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2019-02-21 05:49贺军梅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翻译者英译本

贺军梅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

2012年,我国当代文学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文本翻译者功不可没。《生死疲劳》属于莫言乡土气息的作品之一,描绘了20世纪的农村景象。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因此,文学作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是翻译者的重要研究任务。在翻译美学视角下,进行《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有利于翻译者强化自身翻译美学运用能力,增强《生死疲劳》作品文学价值的同时,实现《生死疲劳》在西方国家乃至世界的更有效传播。

一、翻译美学的基本概述

在我国历史中,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孔子、孟子与老子等著名古代思想家,都曾提出过美学思想方面的见解。在文学翻译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古代美学思想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古典美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的文学翻译理论,含有古典美学的翻译理论,自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翻译理论。我国学者严复曾提出信达雅理论,钱钟书也曾提出化境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体现了古典美学对我国文学家的思想影响。在我国与世界交流日益密切的形势下,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互融,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这种借鉴推动了翻译美学的产生与应用。

二、翻译美学视角下《生死疲劳》的翻译美

(一)音韵层面的美

文学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决定了文学作品的美感,作者借助文字的应用形式,使读者产生对做作品的美感认知,但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感才是翻译美学的重点研究内容。语言美感体现在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朗朗上口,通过句子结构的重叠,使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一次阅读,就能够产生相应的作品语言美感感知,从而使作品的意境美感效果得到有效增强。《生死疲劳》英译本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就具有一定的音韵美。例如,在《生死疲劳》原文中有关于中国不同年代人特点的介绍,对应的英译本翻译就对叠句结构进行了使用,直接翻译原文,在形容词与名词之间,采用“people’s”作为连接词,实现译文接近于原文内容,这样的译文更加简洁明了,并且结构整齐,能够达到读者朗朗上口的阅读效果,加强阅读者对文学作品与翻译内容的记忆印象。

(二)形式层面的美

形式美的是通过多种翻译形式灵活描述文学作品,其主要形式包括直译与意译。以《生死疲劳》为例,其英译本含有一定的形式美。《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直译形式主要是直接翻译文学作品,如将作品中的民国年代直接翻译成相应的公元年份,加强国外读者对书中背景年代的理解。西方国家的人们并不能够充分的了解中国年代历史背景,因此,文学作品的直接翻译,将有利于《生死疲劳》在西方国家实现有效融入。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学作品翻译一般会结合文化差异进行意译,将复杂难懂的句子简单化,从而提升文学作品传播速率。如《生死疲劳》中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对于外国人来说就很难理解,因此,英译本中翻译的是“Law emphasizes justice”,对原文实际意思进行意译翻译,加强西方学者对文学作品内在意义产生有效理解,体现翻译形式美。

(三)用词层面的美

文学作品产生的本质是词语的罗列,因此,良好的词语应用,能够有效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加强读者对文章精妙形成自身感知,体现文学作品的用词美。在《生死疲劳》英译本中,含有丰富的翻译用词美。例如,英译本使用“top wall grass”与“ventilation and rain”表现小说原文坟茔低矮狭窄与漏雨透风的相应情境,使阅读者感受女人命运的悲惨,使读者借助翻译的用词美,对文章内容与情境进行更好的理解。在文学作品中合理恰当的使用某些词语,能够对作品美感进行有效展现,有助于文学作品或翻译文本通过用词美,实现作品情感向读者的传达,提升作品阅读美感与阅读价值。在《生死疲劳》英译本中还利用“love of labor”与“thrifty”等词语,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的热爱劳动与勤俭持家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小说人物,便于读者体会小说美感。

三、《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的基本翻译方法

(一)直接翻译法

直接翻译法在《生死疲劳》作品中比较常见,这种翻译方法能够对原文内容与形式进行保持。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翻译工作想要最大化实现原文表达效果与文化色彩,需要以不影响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为前提,选用直接翻译法。例如,在《生死疲劳》原文中提到了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属于中国革命运动,对于西方阅读者而言,直接理解这个词语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是联系文章上下文相关情景的介绍,读者就很容易理解这个词语,因此,翻译者就可以使用直接翻译法。在《生死疲劳》中,直接翻译法占比达到了75.5%,由此可见,直接翻译法是翻译者比较常用的翻译方法。

(二)意译翻译法

意译翻译法主要是根据文学作品意义为出发点,表达文章原文大意,不过分追求细节,只要保证译文阅读自然流畅即可。在《生死疲劳》中,含有较多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尤其书中含有较多成语,直接翻译这些词语会造成西方阅读者理解困难,因此,对于原文中这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翻译者大多采用意译翻译法。在《生死疲劳》英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中,意译翻译法占比约17%,同样具有重要的翻译方法地位。如在书中原文中国含有“阴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翻译者如果采用直接翻译,就会影响读者对内容理解产生偏差,使译文失去可读性,因此,翻译者需要在此时使用意译翻译法,将“阴阳”翻译成“an unfortunate error”,从而便于读者理解译语,使读者知晓文中隐藏的含义,使译文表达效果得到增强。

