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泥工活动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9-02-23 06:35郑春梅
考试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个体差异优化教学创造性

摘 要:幼儿期正处于富有幻想和好奇心,是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类型,而且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我们充分利用农村幼儿园的自然优势,结合立项课题《农村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方法的研究》《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特色美术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幼儿乐于创造。

关键词:创造性;优化教学;个体差异

幼儿正处于富有幻想和好奇心阶段,是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类型,而且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在此我结合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谈一谈。

一、 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创新兴趣

传统的泥工活动过分强调教师的示范和要求,“灌输式”与“注入式”成为课程主要的组织模式。幼儿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幼儿的作品俨然就是范例的复制品。孩子的创造个性受到压制,不利于创造人格的养成。我们充分利用农村幼儿园的自然优势,结合立项课题《农村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方法的研究》《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特色美术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幼儿乐于创造。并在泥工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把幼儿泥工活动水平加强语言表作为切入点,促进幼儿想象力。

(一) 创设实践环境,激发创新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泥工活动中,我们应该在区角投放时,注重创设实践环境,以激发幼儿创新兴趣。为此在泥工教学中教师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对提高幼儿兴趣,启发思维,培养动手能力有极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吸引幼儿乐于进行实践操作,调动参与积极性,激发创新性思维。

如:在活动前,将活动室布置成“工艺博览厅”,其主要内容有泡沫纸做的“交通玩具”有石子制作的“公园”——有硬币制作的花,有拉罐火车,有矿泉水瓶制作的娃娃火箭等等;有泥工制作的“標本”——恐龙、蛇、猫头鹰、鸡、鸭、鱼等等,让幼儿自由参观“博览厅”相互讨论。教师可就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对孩子提出有针对性问题,如:“哪些动物最有趣、最可爱?”这一说明文字引出“有趣的动物”制作资料、图片等,以丰富“博览厅”的内容与兴趣,让幼儿充满好奇心,激发起幼儿的学习愿望,从而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创新实践。

(二) 创设宽松氛围,激发创新火花

大家都知道,在宽松的氛围中最容易产生创新的热情,因此,我们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泥工教学时,要善于创设宽松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幼儿大胆质疑,勇敢猜测,甚至鼓励幼儿“异想天开”,由此激发出孩子们创新的火花。

如:在平面塑造阶段时,我们可以先让幼儿熟悉泥的特性,再教给幼儿抓、捏、拍、搓等基本技能,让他们尽情尽兴玩泥,在玩中学,在玩中悟,有意识培养幼儿进行发散思维,让他们尝试制作想象中的形象,并进行多重变形,激发幼儿自由想象,让创新意识伴随动手操作不断增强。

(三) 创设观察情景,激发创新灵感

为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我们立足农村特性,结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观摩研讨等活动,积极创设观察情景。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带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参观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科普园”“园艺苑”“刺绣坊”……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回家观察路上的车辆造型、家中的菜地品种、家禽的形态姿势……有了这些活生生的实践观察,许多形象在孩子们头脑中形成,我们在美工教育时,就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用泥工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事物。

二、 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必须从优化教学方法开始。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对话启智,展示童趣;通过丰富用具,发挥想象;在实践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一) 对话启智,展示童趣

都说童言无忌,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收集,许多童言就会是段子。在泥工活动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时间和空间,利用对话,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去年10月份,我们带孩子们到陶瓷厂参观时,就听到了一组精彩的对话——“我最喜欢那只黑黑的小白兔”“我喜欢那只脑袋像灯泡的小鸭”……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论证幼儿的思维,也无须纠正他们看似矛盾的表达。我们要做的就是趁热打铁,引导他们进一步想象:“你们知道这兔子和小鸭是怎么做的吗?”(不知道),“想试试吗?”(想),“回家想想,用橡皮泥试着做一个,怎么样?”(好)。让孩子们在对话中启智,同时又让童趣延续。

