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2019-01-29 09:53杨维琬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

杨维琬

中华民族五千年连绵不绝,国家的富强与文化的辐射力有着明显的周期性规律。中国文化积累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的代表,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文化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影响着世界。

一、古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在世界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对中国各种神奇的想象,中国的古老神秘对世界人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从安徒生童话《夜莺》中的神奇国度,到《一千零一夜》中《阿拉丁神灯》的故事,故事发生的背景都是作家想象中的中国,西班牙诗人拉法埃尔·阿尔贝蒂在《中国》一诗里通过诗句“我设想你是一个壁垣环绕的天堂,在一片歌声的湖中荡漾的爱的牢笼,在你翠绿蔚蓝的琉璃瓦上那些金龙身上的鳞甲闪闪发光”,[1]抒发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想象与向往。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中国早已不再是传说中的梦境,中国元素而今已经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中国文化的传播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就人类文明史而言,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无疑是其中璀璨的一笔财富。中华文明曾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在世界众多的古代文明中不仅具有独特性,而且具有唯一的延续性。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出现了断流,唯有中华文明从诞生起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从而拥有从史前文明到现代文明的完整演进过程。

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15年间,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横贯欧亚大陆几千公里的“丝绸之路”。自“丝绸之路”开辟后的几千年里,中国元素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和诸多古代发明传到了阿拉伯国家,之后又传到了欧洲和世界各地。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于唐代中期传至中亚,后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非和欧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陶瓷从唐朝中晚期开始已被列入大宗外销货物之一,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陶瓷技术相继传到了阿拉伯诸国、亚洲国家及欧洲国家,明代中国的瓷器更是以其精美的工艺征服了欧美市场。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世界各地留下痕迹,已经成了人类共同的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写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李约瑟曾在剑桥大学的寓所说过:“从五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对人类做出伟大的贡献,绝不是四大发明,不是四十项发明,也不是四百项发明,而是大大小小四千多项发明。这头沉睡的雄狮一旦苏醒过来,一定会对世界做出更加伟大的贡献。”[2]

在亚洲,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中国文化也是古代东方文化的精神支柱。中国与日本、朝鲜之间的文化交流,都有几千年的历史。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韩国,汉字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公元后三世纪才流行。在艺术、饮食、服饰等方面中国文化对于日本及朝鲜半岛同样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历法、医药、货币、语言文化及音乐戏剧都对这些国家造成了深远影响。直到现在,东南亚国家的华裔仍深受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在音乐武术节日的习俗方面,都继承了中国华人的传统文化。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很多来自波斯、大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商人都在中国定居。隋唐时期,日本、高丽、新罗等国派遣了大批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离开中国后传播了唐朝文化。宋元时期,中国的经济与科学技术等仍然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很多外国游客慕名而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撰写的《马可·波罗行纪》是这些游记中最著名的一部,在他的笔下,中国富饶美丽,又古老神秘。欧洲的民众读后,对中国非常向往。

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优势力量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而不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历史上长期兴盛,是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凝聚。以汉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以自身的渊源宏大使各族的文明融入中华文化。所以,中国在历史变迁中虽然经历沧桑磨难,但中国的文化却绵延不绝,反而有着超强的吸引力、同化能力和生命力[3]。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历史上长期强盛,离不开中国文化具有的精神凝聚力量,中国文化以道家、儒家为主要载体,不断融合其他思想和文化体系,具有超强的吸引力、同化能力和生命力。在中华民族陷入虚弱或危难之时,道家的辩证思维、事物转化的道理、天道循环的理论,总能给人们以新的希望。而当社会稳定乃至繁荣昌盛时,又需要儒家“天下大同”的理念来描绘出一个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蓝图,以维系社会关系的和谐。儒道两家交替往复,共同维系和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其中儒家学说更是对世界许多国家政治学术领域都产生了影响。

阿根廷天主教大学政治学博士、伦敦大学亚洲国际关系学讲师豪赫·E.马莱纳在《以思想力量获得同情、支持与合作:中国的例子》一文中提出,许多国家的公众都想了解中国取得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是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尊重权威、注重公民道德、为家庭奉献、寻求社会和谐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在作为一种符号被推崇的同时,也为中国获得进步提供了工具[4]。

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篇提出了“大同”的概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篇儒家的经典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梦,也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文中规划出一个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蓝图,也是这个历史悠久国家千年梦想的核心。这种境界有发达的经济、理想的政治、崇高的文化水平,而没有种族歧视和文化差别,是谓大同。在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中,主张人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怀,讲究群体的和谐与幸福,主张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重视教育和人才,有成就大功业的宏伟志向,着眼于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礼记·大学》篇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大同理想的实现途径,中国人实现自己的价值,不局限于个人利益,而是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中华民族在维系这一传统文化的体系过程中,把这种民族精神融入了血脉,所以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儒家学说最早经过朝鲜传入日本,后又传入越南等近邻。形成于宋代的“新儒学”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国外,特别是东亚的广大国家。儒学思想最早传入的朝鲜、日本等国家,他们从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教育直到风俗习惯、社会风貌都打上了儒学思想的深刻烙印。儒家思想几乎深入到日本社会生活各领域,特别是对日本的道德观、教育观影响极深。13世纪末,程朱理学开始输入朝鲜,并出现了如李谷、安垧、郑梦国等理学大师,理学也发展成为其后李朝五百年的正统学术思想。朝鲜、日本等国甚至被归在一起统称为“汉文化圈”,说明他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不仅是亚洲国家,西方世界在学术研究中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自从明清时期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把孔子及儒家学说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把孔子称为宣扬伦理道德的圣人,把中国文化看成是最合乎理性的、人道的文化,他说,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成为人们的处世原则。在德国柏林中国园林“得月园”中,建立了一座孔子雕像。雕像黑色花岗岩基座正面镌刻着译成德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背面是德文的孔子小传。[5]这位古代东方哲人的形象出现在伟大哲学家辈出的国度的公共场所本身,就说明了孔子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在整个西方世界中,孔子也是备受推崇的知名人物。西方出版的“100 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6]。

