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K的师范实习生课例研究模式的建构

2019-02-09 08:45
关键词:课例实习生师范生

杨 明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一、问题的提出

党和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教师的发展问题,出台了诸多相关的政策文件。比如,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指出: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贯通,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规定: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以上两个文件都要求师范生教育实践最少一个学期。

教育实习在师范生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增加教育实践时间,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成为师范生进入教育行业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师范教育政策的推动,各师范院校越来越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但是目前教育实习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寻找实习合作单位难;实习学校不重视;指导老师不尽责;师范生实践机会少;影响实习学校教学质量等种种问题,导致教育实习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师范院校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高效的教育实习模式来改善实习教学的质量,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是各师范院校必须重视和亟待考虑的一个问题。

本论文所构建的基于PCK 的师范实习生课例研究模式,实质上是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它可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行政部门安排师范生的实践课程与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也可为高等师范院校管理者及课程开发者提供职前教师教育中实践环节的实际案例。本模式的建构源自对当前师范院校教学实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反思,目的是解决师范生教学实习的现实问题,以促进师范院校实习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发展。

二、理论基础

本模式的建构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充分吸纳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成果,其直接的理论依据是学科教学知识和课例研究。

(一)学科教学知识 教师的知识结构由四部分组成,包括通识性知识、一般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是其核心。1986年,美国的舒尔曼教授第一次提出学科教学知识(简称PCK)这一说法。他认为PCK 是“学科知识”与“一般教育知识”交叉,是综合了学科知识、个人教学经验、情景知识、学生特点的知识、教育目的价值以及课程教学知识而形成的教师特有的知识。其核心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预估,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采用一定的方法,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之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PCK 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构成要素大同小异,一般都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学科知识,指学科中最核心、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知识;也包括学科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等。(2)课程的知识,指的是某一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的联系;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1](3)学情的知识,具体指的是调查学情的方法;知道学生理解知识的难易;学生常见错误有哪些,解决方法是什么。(4)教学的知识,为达成教学目标,根据学情,能够采取合适表征内容的教学策略的知识。(5)评价的知识,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诊断、反馈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依据主题的大小,PCK 分为三个层次:普通PCK、学科PCK 和话题PCK。甚至一节课中还可以分出每个环节的话题 PCK。普通PCK 与教育学相比,已经具有了针对性的特定主题,这些主题相当于学习领域的范畴,如科学、艺术、语言等。学科PCK 层面的主题更具体,相当学习领域中具体学科的层次,如地理学科。同一学习领域中的不同学科,其学科PCK 是不同的。话题PCK 层面的主题是属于一门学科的一系列的知识点。不同学科的知识点会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话题PCK 是PCK 中最重要的部分,与教师教学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其核心实际上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关联问题。[2]

(二)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就是对中小学课堂中每节“课”的研究。学界在使用“课例研究”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会涉及到如下几种含义:

1.课例作为研究成果。教师即研究者,但教师的研究与专业理论工作者不同,教师的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一般是合二为一的,一线教师对教学的思考探究来自于课堂实践,他们的教学主张和理念,也彰显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其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是教案或教学实录。

2.课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一节已经上过的课,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分析、欣赏、点评、研讨,解决一个或者多个问题。需要动用多种研究课例的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课例”,就是教学典型案例,成功的课,失败的课,一类课,一群课,如果它们反映着较为典型的教学现象,表现出教学的共性问题,都足以作为研究对象。

3.课例作为问题的载体。课例所承载的研究问题,主要来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疑难困惑,也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教学实践当中真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的确认和澄清。这类课例往往要回到教学中加以检验,以评判解决问题的成效。

4.课例研究作为学习内容。把“课例研究”作为学习的内容,有两种不同含义,一种是学习“课例”的研究方法,即如何来研究“课”。它强调“做中学”,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学习“课例研究”。另一种是作为研究方法的“课例研究”,即使用“课例研究”这一方法,以获得相关问题的答案。或者是通过课例研究,采用归纳的方法,获得教育教学理论,或者是“课例”作为得出普遍性结论的主要证据。[3]

5.课例研究作为教学方式。课例研究作为教学方式,指的是运用“课例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学习。大规模的教研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室每年都会组织优质课评选,各种专业学会和研究会也会组织各种教学比赛、教学研讨会,这些都会起到培训或者宣传的功效。

从课例的性质来看,课例研究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动态课例的研究,是在“课”的动态形成中来研究,研究者直接介入“课”的形成或改善过程。活动体现为过程,过程细化为步骤。日本的“授业研究”,“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和上海的”教育行动“研究,都是从活动的过程及步骤来描述各自的研究方法,是这类课例研究的典型代表。

第二种是静态课例的研究,主要是对已完成的“课”进行研究,包括教学现场、教学录像和教学前后所整理的书面文本,如教案、课件、实录、作业等。比如对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有价值的课例形式——教学实录,就可以采用“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的研究方式。[4]