(二) 丰富用具,发挥想象

让孩子们的双手“活”起来。在幼儿园的泥工活动中多用市售的泥或面泥,因为价格不菲,每个孩子只有一小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的创作积极性,黄泥质地细腻,黏性适中,成型后不易开裂,是较理想也较廉价的操作材料。如果有条件与美术院校联系,取现成的雕塑用泥,可省去很多劳作。一般来说,在泥塑中多用上棒(支撑、连接),牙签(戳、划),木棒(擀)和用塑料垫板剪成的多用具(如形,可用于压、切刻等),以丰富合适的用具,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三)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泥工活动中幼儿不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就无从谈创造。因此,我们必须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分层次、分阶段、分项目由易到难指导幼儿进行泥工活动,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创新创造能力。

1. 操作实践,获取新动力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让幼儿充分动力操作,才能不断获得新认知,不断获取新动力。

如:在《马路上的车》活动中,让幼儿在学会搓、团、压、盘等基本技能后,教师以游戏《春游》带幼儿参观了十字路口,幼儿萌发了想塑车的强烈愿望。这时,教师不必过多示范,只须提供一些玩具车、图片,启发他们说出看到的车是什么样的,想塑什么样的车,在想象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捏出各种各样的车。

2. 循序渐进,创造新成果

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循序渐进,使幼儿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不同的塑造方法,鼓励幼儿做多样性、独创性的讲述。指导幼儿用泥塑来再现或进行创编。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使幼儿的智慧互相传递,互相融洽,以便幼儿的思维与能力的迁移和发展。

第一,平面提升到立体,塑造新形象。如在塑造“可爱的动物”这一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看实物,看PPT,看图片,玩各种动物的模型玩具等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颜色、大小、位置等,让幼儿讨论如何塑造的方法,鼓励幼儿做的与众不同,塑造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

第二,多件泥塑再组合,创编新故事。幼儿在塑造完成各种小动物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引导幼儿能否将自己做的小动物,添上背景,并且大胆地想象创编出一个小故事,然后引导幼儿编出好听故事,鼓励幼儿大胆、多样性、独创性的讲述。

三、 正视个体差异,关注创新层级

(一) 重视个性化发展

长期以来,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习惯于用头脑中固有的偏见或经验去贴标签,用统计学上的、心理学上的幼儿“常模”去代替每个现实中的幼儿,于是教育就会“千人一面”“机械划一”,这种如同工厂生产零件式的教育应当坚决摒弃。我们应该在幼儿教育阶段特别重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理解、尊重、接纳每一个幼儿各自的特点,除了让每个幼儿达到基本标准的发展之外,还要允许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他们按其自身的特点和可能性去实现与众不同的发展。

(二) 进行层次性教学

教育价值观,多偏向于掌握知识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启动的组织形式采取的是统一的班集体活动。这种形式对一般水平的孩子可能产生积极影响,而对智力较弱的幼儿在某种意义上就达不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进行层次性教学。如:在塑造“小鸟”活动中,我按能力的差异将幼儿分成好、中、差三个组,让能力差的幼儿比较动物间的大小形状特征色彩。对能力中的幼儿稍提高要求。让他们说出动物的构造、特征和塑造方法。让能力强的幼儿说说怎样塑造不同的“鸟”如:“燕子”“孔雀”等。

四、 营造探索氛围,养成创新习惯

幼儿在泥工活动中,对于作品的评价应该侧重于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程度,而不在于作品的質量如何。哪怕是主题不突出,只要幼儿自己能说出道理和意见教师就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太好了”或“真能干”“好有趣”等语言加以肯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作品是被接受和尊重的。对完成作品有困难,能力较差的幼儿,也千万别使用“这么笨”或“真糟糕”等评价语。要尽量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并在参与中充分享受自主,让泥工活动给幼儿带来美感和愉悦,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提高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自己首先要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针对每个幼儿的素质要求,鼓励幼儿主动参与,积极营造探索的氛围,使幼儿有成功感、自豪感,积极乐于参加劳动,为创新而快乐,养成乐于创新的习惯。

总之,泥工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创新性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开展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各项活动,积极创造适合幼儿个性发展的探索契机。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

作者简介:

郑春梅,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温镇幼儿园。

猜你喜欢
个体差异优化教学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浅谈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小学语文的趣味化教学探析
优化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巧借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职会计教学研究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分层教学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