(三)音译翻译法

音译翻译法在翻译方法中比较特殊,主要是根据原文词汇的汉语拼音,或选用相似发音的英语词汇,对原文词语进行翻译。在《生死疲劳》英译本中,地点类词语与人名类词语,就全部使用了汉语拼音来翻译,如果是含有深刻内涵的原文词语,翻译者会在音译翻译法的基础上,通过补充说明的方式,解决阅读者阅读障碍的问题。由于英语与汉语在发音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英译本在附录中添加了相关注解。例如《生死疲劳》中“白连元”的人名,英译本将其翻译成“Bai Lianyuan”,体现了音译翻译法的拼音翻译形式。但针对原文中的“白马镇”就不能再单纯的使用汉语拼音翻译,由于这个词语本身含有一定的内涵,因此,英译本翻译这个词语会在音译翻译法的基础上,利用“White Horse”作为原文词语的补充说明。

四、翻译美学视角下《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一)生态文化负载词

基于翻译美学视角阅读《生死疲劳》会发现书中含有较多的生态文化负载词,研究这些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翻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文学作品与翻译文本的美感。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地理条件,部分文学词语源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不同国家的人在阅读《生死疲劳》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对个别生态文化负载词不理解的问题。翻译《生死疲劳》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需要翻译者具有较强的个人能力,能够做到有效结合文学作品原文生态环境与阅读者生活的生态环境,以阅读者认知与喜好为出发点,进行小说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翻译,还需要翻译者具有一定的翻译美学功底,能够在正确翻译生态文化负载词的基础上,利用翻译技巧,使读者感受书中生态美,通过翻译美学在英译本中的融入,加强读者加深阅读记忆。例如,在《生死疲劳》中含有谚语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样的谚语使用,是作者对世事兴衰的感叹。在语言美学角度,英译本对这句话进行了直接翻译,做到对源语文化的适应,以读者能够理解文为前提,选择翻译方法与策略。在文化美学角度,英译本直接翻译这句话,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将中国的生态地理特征恰到好处的表现,从而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世界文学阅读者都能够感受中国文学作品之美。

(二)社会文化负载词

与文化相似,社会这样的词语在概念方面,都具有比较模糊的特点,包含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行为习惯、阶层群体、社会组织与风俗等元素。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文化负载词,读者能够了解作品背后国家与民族的独特特点,便于读者对文学作品背后的国家或民族产生情感,进而更好的体会作品美感与翻译美感。例如,在《生死疲劳》中,就含有较多的社会文化负载词,以原文中的“作揖”为例,这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礼节,常用于宾主相见。在《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翻译者运用意译翻译法来翻译“作揖”这个社会文化负载词,对其含有的社会文化进行了解释。在语言美学角度,汉语语言重视意合,而英语语言重视形合。书中的马智伯见到太岁十分紧张,通过作揖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敬畏之情,在英译本中,这种汉语能够借助一个主语就完成叙述内容,在英译本中,则需要利用多个句子来表现,多个句子实现动作的详细介绍,满足阅读者的理解需求,是对英语语言表达方式的更好贴合,有利于展现汉语与英语语言的不停美感。在文化美学角度,原文中的“作揖”能够对中国社会文化进行有效反映,体现中国寒暄动作与西方国家的不同,展现中国特色。英译本利用意译翻译法翻译“作揖”这个词语,结合了翻译美学的形式美,有利于西方阅读者对中国文化与社会文化产生认知,在阅读者心中增强中国文化独特的美感魅力。

(三)语言文化负载词

英语与汉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因此,两种语言中的大多文化负载词,在语法特点与语法规则层面显现出差异性。如,中国成语大多是四个字就可以包括许多含义,这是英语语言无法做到的。在中国语言中含有歇后语,其内涵旨在说明道理,受语言与文化不同的影响,英语表达歇后语就存在不够简练的问题。中国地大物博,地区较多,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方言与当地文化,翻译这些地区性的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研究需要重点突破的难点,因此,需要翻译者能够对双语语言特点与文化进行有效把握,实现翻译美学作用的发挥。在《生死疲劳》中,原文含有“井水不犯河水”的俗语语言,还含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歇后语语言,运用这样的词语,能够做到表达原文意味的言简意赅,实现语文含义向读者的含蓄传达。在语言美学角度,英语与汉语重视的翻译要求不同,汉语需要基于意合表现文化内涵,体现汉语与英语在语言层面的不同。《生死疲劳》英译本选用直接翻译法翻译这类语言文化负载词,能够使译文同原文一般简洁明了,在语言形式角度做到趋近于原文,从而体现翻译美学形式美与用词美在英译本中的融合。在文化美学角度,翻译者研究《生死疲劳》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利用直译的方式,直接输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俗语与歇后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华文化之美的传播,使西方阅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国美、中国文化美与中国文学作品美。

结 语

研究翻译美学视角下《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需要翻译研究者清楚翻译美学内涵与背景,基于《生死疲劳》作品,挖掘作品中的多种翻译美,并在研究《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基本翻译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体现翻译美学视角下《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翻译者英译本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译家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