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的科学探究充满游戏精神

2019-02-24 12:22王明珠
好家长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树叶科学探究

文 王明珠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家。《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内容,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方式。幼儿最理想的探究状态,应该是自由、快乐、主动、投入的状态——在探究中体现游戏精神。他们能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自主决定探究的方式,能自由地展开想象和推测,能自由地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能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获得真实的经验,能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体验发现的惊喜和创造的乐趣。然而,当前幼儿园的探究活动,是否真正关注了幼儿内心的兴趣需要?是否真的满足了幼儿喜爱探究的天性,让幼儿体验到了如游戏般快乐的探究乐趣?我们需要带着这些问题反思和改善我们的实践,让幼儿的科学探究具有游戏精神,提高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

一、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游戏精神缺失的几个问题

(一)自由的限制

自由是游戏精神中最核心的特质。幼儿的科学探究,是幼儿围绕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猜测、验证、记录、解释、表达和交流的过程,这是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的过程。幼儿需要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的自由。但是,在幼儿的科学探究中,还是存在教师控制过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面对探究什么问题时,教师很少去征询幼儿的意见,在探究内容上,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有限;幼儿没有足够的探究时间,规定的时间一到就要结束活动;幼儿怎么操作、怎么记录都要按教师的规定来做。教师的控制还体现在思维上,不能真心诚意地倾听幼儿的想法,经常会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幼儿的想法,当幼儿的想法偏离教师自己的预想时,教师会急于“纠偏”,急于告诉幼儿他们认为的正确的科学知识或结论。

(二)兴趣的缺失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带着一种充满期待的快乐心情投入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兴趣,并保持持久的探究乐趣。“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兴趣对幼儿的科学探究来说,既是目的,又是条件。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缺乏兴趣的状况。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探究内容是教师从“教材”上选的,教师预想的问题并不是幼儿真正感兴趣的,或者探究对象本身缺乏可探索性;探究方式是教师规定的,有一大堆的程序和要求,过多的限制让幼儿束手束脚,削弱了探究的兴趣;教师追求预设的探究结果或某些知识技能的获得使幼儿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得不到认同和肯定。

(三)体验的匮乏

体验是指人通过各种感官或自己的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并发动思维认识事物和现象本质的过程。体验是游戏精神最迷人的特性,它使人沉浸在活动中,并获得真切的感受。“体验探究过程”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之一,教师在理念上也都表示认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那么,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什么呢?幼儿可以体验到一些他以前并不知道的事实真相,并找到很多让他兴奋和激动的发现;幼儿可以体验在大胆猜测和想象之后去求证、解决问题的趣味,其中的不确定性会带给幼儿如探险般的乐趣。但现在有些探究活动只是在形式上让幼儿动手操作,幼儿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参与”进来,幼儿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验。另外,过多地、不合时宜地使用信息技术,用图片、视频等替代本来幼儿可以直接探究的真实可感的实物,看似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质上却剥夺了幼儿体验探究的过程,使幼儿获得的是不易理解的间接经验。

(四)对幼儿自发探究的忽视

在幼儿园,教师都比较重视正规的、教师预设的科学探究活动,如集体科学教学活动和区域(科学区)活动,忽视非正规的、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对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探究行为缺乏关注和有效的判断和指导。其实对幼儿来说,科学探究是随时随地的。晨间锻炼时,当幼儿反复转动手里的飞盘时,他可能对物体的转动产生了兴趣;户外散步时,当幼儿凝视空中飘落的树叶时,他可能在思考为什么树叶会落下来;吃点心时,当幼儿拿着杯子到处敲击时,他可能在探究杯子能发出哪些不同的声音……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关注到这些看似随意的行为给幼儿必要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那么幼儿自发的,甚至是无意识的行为就可以成为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二、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融入游戏精神的几点建议

