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用巾帼英气谱写战斗诗篇(下)

2019-02-02 04:10冯晓蔚
党史纵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国民党

冯晓蔚

“前者牺牲后者继,此后无穷烈士来”

1929年7月,何香凝登上上海至香港的轮船,准备取道香港,先到南洋群岛,然后转赴西欧。过去,她曾经追随孙中山和廖仲恺多次亡命国外,如今哲人先逝,唯独留着她自己。想到那些自命为孙中山“忠实信徒”的“革命同志”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人民怨声载道,三民主义已被弄得面目全非,毕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何香凝不禁感伤于怀!出国途中,她写了《一九二九年出国途中感怀》的诗作,抒发她此时的心境,诗文如下:

车摇摇,风萧萧,多少青年海外飘!长驱直进何所畏?不怕狂涛与暗礁。舟行世界千万里,飞机直上干云霄。一望中原无净土,同胞血染赣江桥。三民主义今非昔,污吏贪官民怨极。帝国侵凌祸怎消?频年借债如山积。金钱变作炮弹灰,到处肥田生荆棘,可怜十室九家空,民穷财尽饥寒迫。谋生无路去投军,愿为司令当执役。无情毒炮一声鸣,断送生灵千万亿。牺牲为彼争地盘,空流鲜血无遗迹。遥怜少妇泣闺中,望子思夫长叹息。不知已上断头台,梦魂相会各言哀。留言后辈青年者,我等雄心且莫灰!天生我才必有用,今天死了再胚胎。前者牺牲后者继,此后无穷烈士来。花开花落年年在,血冢黄花几度开!

何香凝寄居在巴黎市郊的里拉顿岛,深居简出,以绘画自遣。她的不少名画,如“红叶雪景”“红梅菊花”“青松梅菊”,以及“月虎”“雪虎”等,都是这时期所作。她的画同她的革命实践紧密相连,交相辉映。那傲雪凌霜、昂首挺拔的松、竹、梅,反映了她的高风亮节;那下山狮虎的勇猛姿态,体现了她在对敌斗争中刚强不屈的性格。她在一幅菊石图上所题的诗,表达了她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诗曰:惟菊与石,品质高洁;惟石与菊,天生硬骨。悠悠清泉,娟娟皓月;惟菊与石,品质高洁。

1931年9月,何香凝从报纸上看到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东三省的消息,无比愤怒。她决定回国,同全国人民共赴国难。巴黎的留学生们听说她要回国,召开了送別会。当何香凝看到送别的人群中有过去黄埔军校的军人,还有大革命时期在军队中任过职的人,就问他们:你们究竟什么时候回国呢?你们知道祖国目前的形势吗?敌人已经越过边境,正向着祖国的内地进发,我想打破这种危机是爱国军人的职责。可是你们并没有担心祖国安危的想法,还停留在异国,而把保卫祖国的责任推给别人,我感到对你们失望。”她说着说着情绪激动起来,以至于没有向为她开送别会的人道谢就回了旅馆。

10月23日,何香凝由巴黎到马赛,登上轮船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想你等是血性军人,怎样下得这点气”

1931年11月,何香凝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何香凝还回国途中时,国民党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仍选她为中央执行委员。两年多前,她满怀悲愤,流亡国外。如今回国,她看到的仍然是满目疮痍,内战连绵,人民在死亡线上呻吟、挣扎。对祖国和对人民深沉的爱,使她不能沉默。她不顾旅途劳累,踏上国土就接连向报界发表谈话,指出“暴日侵占东省日益猖横”,救国“是我中国四万万同胞所同具责”;她自己“将以国民资格,办对日之伤兵救护等事宜”。

