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平城明堂营建初探

2019-02-09 08:45韩生存
关键词:孝文帝魏书平城

张 春,韩生存

(大同市博物馆,山西 大同 037009)

北魏平城时代经过道武帝、明元帝等五帝的开疆拓土、离散部落、劝课农耕、发展经济,到孝文帝时期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像平城明堂、云冈石窟、方山永固陵等重要的皇家工程在北魏平城时代建设完成。平城明堂是北魏王朝在平城的收官之作,历经六年完成,经过方案制定、确定建设负责人、设计制作模型、选址、备料、施工建设等环环紧扣的过程,足以见证其科学的营造始末,是北魏辉煌的皇家工程。1995年北魏平城明堂遗址首次被发现,先后经过1995年、1996年、2015年三次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基本探明了北魏平城明堂遗址的建筑布局、功能和覆盖范围,于2016年建成了现在的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本文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和史料记载对北魏平城明堂的营建过程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平城明堂的营建筹备过程

平城明堂从太和十年(486年)始建到太和十五年(491年)完工,历时六年。太和十年(486年)到太和十四年(490年)的前五年一直在缓慢施工阶段,而主体建筑及收尾工程仅仅是太和十五年(491年),也就是冯太后死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建设完成的。《魏书》卷七下《高祖纪》载:“十年春正月癸亥朔,……九月辛卯,诏起明堂、辟雍,”[1](P161)又载:“十五年春正月丁卯,……冬十月庚寅,车驾谒永固陵。是月,明堂、太庙成。……”[1](P168)

北魏从拓跋珪建国登国元年(386年)到拓跋焘太延五年(439年)一统黄河流域,与南朝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疆域相对稳固。自太和以来,通过实行班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一系列措施,使北魏的社会经济在太和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有利条件为北魏大兴土木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后盾。平城明堂是将汉文化与鲜卑习俗相结合,以明堂、辟雍、灵台等集于一身独具特色的礼制性建筑,所以平城明堂的营建也比较独特,前期酝酿、讨论等经历的过程比较长,实际上也是两种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下面我们讲述一下平城明堂的具体营建过程。

(一)平城明堂的前期酝酿过程 北魏平城明堂列入建设议程,但是关于明堂怎么建设,建成一个什么样的明堂,需要反复讨论和论证。北魏平城明堂是经过反复朝议、讨论而艰难决定,才形成一致意见的。虽然有关北魏平城明堂的讨论,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但从定都洛阳后,关于北魏王朝建立新明堂的讨论,进一步佐证当时建造北魏平城明堂时,也是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论证的。《魏书》卷三十二《封懿传》载:“司空、清河王怿表修明堂辟雍,诏百僚集议。……周人明堂,五室、九阶、四户、八窗。郑玄曰:‘或举宗庙,或举王寝,或举明堂,互之以见同制。’然则三代明堂,其制一也。案周与夏殷,损益不同,至于明堂,因而弗革,明五室之义,得天数矣。是以郑玄又曰:五室者,象五行也。然则九阶者,法九土;四户者,达四时;八窗者,通八风。……汉承秦法,亦未能改,东西二京,俱为九室。……咸称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堂以象十二辰。夫室以祭天,堂以布政。依天而祭,故室不过五;依时布政,故堂不逾四。州之与辰,非所可法,九与十二,其用安在?今圣朝欲尊道训民,备礼化物,宜则五室,以为永制。至如庙学之嫌,台沼之杂,袁准之徒已论正矣,遗论具在,不复须载。……”[1](P765)又载“……寻将经始明堂,广集儒学,议其制度。九五之论,久而不定。伟伯乃搜检经纬,上《明堂图说》六卷”。[1](P766)又《魏书》卷七十二《贾思伯传》载:“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按《周礼·考工记》云:夏后氏世室,殷重屋,周明堂,皆五室’。郑注云:‘此三者,或举宗庙,或举王寝,或举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制同也。’……戴德《礼记》云:明堂凡九室,十二堂。蔡邕云:‘明堂者,天子太庙,飨功养老,教学选士,皆于其中,九室十二堂。’按戴德撰《记》,世所不行。且九室十二堂,其于规制,恐难得厥衷。……按此皆以天地阴阳气数为法,而室独象九州,何也?若立五室以象五行,岂不快也?如此,蔡氏之论非为通典,九室之言或未可从。……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1](P1613)《魏书》中关于修建北魏洛阳明堂讨论的史料也不少,是否修建,古代就有两种说法,现代说法也不一,但是因现在北魏洛阳明堂遗址还没有被发现,是否修建还值得商榷。

