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

2019-02-10 09:01董葭吉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吉林长春13002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23期
关键词:双链红斑狼疮系统性

董葭 吉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吉林 长春 130021)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进行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5例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观察组),并选择来本院健康体检者45例(对照组)。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血清抗核抗体进行检测,运用免疫印迹法对双链DNA抗体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抗核抗体阳性率(84.44%)、双链DNA抗体阳性率(68.89%)均较高(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存在较高的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率,对患者进行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联合检测、动态观察,能够实现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诊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有多器官非特异性抗体出现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例如抗PT抗体、抗SSA、抗Sm抗体、抗ds-DNA及抗核抗体等。在关节、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肾小球等许多组织中沉积,且以抗核抗体为主的自身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会对超敏反应进行触发,使广泛的组织受到损伤,导致多种临床表现出现[1]。在生理状况下,部分人体内会有少量的抗核抗体或其他相关抗体出现,然而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来说,他们的血液中经常会有能够对细胞核抗原成分产生直接针对作用的自身抗体存在[2]。遂本文主要探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进行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检测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5例(观察组),并选择来本院健康体检者45例(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2.68±6.19)岁;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44.17±7.12)岁。影响组间比较的两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可以予以比较。

1.2 方法

1.2.1采集标本

采集所有受试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5mL,对静脉血进行离心处理,将血清有效分离,离心速度为3000r/min,离心时间为10min。

1.2.2检测方法和指标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抗核抗体进行检测,根据试剂盒的有关说明实施相关操作。①稀释患者血清,稀释比例为1:101,同时在18~25˚C的环境中,和生物薄片上的Hep-2细胞核灵长类肝脏进行共同孵育,孵育时间为0.5h,孵育完成以后,通过PBS缓冲液进行冲洗处理,对没有结合的非特异性物质经浸泡将其去除掉;②有效结合荧光素标记抗人IgG抗体和生物薄片基质,对其进行二次孵育,孵育时间为0.5h,并对其实施冲洗浸泡;③甘油封片处理,在荧光显微镜的作用下对抗核抗体进行仔细观察。

通过免疫印迹法对抗双链DNA和抗核抗体谱进行检测,根据试剂盒的有关说明实施相关操作。①对患者血清进行有效稀释,在18~25˚C的环境中将其与预湿的膜条进行共同孵育,孵育时间为0.5h,有效结合样本中的抗原和抗体,并进行3次洗涤,将没有结合的抗原去除;②将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人IgG加到膜条上,并对其实施二次孵育,孵育时间为0.5h,孵育完成后对其进行3次洗涤;③将无色底物液加入,并进行10min的温育,使用蒸馏水对其实施冲洗处理;④在结果判定板上妥善放置膜条,风干以后通过EUROLINEScan软件对结果进行仔细判定。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抗核抗体、双链DNA抗体阳性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以n、%表示、行χ2检验,用P<0.05表示结果有差异。

2.结果

两组抗核抗体、双链DNA抗体阳性率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两组抗核抗体、双链DNA抗体阳性率均较高(P<0.05),见表1。

3.讨论

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来说,其发病机制和自身免疫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15~44岁的女性。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会有大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产生,并在各个器官和组织中沉积,特别在肾脏中最多,因此容易出现狼疮性肾炎,肾脏病变的发生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产生直接影响作用[3]。血清中有多种自身抗体分布是狼疮性肾炎的典型症状,所以在诊断狼疮性肾炎过程中,对抗体进行检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对狼疮性肾炎进行诊断的传统方法为肾活检病理检查,但是诸多患者不适合进行肾组织活检,所以根据对人体自身抗体进行检测的思路诊断狼疮性肾炎,能够将和疾病治疗、诊断和预后有关的血清学指标找到,且其临床替代价值十分显著[4]。

在自身抗体中最为常见的是抗核抗体,且该抗体和疾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抗核抗体来说,它和任何动物细胞核之间均可以产生一定的反应,同时主要在血清中存在。在大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抗核抗体均呈现为阳性状态,特别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更加典型。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吞噬细胞存在有限的吞噬作用,补体的异常增多了向细胞外释放的核酸,最终使得诸多的抗核抗体产生[5]。除此之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抗双链DNA的特异性较高,它与DNA结合能够对肾小球抗原产生直接作用,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造成严重的肾损害,所以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抗双链DNA之间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6]。

本文通过探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运用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检测的临床价值,数据显示,观察组抗核抗体阳性率(84.44%)和抗双链DNA阳性率(68.8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抗核抗体阳性率(0.00%)和抗双链DNA阳性率(0.00%),(P<0.05),表明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存在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综上所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检出率较高,对患者进行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联合检测、动态观察,能够实现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诊断,同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表1. 比较两组抗核抗体、双链DNA抗体阳性率情况(n=45,n/%)

猜你喜欢
双链红斑狼疮系统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昆虫共生细菌活体制造双链RNA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高职思政课“双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思政课“双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网络“双层双链”结构研究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