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9-02-14 07:41黄慧琼姜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4期
关键词:耕地保护土地管理

黄慧琼 姜平

[摘 要]由于我国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以满足适应急剧增长的建设用地规模。在我国目前耕地保护形势极端严峻的情况下,一些经济、社会、自然因素导致的承包地闲置浪费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耕地撂荒现象也愈演愈烈,诱发耕地撂荒的因素各不相同,本文对当前农村耕地撂荒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为解决农村土地撂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耕地撂荒;土地管理;耕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S28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在山区、草原以及贫瘠的土地、难以开发的区域撂荒现象比较严重,那时撂荒的产生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影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生活的需要及生活品质的追求,对社会制度和经济环境条件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农民会选择丢弃耕地而进城打工,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也是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显著趋势变化。

1 耕地撂荒的原因

为保护耕地,国家制定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但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转型和经济效益,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析出和耕地撂荒严重。众多学者对于耕地撂荒的研究都将其影响因素归结于经济、社会、自然、政策4个大模块,而不同地区受不同的情况影响,其趋向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影响耕地撂荒的因素主要归为以下几点:农业收益低、投入产出不平衡、生产条件差、劳动力析出和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其他政策等因素。

1.1 农业的投入产出不平衡

我国大多数作物的生产成本依旧高,是由于农业生产水、化肥、农药、机械的高成本,科学和技术内容低,也导致劳动力性价比偏低。虽然国家总是增加农业投资,废除农业税,但农产品价格在最近几年中一直保持低位。为了使分析更直观,本文从贵州省三穗县捧相村、美敏村随机选取100户撂荒农户或部分撂荒农户为访问调查对象,有效回收问卷92份,其中捧相村44份,美敏村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本次对于农业收益低而导致的撂荒研究中,以投入产出比值(Q)为研究对象,其公式为:

Q=T/C*100%

其中 Q:投入产出比值;T(投入量):农作物耕作面积*农作物亩产投入;C(产出值):农作物耕作面积*农作物产量*农作物单价。

因研究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蔬菜为主,每亩地的投入和产出参数以这4类农作物为主,其他农作物投入参考蔬菜的投入参数。种子、农药、化肥及劳力投入等规格参数主要以三穗县普遍情况为参考,生产过程中自然、人为灾害等额外因素产生的投入不计入表中。(详见表1)函数以参数比例分配为依据。

单从表中投入和产出的值来看,经济投入入不敷出的,以水稻种植为例,每亩的投入达2080元,其中劳力投入达1700元,占81.7%,劳动力投入占比极大,而且投入的时间周期很长,这也是投入产出不平衡所致的重要撂荒因素。此外,若使产出大于投入,达到农业种植的正效用,就要压低农业劳动力投入的价值,这也可以证明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农业的劳动力非常低廉。

在所调查的部分撂荒农户中,仅仅有6.9%的农户投入产出值小于1,即农户的产出大于投入,有经济收益;而42.8%的农户投入产出值在100%至200%,有36.21%的农户投入是产出的两到三倍,更有甚者,投入为产出的三倍,占比8.62%。其中耕地面积越大,耕种的农作物越多,它所投入劳力和物力就较多,而投入产值比值则更大,经济效益为负值。(详见表2)

1.2 劳动力析出和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

在经济效益的比较利益驱动下,许多农民从农业生产而转变成外出务工。“弃耕务工”也就成为了越来越多农民的理性选择,而且这种趋势在现阶段体现得更为显著,本次调查的92户撂荒农户中有94.5%的农户家庭年总收入全是来源于非农就业,极少数农户是靠种植业、牲畜养殖业为收入的,这样的农户家庭情况多为无子嗣老人,仅靠养殖和政府补贴生活。根据数据统计得知,两村非农就业农户年收入平均达6.287万元/户,外出务工和零工的工资一个月约为2500到4000元不等,是农业种植的6-8倍,而且这个比例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继续上升。捧相村的劳动力析出则达到了60%以上,该村空心化严重,美敏村因劳动力析出所致撂荒农户仅占2.84%,但该村45%的青壮年劳力已经将重心转移到了建筑业及其他经济活动上。其余留在村里保持农业生产的仅仅是年纪偏大的村民,数据统计研究区投入农业生产的平均年龄达52岁,最高达78岁。而因老龄化所导致的撂荒占比达15.60%,其中不乏劳动力析出和人口老龄化现象重叠的农户。