1932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给予侵略者以迎头痛击。何香凝闻讯,兴奋得热泪盈眶。她不顾体弱多病,立即投入组织慰劳队、救护队的紧张活动。1月29日,她约请上海知名的爱国妇女在她的寓所开会,同时邀请一些医生、护士、慈善团体的负责人、工商界的知名人士参加,共商支援十九路军的办法,作出了组织妇女到前线慰劳的决定。会议结束后,各界当夜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第二天,她率领救护队、慰劳队往吴淞前线劳军,给抗日将士以很大的鼓舞。在太阳庙前线慰问时,复旦大学学生宣传队的队员整理好队伍,请她“训话”。她十分亲切地叫了一声“孩子们”,便老泪纵横,声音哽咽,停了一会儿,才接着说:“中国不会亡,中国没有愿做亡国奴的人!我们的老百姓都爱我们的国家!日本人在四十小时内扫平上海的狂妄恫吓已被我英勇的十九路军粉碎了!我们要打败日本侵略军!你们是国家的主人翁,要为国家争气,要向十九路军学习!”听讲的学生十分激动,一致举手高呼:“我们向您保证:愿为反抗侵略、保卫国家不惜牺牲一切!”悲愤、高昂的口号声和救亡歌声,震动着太阳庙。

正当十九路军与敌激战方酣之时,国民党政府却于3月14日,派代表与日方代表在上海英国领事馆秘密举行谈判,炮制卖国条约。何香凝闻知,于3月2日发表“养电”,强烈谴责这种卖国行径。她指出:“中日停战会议,我方如允签订丧权辱国之条约,我民众当一致反对,万难承认。”

为了鼓舞士气,激起血性军人的抗战热情,何香凝于4月15日写了一封信,寄给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旅旅长孙元良转前敌将士。她写道:日人侵略,野心未死,既据我东北三省,复占我申江土地,叹我大好河山,今非昔比。炮毁我多少城市,惨杀我多少同胞,强奸我多少妇女,想你等是血性军人,怎样下得这点气?

后来,这封信在前线广为流传,对激发抗敌将士为国献身起了很大的作用。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1935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在华北制造事端,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对华统治权的要求。7月,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与国民党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达成协议(史称“何梅协定”),攫取了我河北、察哈爾两省的大部分主权,使华北名存实亡。消息传来,何香凝十分愤慨。她拿了自己的一条裙子,把她以前写的一首诗抄在上面,托人送给蒋介石,愤怒鞭挞其不抵抗政策。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著名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何香凝立即联络宋庆龄等20多人,率先响应,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10月初,上海《申报》印发了敬求当代贤达的传略表格请她填写。她于10月10日按要求填好姓名籍贯和履历后,抚今追昔,思潮滚滚,又写了一首五言诗:“目睹破河山,旧事何须说!今朝比昔年,愧对先烈血。历史再重提,羞向人间列。富贵非吾愿,五斗岂腰折。愿我后来者,无忘国耻节。民族将灭亡,速把雄心决。”

1936年5月5日,中共中央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把“反蒋抗日”策略转变为“逼蒋抗日”。何香凝完全赞同共产党的这一主张,加入了“逼蒋抗日”的战斗行列。同月,她抱病接见记者,针对国民党政府颁布的《紧急维持治安办法》和正在谈判中的《中日防共合作条约》,愤怒地谴责国民党当局“这种替帝国主义做清道夫”的行为,旗帜鲜明地表明她坚决反对压迫救国运动、屠杀爱国青年及爱国分子、压迫與论的坚定立场,呼吁国共合作。她声泪俱下地说:“联俄联共是民国13年国民党改组时先总理和廖先生的主张……我们不能做帝国主义的傀儡。”这时,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何香凝被推选为理事。此后,她更加精神抖擞地参与领导全国各界的救国运动。

9月18日,上海各界人士召开纪念“九一八”5周年大会,遭到国民党特务的袭击,当场死伤多人。何香凝闻讯,立即与宋庆龄联名发表通电,痛斥国民党当局镇压爱国群众的暴行。这一系列大义凛然的斗争,对“逼蒋抗日”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西安事变发生后,何香凝完全赞同中共中央确定的和平解决的方针,主张只要蒋介石赞成抗日,就可把他释放。当时,她正患心脏病,经常卧床不起。但是,当宋庆龄前往她的寓所,邀她同往西安,以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时,她不顾疾病缠身,欣然同意。后来,由于交通工具不能解决而未成行。