儒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选贤与能”的用人之道,“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学而优则仕”理念下的科举制度,都为近代欧洲许多思想家所赞赏和向往,对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

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中国文明体系的特色,可与西方文明的基因互补短长。中国建立普世国家及维系相应的文化体系,其经验颇可为缔造未来人类文化作借鉴,儒家文化应当是未来人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7]。

三、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影响力

文化是一种精神纽带,人类的发展史充分表明,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放眼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文化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造就了中国伟大的过去和辉煌的今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而言,传统文化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步扩大。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开始,就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比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文化不仅是衡量一个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是提升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弘扬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推动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价值”,已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国梦的对外输出更富有底蕴,中国文化中包容、尊重、和谐等理念也更易于传播和接受。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要以连接古今、融通中外为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中华文化的不断繁荣,促使大量来自民间的非常生动、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开掘出来,丰富了源自母亲河文化的梦元素,昆曲、古琴、书法等艺术形式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世界范围成为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国文化日益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同,引起更加广泛的瞩目。从2004年开始,孔子学院在越来越多国家的落户生根,积极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取得了卓越的成绩。2012年出品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国外观众在欣赏美食、聆听故事的同时,对中国有了更多的认知。纪录片《本草中国》以由单个人物的故事引出一个主题,这种类似BBC 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生动地向世界观众介绍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中药文化。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实现属于自己的梦想,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电影人,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不断得到认可。在周升起、兰珍先的《基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数据的初步考察》一文里,对我国2009年以来出版物出口、电视节目出口、文艺团体国外演出、版权输出、来华旅游、来华留学和孔子学院、孔子课堂设立等量化指标考察,反映出版权输出、来华旅游、来华留学和孔子学院等四项指标所反映的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从总体看来,呈现持续扩大发展趋势。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美国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等电影作品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其景观、服饰以至习俗均充满典型中国元素,获得了世界认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强大辐射力。

四、未来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与发展

虽然中国的文化传播有了一定成绩,但整体来看,中国文化对于西方社会的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与发展,以下两个方面是增强未来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关键:

(一)提高中国文化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文化实践积淀而成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概念、范畴、范式和原理等的集合,承载着中华文化思想价值理念,不仅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文化载体、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础要素。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18年发布的年度系列报告《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中提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途径。我们要发掘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用中华文化理念和精神凝聚人心;以当代文化为视角,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应对其他文化的挑战,展示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构建传播体系,展现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作用力;开展交流培训,组织文化论坛;开拓海外文化贸易,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外交,发挥“文化统战”作用;全方位参与,完善政策提供保障措施。要提升国家形象塑造力,通过文化外交等手段,将中国的自强、自信、理性和团结展现给世界,不断提高中国人民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之在结合当代中国特色后,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在世界舞台上彰显其独有的东方智慧特色,促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二)提高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

在西方,目前受欢迎的仍是古代中国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文化依旧是功夫、丝绸、茶叶、瓷器、中国菜等这些符号化的内容,很少能触及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核。而我们的大多数宣传也只停留在个别中国元素的表层文化上。

传统文化的有效输出是中国文化影响力如何继续扩大的关键,也是中国梦对外传播的立足点。如何让我们文化更有效输出,是新时代面临的挑战。现代中国文化市场运作的国际影响力还远没有达到期待,目前占世界文化市场总额最多的是美欧,占亚洲份额最多的是日本,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甚至被韩国申请要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欧美文化输出以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等经典的形式为载体,将本国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世界广泛宣传。这使得欧美国家的文化价值对各国人民有着较大的影响。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明星产业,也都是把本国的文化价值观植入现代娱乐生活中,从而进行文化输出。韩国更是在“文化立国”方针的指导下,很注重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中传播韩国文化,形成文化产业,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们既是商业和科技的成功,也是文化的阐释和亮相。通过这种方式,文化产业实现着文化的吸引力。

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要以创新为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国际社会了解真正的中国和文化。应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播体系,培育中西文化融通的传播团队,不断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环节,才能更好地在国际文化交流之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更高的认同和重视。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一个国家建设得好,文化影响力大,使近邻欢乐,使远国仰慕,这也是我们在建设文化强国、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时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今日中国文化传播的目的,在对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中,将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人民幸福之梦展示给世界各国。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谁远谁近?
让文物漂洋过海去说话——记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陈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