三、模式建构

基于PCK 的师范实习生课例研究模式,是立足于师范实习生的特点构建的,集见习、实习和研习于一体,能够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丰富师范生的学科教学知识。它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环节:理论学习——问题确定——课题选择——名课研习——课例综述——教学设计——说课议课——上课观课——反思评课——修改教案——撰写报告。

(一)理论学习 这里的理论指的是学科教学知识,适当精要地介绍一些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作为补充。在师范生系统地学习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上,简明扼要的给师范生提供学科教学知识,并在此指导下构建更为具体和富有操作性的课例分析框架,使师范实习生以此为工具进行备课、上课、观课和反思评课。

(二)问题确定 凡是研究都要解决问题,课例研究也不例外。在开展课例研究之前,首先需要确立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与价值。在学科教学知识理论的指导下,发现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如学教评一致性等等。

(三)课题选择 选择的课题既要紧扣教学的主题,又要反映教学常态和常见的教学问题,能由点及面解决一类问题。不能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这就需要实习生向校内外两位指导老师征求意见,而且要选择按教学进度计划中时间比较靠后的课题,使后续工作的完成有时间保证。

(四)名课研习 确定课题之后,实习生应观摩同课题名师的课例。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在实习教学的起步阶段,需要模仿借鉴。总结名课值得学习的方面,为师范生解答要研究的问题提供一个具有示范性、可操作的理想榜样。

(五)课例综述 在一个点上深入地研习了名课之后,还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该课题的教学状况。实习生可以在大学的电子阅览室从中国知网上搜索、下载和查阅该课题的教案和教学实录,运用综述的方法,从学科教学知识的几个维度,对该课题的教学进行透视和扫描,并重点关注要研究的问题,对其作出评议。

(六)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在做好这两项工作的同时,也要充分地借鉴采用该课程已有的优秀成果。通过前测、学生访谈及分析的方法了解掌握学情,教学就要以此为中心来设计。学生在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学得怎么样;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课”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合学生的需要,等等,解决这类问题就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教学方案。摒弃传统教案的格式,采用复线型教案,要有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意图说明,预期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的应对,预留非预期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应对。

(七)说课议课 拟定教学设计的实习生,向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大学指导老师以及同伴实习生,口头阐述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案,依据学科教学知识,就自己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是什么和为什么加以介绍和说明。听者就此评议讨论,指出其教学设想与意图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共同研讨,实习教师吸取合理有价值的建议,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最后提出优化后的新教学方案。其中校内外指导老师要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作用。

(八)上课观课 执教者上课,校内外两位指导老师和同伴实习生都去观课。课堂观察并录像或录音。根据研究主题,如果有必要事先准备观察量表,就要确定课堂观察的角度和要素,并设计课堂观察的量表,以此为工具,根据课堂情况,对各种所需要的信息作准确的记录。

(九)反思评课 在观课后的研讨中,运用PCK结构框架进行课例分析,整理和解读观课的数据,校内外指导老师和同伴实习生依据课堂观察、记录的结果展开讨论与反思,与授课实习生一起诊断出主要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提出改进意见、依据和理由,最终得出观课的结论。[5]其中校内外指导老师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十)修改教案 授课实习生根据大家得出的观课结论,对原有教案进行修改,这是针对新问题或者是未解决的问题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案,如果有机会还可以重新上课观课,再次反思研讨,进行第二轮课例研究。一般而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是实习生课例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

(十一)撰写报告 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是对以自己为主角的课例研究的系统反思,需要展现课例研究的过程,综合集体研讨与自我反思的结果,总结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格式不必强求一致,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一般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一般是:……课例研究报告。

2.引言,交代研究背景。

3.研究的问题与课题。要解决教学中的哪些具体问题,如何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需要阐述清楚诸如此类的问题。

四、教学方案的规划

(一)学情分析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掌握什么样的学情,用什么方法去了解。

(二)教材分析 需要展示钻研教材的主要过程。

(三)方案设计 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就教学设想和意图作概括的说明。

(四)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课前明确观察什么,准备什么工具,如何观察。

五、研究活动的开展

这部分包括说课、议课、上课、观课、评课、修改教案等等内容,需要概要式地介绍。这部分的写作要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针对具体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展开。需要在整体上总结本次研究活动的成败得失、收获启示以及后续要研究的问题。

六、PCK变化的总结

实习生的课例研究成效,在关注教学的改进和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的同时,也要指向实习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为此,在总结研究成效的时候,一定要看课例研究活动前后,实习生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需要依照学科教学知识的几个维度,对其所发生的变化做出全面深入的梳理和归纳。

七、附录

为更全面细致地展示课例研究的整体过程与具体细节,课例研究每一环节的活动都要有完整如实的文字记录,附录的具体内容就是整个课例研究活动的全部详细的材料。

实习生个人写出课例研究报告之后,同伴实习生首先相互评阅修改,然后校内外指导老师再批阅,实习生修改。最后的课例研究报告是可以供大家分享的成果,也是实习带队老师和校内外指导老师管理实习生的工具,以及考核评定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

猜你喜欢
课例实习生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课例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最牛实习生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