“前者牺牲后者师,家家儿女送寒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何香凝立即投入发动妇女参加救护慰劳的组织工作。经过紧张的筹备,7月22日,由她组织的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在上海成立,她亲任常务理事会主席。她在成立大会上说:“中国的男子,有许多都在前线流血受伤,为了要对得起我国光荣的历史、我们的祖宗,以及和男子们共同负起平等的责任来”,我们要“一心一德,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奋斗到底。而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时候了”。为了培养救护人才,她在上海举办了妇女救护慰劳工作训练班,两个月内训练了2000余人,并将这些人分派到前后方医院和部队服务。这时,虽然身体不适,但为了抗战,何香凝仍“以抱病的身体,精神百倍地参加抗战工作。虽然病在床上,却每天拿着电话筒,指挥工作,忘记了疾病,忘记了疲劳,个人的一切都献给了抗战”。

不久,何香凝把上海妇女慰劳会改名为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在她的领导下,上海分会的骨干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作用。黄定慧是征募能手,抱着何香凝的画册出去就能募到几千元;李秋君是出名的女画家,她有钱必出,非常慷慨;罗叔章搞救济难民和宣传教育工作;许广平和廖梦醒不声不响地在何家挑重担子……大家同心协力,把上海的慰劳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使无数的家庭妇女都纷纷参加到抗敌救国的行列中来。

还在金秋送爽的季节,何香凝就开始关心前方抗敌将士的御寒问题,发起了缝棉衣运动。短短一个月时间便募捐得50多万件棉衣,解决了战时冬衣之急需。她曾热情赋诗,表彰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诗云:“前者牺牲后者师,家家儿女送寒衣;感君勇敢沙场去,留得忠名万古垂。”

9月,为了给抗日将士筹集更多的冬衣,何香凝还致函在外地的朱家骅夫人,提出“倘能在贵地组织妇女缝纫团为我将士缝制棉衣、棉裤、棉被及鞋袜等项,组织烹饪队,为我将士制造干粮等等,输送前方,实为目前必须之任务。望夫人登高呼,则贵省妇女必能群起响应也”。为支援抗战,她全力以赴,耗费了大量心血。

1938年1月初,因日伪活动猖獗,何香凝离开上海前往香港。6月,宋庆龄在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同盟,何香凝鼎力相助,担任中央委员。此时,她虽年已六旬,且身体多病,但仍然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经常致函致电海外侨胞要求援助国内抗战。据当时旅居英国的陆晶清回忆,她就收到“何先生从香港寄来的信,信中指示两点:一、积极组织力量,宣传中国全面开展反侵略战争不仅为自救,也为保卫世界和平,争取外国人的同情支援。二、对华侨的宣传,斟酌情况,可用何先生的名义,要求华侨发扬传统的爱国热忱,关心和拥护抗日战争,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日战争。希望每一个华侨做一黄帝子孙应该做到的事”。陆晶清遂以何香凝的名义募款,来捐献的人很多。因为何香凝在海外享有很高的声望,只要提起“廖夫人”,老一辈的华侨都表示高度的崇敬,旅英侨胞纷纷把现金和药品、医疗器材、通讯设备、罐头食品等各种物资捐出来,有的甚至把自己身上穿的冬衣脱下来,把自己床上用的毛毯抽出来,送到全英援华总会,然后运到香港。各地的物资运到香港后,何香凝又亲自组织包装、运输,将其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了表彰何香凝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1938年8月,中共中央派邓颖超专程到香港探望她和宋庆龄。何香凝十分感动,工作更加勤奋了。

“香江遥向中原望,力可回天尚有人”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由此内战爆发。何香凝立即接见《华商报》记者,发表了以反对内战为题的谈话,愤怒谴责蒋介石发动内战、涂炭生灵的罪行。

6月30日,何香凝与彭泽民等百余人致电蒋介石,要求他“立颁永久停战之令”“化干戈为玉帛,切不可‘萁豆相煎”。7月,她又与彭泽民等44人致电全国同胞,号召大家“一致督促政府,本中山先生之遗教,遵政治协商之决议,立化干戈,与民休息”。她的文章和通电,对解放区军民是有力的声援,进一步促进了全国反内战运动的高涨。