1.3 农业生产条件差

我国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占66%,分布在平原、盆地的仅占34%。其中西南地区的耕地就属山地的居多,很多弃耕的田在深湾沟壑里,少数是处于灌溉条件较为充沛的河床边和大坝上,旱地则多为山地中开垦出来的,坡度在6~15°的居多,15~25°的旱地也不少,坡度大、距离远的土地均已退耕还林。因耕地距离农户家庭较远,布局分散,没有系统的生产工具,靠人力生产投入较大,且在山林沟壑间耕地居多,又土多高于水田,受退耕还林和周围山林的光照影响,使得农作物产量下降,耕地质量退化,生态脆弱,保水保肥性能差等自然因素造成了农户弃耕。

1.4 其他原因

除了投入产出不平衡、劳动力析出、人口老龄化和生产条件差的因素外,执法力度不严、产权不清晰、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等也是影响耕地撂荒的另一重要因素。有些耕地产权不明晰,产权主体对耕地保护的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农地荒废,同时,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转很多都是农户私下交易,政府缺乏有效引导与监督。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事实上,耕地撂荒的现象普遍存在,但依法回收的案例却极其少见,这其中的缘由,一方面,集体基层組织都是乡村邻里,碍于情面,对撂荒现象选择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机构对撂荒耕地依法回收,基层组织执法力度不大。

2 缓解土地撂荒的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土地资源承受着巨大压力,耕地撂荒使得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不仅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也不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在调查分析撂荒现状和原因后,提出以下建议,为缓解和消除耕地撂荒提供借鉴。

2.1 增加农业补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业

要缓解因投入产出不平衡而产生的土地撂荒,政府需要引起重视,增加农业补贴,完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耕地经济效益。开展土地整理、道路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新农业技术,农业,灌溉,水管理设施的运用,在必要的山地修筑沟渠引水,修建道路,促进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效率,扩大种植范围,提高额外耕地的输出,进而土地的输出速度也会从农业的投入而增加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提高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综合效益,开拓农民增收新领域。

2.2 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劳动力析出是产出耕地撂荒的又一重要因素,政府部门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关于农地种植杜绝耕地撂荒的宣传活动,让村民能从不同渠道了解撂荒现状及严重性,加大政府对复垦农户补贴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减少劳动力析出,回乡分担农业投入压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也能缓解留守和空心村严重等社会问题。

2.3 完善农村产权制度

土地产权的不明确,相关土地法规之间的矛盾,部分农户土地撂荒认知意识中不认为会遭受违法违规的惩戒,土地的流转交易受到明确限制,都是产权模糊所引起的土地撂荒。所以构建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解决与相关法律之间的矛盾,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大土地流转动力,建立土地流轉交易平台,能促进耕地的集约利用。

3 结论

虽然因地理空间差异所导致的撂荒情况不尽相同,引起耕地撂荒的主要因素有农业收益低、投入产出不平衡、生产条件差、劳动力析出和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及其他政策等,其中,普遍存在的原因在于种地的低收益与要追求的高质量生活之间的矛盾。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极度紧缺,耕地撂荒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耕地撂荒不仅可能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加深人地矛盾,同时可能会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如何防止耕地撂荒,实现耕地的有效利用,已是当前政府迫在眉睫急待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谭术魁.中国耕地撂荒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曹志,郝晋珉,梁流涛.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经济分析与策略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03).

[3] 胡玉坤.农地制、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12).

[4] 邵景安,张仕超,李秀彬.山区土地流转对缓解耕地撂荒的作用[J].地理学报,2015(04).

猜你喜欢
耕地保护土地管理
改革土地管理方式 创新土地管理机制
关于农村宅基地土地管理工作探究
新农村建设导向下耕地保护研究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城市开发区土地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