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低场强核磁共振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2019-01-29 17:08赵大全周爱民林卫勇
智慧健康 2019年34期
关键词:场强脉络膜侧脑室

赵大全,周爱民,林卫勇

(江苏省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 影像科,江苏 仪征 211900)

0 引言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Choroid Plexus Cyst,CPC)是一种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的先天性良性病变,属于神经上皮性囊肿[1]。该病临床症状以及患者体征变化不明显,临床上一般是偶然发现或被误诊,因此往往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目前,随着核磁共振(MRI)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能对脑部脉络膜裂囊肿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进而提高了临床对该病变的认知水平。但关于低场强核磁共振对于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典型表现与诊断价值的报道较少[2]。因此,本文就对本院近两年的脑部脉络膜裂囊肿患者低场强核磁共振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并探讨其诊断价值,详细探究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7~2019 年收治并接受低场强核磁共振诊断的28 例脑部脉络膜裂囊肿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 例,女性10 例,年龄13~58 岁,平均(34.6±1.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13 例,肢体或面部麻木2 例,颅脑外伤3 例,身体发热3 例,癫痫发作2 例,体检偶然发现4 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最新型、最先进的1.5 T 超导Magnetom Avanto 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颅脑扫描检查。所有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并去除身上一切金属及磁性物品,选择头颅正交表面线圈,然后依照SE 序列T1WI(TR 488 ms,TE 10 ms),FSE序列T2WI(TR 4000 ms,TE 90 ms),LAIR 序列(TR 8000 ms,TE 120 ms,TI 2400 ms)依次进行头颅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层厚5.5 mm,层间距1 mm。28例病例中有9 例进行了增强扫描,6 例复查。

2 结果

2.1 28 例患者的MRI 表现

(1)囊肿在脉络膜裂区的位置和形状分别为:右侧16 例,左侧9 例,两侧3 例。所有囊肿横断面形状多呈圆形、卵圆形,矢状位多呈箭头状或梭形,冠状位多呈卵圆或双凸透镜形;(2)囊肿最大直径为16 mm,最小直径为6.5 mm;(3)囊肿各序列信号的呈现同脑脊液各序列信号的呈现一致,其中,T1WI、FLAIR、DWI 均为低信号,而T2WI 为高信号;(4)囊肿边缘清晰,病灶周围脑实质内无软组织肿块,无水肿,无增强;(5)9 例患者进行MRI 增强扫描,前后无变化;(6)6 例患者进行了复查,囊肿未发生明显变化。

2.2 28 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MRI 表现之间的关系

所用患者均经MRI 扫描发现脉络膜裂囊肿,同时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各项体征都显示与临床表现与脉络膜裂囊肿并无直接关联,因此该结果表明28 例患者脉络膜裂囊肿均属于临时影像学扫描诊断发现,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无关。

3 讨论

脉络膜裂是胚胎在其发育时期由于脑部脉络膜壁突入侧脑室形成脉络丛并产生了裂隙,且裂隙位于侧脑室中央部,即出现在穹隆和丘脑之间,位于侧脑室颞角的裂隙在海马伞和终纹之间[3]。随着胚胎逐渐发育成熟,侧室脉络丛以及脉络膜裂逐渐向颞角尾侧伸展开来,成狭长的“C”字形分布[4]。而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生成,一方面源于人体神经外胚层及血管软膜的残留导致;另一方面源于胚胎在原始脉络膜丛沿着脉络膜裂隙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严重阻碍而在膜裂处形成了体积较小的囊肿,并且多生成于脑部颞叶下部膜裂处[5]。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发病率较小,临床表现并不明显,但可以经MRI 扫描诊断,典型的MRI 表现为:病灶性状大致均呈圆形或卵圆形,T1WI、FLAIR、DWI信号显示均低,T2WI 信号显示较高,X 显示序列与脑脊液完全一致;病灶周边脑实质无异常信号,边缘光滑锐利;增强扫描后显示无变化[6]。冠状位能够清楚反映囊肿位置,从外部下方可以看到呈点状或条状结构的侧脑室颞角,以及部分患者可见侧脑室颞角周围结构有轻度挤压,但信号显示均为正常。矢位状显示多呈卵圆形或梭形的囊肿,呈斜形行走。同时,临床上将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标准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MRI 显示脉络膜裂处囊肿病变信号均匀且与脑脊液信号呈现一致;二是确认脉络膜裂处囊肿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无关联;三是复查囊肿未发生变化[7]。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典型MRI 表现还可将脑部脉络膜裂囊肿与其他脑部疾病区别开来,包括:(1)蛛网膜囊肿和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与脉络膜裂囊肿的密度和信号类似,但是其位置、体积和形状差异明显,而表皮样囊肿密度和信号极不均匀;(2)侧脑室颞角扩大。两者都接近侧脑室颞角的位置,但可通过MRI 冠状位像鉴别,而且扩大后的侧脑室颞角通常位于海马外侧;(3)脑软化灶。一般的老年患者多有心脑血管病等病史,且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而儿童可能与早产或外伤等相关;(4)血管周围间隙[8]。常见于高血压的老年人。可通过MRI矢位状扫描鉴别;(5)脑囊虫病。通过增强扫描通常可清楚显示囊内头节;病灶有典型的脑囊虫病演变过程,复查往往变化较大[9];(6)动脉瘤。该肿瘤可通过MRI 脑血管动脉造影鉴别,常见于颅底动脉或外侧裂池、纵裂池内,显示信号常不均匀;(7)脑内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丘脑或小脑,体积较大[10]。

本次研究中,28 例脑部膜络膜裂囊肿患者都呈现出了典型的MRI 表现,同时发现所有脑部脉络膜裂囊肿均由影像学诊断发现,与其临床表现无关,表明该囊肿无一般临床意义的特点。

综上所述,脑部脉络膜裂囊肿利用低场强核磁共振进行诊断时,会呈现出典型的磁场表现,影像医师可通过核磁共振的多平面、全方位成像,清楚地看到患者脑部脉络膜裂情况,从而进行准确的病情诊断与脑部疾病鉴别,临床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场强脉络膜侧脑室
近视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求解匀强电场场强的两种方法
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孤立性侧脑室不对称妊娠结局
场强与电势辨析及应用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147例侧脑室增宽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LTE-R场强测试系统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