(二)确定负责人及设计模型 作为重要的皇家工程,在负责人的确定上也比较重视,经过慎重选择,最终确定李冲为平城明堂的施工负责人。李冲为孝文帝时期的秘书令、南部给事中,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善于营建,有大匠之风,孝文帝十分器重,纳其女为夫人,许多有建设性的政见被孝文帝和冯太后采纳,大的建筑工程也指派李冲为大匠监制,圆丘、太庙、宫殿等许多建筑皆出自李冲之手。《魏书》卷五十三《李冲传》:“……(李冲)勤志强力,孜孜无怠,旦理文簿,兼营匠制,几案盈积,剞劂在手,终不劳厌也。”[1](P1187)又载“……尚书冲器怀渊博,经度明远,可领将作大匠;司空、长乐公亮,可与大匠共监兴缮。其去故崇新之宜,修复太极之制,朕当别加指授。”[1](P1182)又载:“冲机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圆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1](P1187)李冲的才智和建议在孝文帝统治时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北魏太和改制比较著名的“三长制”也是李冲提出来并付诸实施的,极大的削弱豪强地主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政治经济上巩固了北魏政权,为促进北魏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提出与均田制相适应的“租调制”,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魏书》卷五十三《李冲传》载:“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1](P1180)李冲博学多才,又受到孝文帝和冯太后的赏识,平城明堂建设交给李冲,合情合理。

李冲被确定为平城明堂的负责人,首先主持设计明堂模型,之后才根据模型开工建设的。《魏书》卷四十一《源贺传》载:“…故尚书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冲所造明堂样,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1](P934)《南齐书》卷五十七《魏虏传》载:“宏既经古洛,……思遵先旨,敕造明堂之样。卿所制体含六合,事越中古,理圆义备,可轨之千载。信是应世之材,先固之器也。群臣瞻见模样,莫不佥然欲速造,朕以寡昧,亦思造盛礼。卿可即于今岁停宫城之作,营建此构。兴皇代之奇制,远成先志,近副朕怀。”[2](P991)《南齐书》的作者是萧子显,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一般南朝以汉正统自居,一般对北魏王朝发生的事件多带有贬损色彩,萧子显描述平城明堂模型“含六合,越中古”,更别说当时孝文帝与众多大臣首次面对明堂模型的赞赏和激动的心情,所以平城明堂模型一经打样出来,孝文帝就急不可待地要罢停正在营建的其它宫殿的工程,根据模型开工建设平城明堂。

(三)选址、备料 关于明堂在城市什么方位选址建设,史料也有很准确的记载。平城明堂位于大同市城南柳航里小区,孝文帝遵从古制,严格遵循“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的古制,在都城南边、如浑西水(今大同市御河)西岸,营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礼制建筑。《礼记正义》卷三十一《明堂位第十四》载“……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3](P1084)严格按照古代礼制选址,是鲜卑汉化的体现也是标榜拓跋鲜卑正统的表现。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十三《水》载:“…其水自北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又南迳藉田及药乐圃西,明堂东……”[4](P302)弱柳荫街,塘水幽幽,北魏平城明堂就坐落在这优美的景致中,与现已发掘的明堂遗址位置相符。陈连洛、郝临山关于大同北魏平城明堂方位的论述中也证实了北魏明堂在首都平城之南。[5]