(一)还幼儿探究的自由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将智力发展划分为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在儿童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按照他的说法,幼儿正处于科学探究的浪漫阶段。“但是在浪漫阶段,重点必须放在自由方面,允许儿童自己观察、自己行动。如果在其浪漫阶段的自然发展尚未结束时,就对其进行精确训练,必然会妨碍他对概念的理解和吸收。撇开了浪漫,就无所谓理解力了。”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还需要“散漫”一点。这个“散漫”并不是无目的、无规则的,而是指要尽可能地给幼儿“探究什么、和谁探究、怎么探究、怎么表达”的选择自由;在时间上打破以往的集体教学活动、科学游戏的固有框架,要更加注重幼儿小组的、个别的自主探究,使幼儿的科学探究与日常生活自然融合;幼儿的探究方式要多样,日常观察、饲养、种植、实验、交流讨论等都可以成为幼儿探究的方式;鼓励幼儿富有诗意、新奇地想象,鼓励幼儿表达他的奇思妙想,鼓励幼儿质疑辩论,建构新的认知经验,而不是强加给幼儿一些概念和结论。

(二)以幼儿兴趣生成探究内容

探究是人在兴趣驱动下致力于了解事物和现象的一系列活动过程,没有兴趣就没有探究。幼儿天生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许多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就蕴含了科学探究的价值。教师要打破过于依赖现成教材的习惯,要善于在一日活动中观察幼儿,看看幼儿在做什么、玩什么,听听幼儿在谈论什么、他们想知道什么,了解幼儿所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支持和引导幼儿自发的、即兴的探究。对幼儿园已有的科学探究内容进行筛选,去掉那些脱离幼儿生活、缺乏探究价值的内容,从自然、幼儿生活和游戏中开发科学教育资源,生成幼儿真正感兴趣的、符合其生活经验的科学探究活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有当幼儿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游戏精神才会体现出来。

(三)让幼儿充分体验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中突出过程性,就是让幼儿在真实的或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实际的观察、感知、操作、思考等对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幼儿的学习离不开体验,体验伴随着幼儿学习的整个过程。例如,大班幼儿关于树叶的研究。观察前教师先让幼儿画一画心中的树叶;然后,再细细地观察一片树叶,拿放大镜仔细地看一看叶脉,然后再画出自己看到的树叶;最后再看看别人画的树叶,相互介绍自己的树叶。教师用了观察、绘画、交流等方法,让幼儿探究树叶。幼儿惊喜地发现,原来树叶的形状、色彩、叶脉是多姿多彩的,跟自己原来认识的树叶完全不同。在细致观察树叶后,幼儿画出的树叶也是多姿多彩,让人惊叹。通过这样的探究,幼儿在认知经验上、在情感态度上得到的体验都是很深刻的。当然,突出过程性并非否定结果。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正如怀特海所说:“这种最初的浪漫阶段需要一种特殊的指引,适当地指出重要的事实,指明简化的概念,提示普通常见的名称,这些都确实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然动力。”

(四)给幼儿适度的挑战

接受挑战以及挑战成功的幸福感是最具吸引力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要给幼儿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挑战,让幼儿体验面对问题的紧张感、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想象和创造的幸福感,这些体验会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在“吹泡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第一次,教师给幼儿提供了网纱、钥匙、纽扣、铁丝、树叶五种材料,让幼儿探究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幼儿通过尝试发现前三种材料可以吹出泡泡,通过观察和交流,他们发现有洞洞才能吹出泡泡。第二次,教师只给了幼儿铁丝和树叶,让幼儿想办法用这两种材料吹出泡泡。经过反复尝试,幼儿想出了办法,将铁丝围成圈就可以吹泡泡,而且围好多圈可以一下子吹出好多泡泡。但树叶怎么能吹出泡泡呢?有的幼儿迁移经验,将树叶卷起来,也成功了,还有的幼儿想到了用铅笔在树叶上打洞,用剪刀剪出洞洞,同样也能吹出泡泡。在这样的探究中,幼儿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和挑战带给他们创造的动力。

猜你喜欢
树叶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树叶的不同称呼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一片树叶
科学拔牙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