对于蒋介石残酷镇压民主运动的独裁政策,何香凝旗帜鲜明地予以抨击。1946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指使暴徒在重庆打伤李公朴、郭沫若及新闻记者60多人,制造了较场口事件。何香凝立即与彭泽民等21人联名发表对李、郭等人的慰问电。同年7月,国民党特务暗杀了中国民主同盟的领导人李公朴、闻一多。何香凝无限悲愤,与彭泽民等先后驰电李公朴夫人和闻一多家属,致以亲切的慰问。电文指出:“同人等一息尚存誓与民主逆流特务暴力,奋斗到底,以竟公朴、一多二先生之遗志。”1947年元旦,她與彭泽民等9人发表通电,坚决反对蒋介石一手包办的伪国大,电文称:“此次国民大会,其召集既出非法,而代表中国第二大党之中国共产党与第三方面之民主同盟,又未参加,其所通过之宪法,根本已失合法之根据,况其内容非驴非马,既非‘政协宪章,距民主原则远甚,尤以所谓‘行宪办法十条,乃预为中国之内战独裁作张本。”同年6月17日,她又和李济深联名发表《致海外同胞同志书》,历数国民党独裁政府的八大罪状,然后指出:“今日之独裁派统治区,已成人间地狱。”“今日内战之责任,应由国民党独裁派负之。”稍后,她还发表了《告全国军政人员书》,为揭露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不遗余力。

蒋介石推行独裁和内战政策所造成的残酷现实,使何香凝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她在1947年的一首诗中写道:“忽听歌弹国破音,卅年回忆倚栏吟。兴邦追念前人训,卖国求荣霸业崩。丧了同盟诸烈士,凭谁博爱众苍生?香江遥向中原望,力可回天尚有人。”

同年,她和李济深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和平运动联盟。他们在发起函中写道:“不久之前,反内战和反饥饿运动,遍及全国各大城市,这事实说明了内战已使民生濒于绝望,民主和平确是全国人民迫切的要求。但另一方面独裁政府已颁布其所谓总动员令了;吾人过去希望独裁派回心转意,与各党派合作,至此已悉成泡影。因此,吾人今后惟有倚赖人民自己的力量,以求民主和平之实现。”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正式成立,宋庆龄任名誉主席,李济深任主席,何香凝任中央常委。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在国民党内民主派和反动派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分化出来的,它一出现,就以革命派的崭新面貌和战斗姿态站在人民一边,为团结进步力量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做出了贡献。

1948年2月16日,何香凝等42人联名发表了《声援上海抗暴运动宣言》,使处在风雨飘摇中的蒋介石反动政权更陷入四面楚歌之中。5月,她和香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的民主人士一起发表声明,响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号召,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八九月间,在一次“民革”中央常委会上,有人拿出了一篇主张在国共两党之外走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征求意见。何香凝非常明确地表示:这篇文章的主旨有悖于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所指的路不是革命的道路。在她的坚决抵制下这篇文章未能发表。

11月間,人民解放的战略决战取得重大胜利,蒋家王朝的覆灭已成定局。“民革”中央的谭平山、蔡廷锴和其他民主党派已有不少人先一步到解放区去了,何香凝建议李济深以早走为好。在李济深走后十几天,有一位国民党大员带着白崇禧给李济深的亲笔信到香港,“请任公(李济深字任潮)到武汉主持大计”。何香凝把那位大员训斥了一顿,并责问道:“你们想把李济深弄到武汉去反共吗?”后来,这位大员在革命形势顺利发展的情况下,在何香凝的教育下,也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参加了国共和谈,领衔55位国民党立法委员在港宣布起义,为人民做了好事。

1949年4月,应中共中央之邀,何香凝在女儿廖梦醒的陪同下,带着孙女、孙子,乘坐希腊轮船离港抵津,廖承志专程前往天津迎接。他们在天津住了两天,随后全家乘火车前往北平。当火车徐徐开进北平站时,朱德、周恩来和邓颖超等人在站台上热情地向他们招手,来车站迎接的还有许多从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以及民主人士等,几乎把车站都挤满了。当晚,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设宴招待何香凝,对她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6月,何香凝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9月,她以“民革”代表的身份,出席了政协会议,入选为主席团成员,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定,并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1日,她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以无比欢愉的心情,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责任编辑:张文军)

猜你喜欢
国民党
国民党“退党潮”?朱立伦反驳
快过关了
两岸和平发展仍要争取国民党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国民党只有革新才能赢回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