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教什么?

2019-01-28 10:15孟叶
考试周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合作交流

摘 要:对联是我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体现了汉语文的特色和魅力。本文以苏教版七上《对联六副》为例,就初中语文课堂上对联教学内容的确定做探讨,引导学生接近祖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陶冶情操,修养气质,培养完善人格。

关键词:对联教学;故事导入;合作交流;引导赏析;多彩活动

对联是我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短小精悍,对仗工整,而且平仄协调,言辞精炼,其表现形式极为生动,具有音韵美、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对联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学者周汝昌说,“对联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的课程观要求我们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张课内外的融合,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无际的生活海洋。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对联六副》一课为例,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主动接近对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们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精心地设计课堂导入,是课堂精彩的条件之一。好的导入能够创设好的学习氛围,如音乐家弹钢琴,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从而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富有启发性的新课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据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故事导入:一年春节的前夕,郑板桥去郊外办事,他经过一户人家,看见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

“六七八九”。郑板桥读后,即刻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没过多久,就扛来了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走进屋内,见这家人愁眉苦脸,这些东西正好救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这家人十分感激郑板桥。郑板桥和他们素不相识,是如何从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的呢?因为上联二三四五缺少一,谐音“缺衣”;而下联六七八九唯独没十,就为“少食”。上下联合起来即为“缺衣少食”。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定会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我投其所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渲染了一种富有情趣的氛围,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急切的求知欲望。

二、 重视预习,合作交流

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教给学生好的预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掌握了相应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课前的预习,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让学生明确当堂课的学习目标,以便更有针对性检查学习目标是否完成。

据此,课前我将学生分成四组并明确了任务:第一组了解对联的起源;第二组了解对联的种类;第三组搜集对联的故事;第四组搜集相关的名联,例如古诗文中的对联名句、春联等。课上由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组员做适当的补充。在四组的交流、探讨中,和学生一起明确对联的一些基本特点: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平仄相对。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其中,“故”指的是学生已经学过并掌握了的知识,“新”指的是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预习就是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有效尝试。充分重视预习的效果,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互通信息、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扩大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萌生。

三、 引导赏析,传授知识

创新的前提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它是基础知识扩大、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具象的体现。离开基础知识而去谈的创新思维、创新技巧等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唯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巧妙结合现实,创新才可能得以体现。要在看似平常简单的基础知识传授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他们独特的创新意识,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新颖的创新思想。

据此,我引导学生一起赏析《对联六副》,以“湖南岳阳楼对联”为例,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对联的内容,明白这是一幅名胜联,题于湖南岳阳城楼,上联写的是洞庭湖景,下联则暗引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联抒写了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总结出对联赏析的方法:明确上下联对仗的形式;理解对联丰富的内容;体会对联深刻的内涵及形成的意境。接着,学生反复诵读其余对联,从中找两副自己最喜欢的对联,根据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写下赏析并进行交流。

语文学习如同建设一幢大楼,语文基础知识是用到的砖瓦,而日常基础知识的积累则是砖瓦逐渐砌成高楼的过程。语文基础知识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它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板块。只有让学生扎实学好基础知识,才能将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落到实处。

四、 多彩活动,提高能力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突破教材本身的有限性,开发和利用无限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实践性,以及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多向性。

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张志公先生这样写道,“屬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语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它同样适用于现代汉语文的教学。据此,我设计如下的环节:贴春联;填词属对;删改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补写对联。四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易而难,趣味十足。

语文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多变,充满着学生自主、自学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是一项系统持久的活动,老师要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熏陶,在“润物细无声”的实践活动中逐渐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语文素养的效果。

苏州大学文学博士陈国安说,“解决中国人语文教学的钥匙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各国的母语教学可以借鉴的是非常少的,所以不能盲目跟风国外的所谓经验。对联教学是带领学生走入回归民族文化的回家之路。”对联教学内容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的成败。我们语文教师需要认真去构思并确定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厚重的对联文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让学生在对联教学中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陶冶情操,修养气质,培养和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雪松.对联专题解读[J].语文建设,2012(8).

[2]吴晓湖.活用教材,巧练对联——提高对联教学有效性的尝试[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S1).

作者简介:孟叶,江苏省常熟市,常熟市福山中学。

猜你喜欢
合作交流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唤醒倾听的耳朵,打开合作的心扉
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