北魏平城明堂是一座比较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工程量巨大,且工序繁杂。如此宏大的规模,不仅需要大量的石料、木材,备料也颇费时日。1995年对北魏明堂遗址的发掘,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平城明堂的规模:“整个明堂遗址的外部为一个巨大的环形水渠。环形水渠的外缘直径约为289~294 米,内缘直径约为255~259 米,水渠宽约18~23 米。水渠内侧岸边的四面分别有一个厚2 米多的凸字形夯土台,突出的部位伸向渠内。夯土台长29、宽16.2 米。环形水渠以内的陆地中央,地表下有一个正方形的夯土台,厚2 米多,边长42 米。中间夯土台的方向为4 度,其余四个夯土台的东、西两边与中间夯土台的方向一致。”[6]北魏明堂遗址曾建飞机场,损坏严重,现由于建筑物覆盖着遗址,限制了发掘的范围,但根据现已发掘的北魏明堂遗址,以及平城地理气候环境和当时机械不发达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备料也是北魏平城明堂前期必不可少的大工程。1996年北魏明堂南门辟雍的发掘让我们对平城明堂的规模有了更细致的认识,进一步佐证平城明堂所用石料之多,备料之艰难,“圜形水沟是整个辟雍的一小段,位于南门基址南侧,环形,平底。长 29.5 宽 6~16、深 1.4 米。底部用大小不等的砂岩片石平铺一层,起装饰防护作用。水沟两侧砂岩块石垒砌的石壁大部分被拆毁运走,基址南面残留一层,基址西南隅保存最多有六层。每层用长65~95、宽 30~55、厚 20~25 厘米的砂岩块石平铺错缝垒砌,石块间缝隙用砂岩片石填塞,里面的空间用绿淤泥封堵。其它地段保存下来的多是些做基础的毛料石块”。[7](P106-112)王银田先生也提到“尤其是水道两侧打制十分规整的石条,用量是相当可观的。仅此一项,初步估算,其石方量当在三千立方米以上。其开采、加工、运输都颇费时日”。[8]

二、施工建设期

虽然关于明堂工程建设的情况史料也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我们从仅有的史料可以推断出明堂施工建设的大概历程,先开始基础设施建设,后集中力量建设主体建筑及收尾工程。《魏书》卷七《高祖纪》载:“十五年春正月丁卯,帝始听政于皇信东室。……夏四月癸亥,帝始进蔬食……己卯,经始明堂,改营太庙。……冬十月庚寅,车驾谒永固陵。是月,明堂、太庙成。”[1](P168)明堂建设用了六年时间,而在太和十五年短短七个月之内明堂就以建设完备,此次建设应该就是李冲打样出来的明堂的主体建筑,又《魏书》卷二十七《穆崇传》载:“寻领太子太傅。时将建太极殿,……又去岁役作,为功甚多,太庙明堂,一年便就。若仍岁频兴,恐民力凋弊。且材干新伐,为功不固,愿得逾年,小康百姓。……”[1](P669)进一步佐证了耗费一年时间完成建设的应该是明堂的主体建筑,而明堂作为庞大的礼制性建筑,主体建筑工程只是它的重要部分而非全部,根据考古发掘在北魏明堂遗址中已经发现了五个夯土台,最大的正方形夯土台是位于遗址中心部位的建筑遗迹,应该是明堂的主体中心建筑,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个凸字形夯土台,规模远不如中心位置的建筑,外部为一个巨大的环形水渠,四面凸字形夯土台应该是北魏平城明堂的东西南北四门,环形水渠应该为辟雍的遗迹。[6]除了四门工程,还有关于明堂辟雍的引水工程,王银田先生认为辟雍水源来自如浑西水,[8]就是现在大同市的御河,史学界也普遍赞成这种观点。北魏平城明堂除了主体建筑工程,还有四门、引水工程等其他辅助工程,“一年便就”应该就是主体工程建设完毕,明堂也就建设完成,那么四个门楼建筑、引水等其他辅助工程应该是先于主体工程之前太和十五年(491)前就已经建设完成了。

