确保活动持续有效开展。

总之,实践性是科学课程的特点,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程的实践性,认真设计和组织实施课前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丽娜,付建红.初中生物课外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56-58.

[2]杭小丽.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开展科学课外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202-203.

[3]陈秀华.初中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策略及其有效性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4.

[4]鲍明娟.初中科学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4).

作者简介:陈海南,浙江省台州市,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中学。

猜你喜欢
预习自主探究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趣的预习题组作业使课堂更高效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初探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