至此经过论证、设计模型、基础工程建设、主体建设,平城明堂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完工,以明堂、辟雍、灵台三位一体独特的格局向后人展示它的魅力。《水经注》卷十三《水》记载:“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3](P302)郦道元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走山访水,平城明堂应该是按照实际情况详细叙述的,此就是明堂的建筑群所在,太和年间所建,上有灵台,下有辟雍。《隋书》卷四十九《牛弘传》载:“弘请以古制修立明堂,上议曰:后魏代都所造,出自李冲,三三相重,合为九室。椽不覆基,房间通街,穿凿处多,讫无可取。”[9](P1303)以及《隋书》卷六十八《宇文凯传》载:“后魏于北台城南造圆墙,在璧水外,门在水内迥立,不与墙相连。其堂上九室,三三相重,不依古制,室间通巷,违舛处多。其室皆用墼累,极成褊陋。”[9](P1593)牛弘和宇文凯的论述虽然多有贬损,但也可以从中了解平城明堂细部信息,最终确定构造是九堂十二室形制,而不是“请同周制”的五室制。《水经注》以及《隋书》的记载充分说明,经过六年时间平城明堂建设顺利完工,以它独特的形式存在于世间,上圆下方,采用九室十二堂制,三三相重,房间相通,是集明堂、灵台、辟雍三位一体的建筑群。

明堂建成没多久,孝文帝就举行了享祀,此后十一月又来明堂祭祀。如此频繁祭祀,明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魏书》卷一百八《礼志三》载:太和十五年(491年)十月,太尉丕奏曰:“窃闻太庙已就,明堂功毕,然享祀之礼,不可久旷。……王谌所司,惟赞板而已。时运流速,奄及缟制,复不得哀哭于明堂,后当亲拜山陵,写泄哀慕。”[1](P2789)《魏书》卷一百八《礼志一》载:太和十五年(491)“十一月己未朔,……升祭柴燎,遂祀明堂,……”[1](P2749)紧接着太和十六年(492)正月把孝文帝请入明堂正室,之后九月为了平衡孝文帝与冯太后两方的政治势力祀冯太后于玄室,平城明堂的营建史也是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史,两大集团的斗争直接决定明堂营建的历程和时间。《魏书》卷七下《高祖纪》太和十六年正月条下载:“己未,宗祀显祖献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遂升灵台,以观云物,降居青阳左个,布政事。每朔,依以为常。”[1](P169)同条又载:“九月甲寅朔,大序昭穆于明堂,祀文明太皇太后于玄室。”[1](P169)可惜,北魏平城明堂仅仅使用三年,太和十八年(494年),“文武百官近迁洛阳”,平城明堂还是被无情的抛弃了,之后由于战乱纷飞,毁于兵火。

三、小结

北魏王朝是以鲜卑拓跋贵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北魏统治者精心设计建设的平城明堂,在中国礼制史上也有深远的影响,讨论、设计、选址、备料按照古制进行充分说明鲜卑人对汉族礼制文化的认同和学习的渴望,明堂、辟雍、灵台三位一体的庞大规模,九室十二堂的建筑结构创新,充分体现鲜卑人对汉族礼制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大胆的改革创新。北魏平城明堂的营建过程,是北魏王朝巩固自己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也是鲜卑更进一步汉化的缩影。

猜你喜欢
孝文帝魏书平城
北魏明堂和平城遗址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开拓奋进谱华章
——记大同市劳动模范、大同市平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开龙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魏书》的编纂特色与史学价值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孝文帝的宽容
孝文帝的两碗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