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游戏开展之全攻略

2019-02-24 12:22陈贻莉
好家长 2019年12期
关键词:表演性游戏性游戏

文 陈贻莉

一、以两个对比为途径,明晰对表演游戏特点的认识

从理论到实践,教师首先需要正确把握表演游戏的基本特点,从内涵入手,设计、组织游戏活动。我们带领教师从幼儿园日常经常开展的游戏活动之间进行对比,更直观深入地把握其典型特点。

首先,注意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的区别。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很容易混淆,因为它们都是在扮演角色,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段,都是创造性的游戏。我们来仔细对比一下:

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的异同

表演游戏和文艺表演的混淆,是我们刚开始进行实践时,教师最容易走入的误区,包括部分教师按自己的理解排练一场无趣的儿童剧和教师过多关注于表演性,带领幼儿反复练习、排练。我们来仔细对比一下:

表演游戏与文艺表演的异同

二、以两个关键点为抓手,确立游戏性与表演性的内在关系

这里首先要对表演游戏的核心价值进行判断。表演和游戏,一定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同时要让游戏性和表演性达成统一。这两点其实也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教师树立明确的价值观——以游戏性体验为主、表演水平的提高为辅(没有游戏性体验的表演,只是表演课程,是强加给孩子的表演任务)。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对游戏性进行判断呢?

(1)主观上的判断——幼儿有无游戏性体验,有无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或成就感;(2)外部条件的判断——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比如游戏“插牌”,表演游戏从来不控制人数,表演人员少了可以一人分饰多角或去其他区域邀请人员;人员多了,可以增加剧本角色。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只要幼儿想玩,他们一定有办法!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由幼儿自主决定、活动的难度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因为是幼儿自己选择的游戏,他们之间会很有默契,比如:性格内向的小女生担任了不说话的小狗角色。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二)游戏性与表演性的统一

表演性是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性。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依据。表演游戏作为一种游戏类型,存在的依据是“表演性”应当在游戏过程中逐渐提高和完善,逐步从一般性表现向生动性表现水平发展。

表演性并不一定要以牺牲游戏性为代价,兴趣和好奇心依然是基础。要维持兴趣,表演游戏在重复的过程中就应当具有新意和挑战。人物的装扮、神态、语言、动作、舞台感等都是需要幼儿逐步提升的。我们也发现现在的幼儿看动画片越来越多,对童话剧、情景剧的认知越来越少。幼儿对于在舞台上对动作、语言、神态如何表现欠缺生活经验,这也让我们现阶段的实践遇到瓶颈。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排练了以教师参与为主的童话剧,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给幼儿更多的舞台表演经验积累,也让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所提升和展现。所以,游戏性和表演性都是表演游戏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和表演性的确是相映成趣。当然没有教师的支持和引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很可能停留在嬉戏打闹状态,也难以产生“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因此我们需要明确、重视幼儿表演游戏中的游戏性,也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更多地体现为教师是幼儿讨论的组织者、问题的提出者。

三、以儿童为本位,实施表演游戏的有效策略

(一)选材适宜,关注幼儿实际需要

1.脚本的选择

脚本要求情节生动有趣、对话朗朗上口、角色为幼儿所熟悉,前提是能够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

2.不同年龄班的区别

小班:故事简单、角色较少并为幼儿所熟知,情节、语言多重复,表演场景单一,如《拔萝卜》《小熊请客》;中班:故事线索连贯,情节发展明晰,角色多为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建议2~5个(有一些平行的角色,如两只小鸭。同伴间的鼓励和学习很重要,中班幼儿能力尚弱,需要满足幼儿从众的需要,一些无关紧要的角色,也会让幼儿很满足)。中班幼儿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较于小班有了明显进步,表演场景亦要适当增加,如:故事《老鼠在海边》《小老鼠和大老虎》等;大班:角色较为丰富(有利于幼儿的分工合作和进行挑战),表演一般有场景的更换,情节内容丰富,语言有一定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如:《国王生病了》《老鼠嫁女》《是谁嗯嗯在我头上》《帝企鹅古古乐》等。

3.如何做到贴近幼儿已有经验

可以在故事讲述或绘本学习后进行表演。建议表演与主题活动密切相关,更加有利于幼儿迁移经验。绘本给了幼儿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提供了很好的“儿童剧本”。

(二)指导得当,运用教育的有效策略

1.重观察

在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游戏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让幼儿高兴,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兴趣和需要的最好窗口。一日活动皆课程,教师当然可以通过在表演游戏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通过与幼儿的互动生成和发展课程。因此,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随机敏锐的观察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游戏中可进行整体扫描式观察,观察他们的表情、言行、判断他们的活动状态,判断空间材料是否适合活动需要;游戏中还需要有重点地进行个别观察,注意小组幼儿或个别幼儿的需要和成长,从而进行支持和帮助,以及引导同伴间互助和学习。

我们的观察称之为纪录,包括了游戏中文字的、影像的、声音的内容。开始以小组合作式为主,分工记录,给每个孩子编号,每位教师跟踪记录一位幼儿。主班教师拍照,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镜头,若有其他教师还可以进行整体的重点记录还和摄像。游戏结束后的研讨环节,每位教师交流各自的观察与思考,大家共同梳理出措施和下一次游戏前的重点指导和重点观察内容。主班教师回去进行整理,汇成文稿,再次组织游戏。两个游戏下来,参与游戏的教师都能熟练地撰写观察记录,同时将经验带回自己的班级,借鉴到班级的其他游戏中。

2.发挥材料的教育价值

在表演游戏中,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活动,而不仅仅是把材料当成道具 。因此,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应当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需要进行判断。当幼儿还没有产生对材料的需求时,教师不必立即提供自己认为必要的材料或道具。在幼儿眼中,教师事先准备的精美道具并不比他们自己制作的道具更具有吸引力,而制作道具的过程本身就是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且蕴含着丰富学习机会的一种活动。不应为追求“表演结果”或节省时间而省略这个具有教育价值的环节。比如纸、笔、木板这样的原始材料可以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3.不可忽视的讨论环节

游戏的讨论和互相评议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和表演能力的提高是极为有利的。我们都非常重视每一次游戏后的讨论。教师需要根据此次游戏中观察到的幼儿游戏的突出内容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此环节中教师促进幼儿反思和引导性提问十分重要。例如,大班的表演游戏引导幼儿反思和评价的问题是:觉得演得好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怎么办?这种引导性的提问向幼儿提出许多挑战,促使游戏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教师应当为幼儿的讨论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不应扮演裁判的角色来评定幼儿表现的好坏,也不应扮演答案的提供者来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去做。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幼儿思考,让他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如果幼儿在游戏中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时,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产生问题意识,让幼儿带着游戏中的问题到游戏以外的活动中去寻找相关的信息而不是当场告诉幼儿答案。

教师还应把握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快乐情感的体验,时刻牢记,首先要达成游戏性,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这点一定不能忽视。同时,关注经验的传递和分享,这样的讨论在游戏后的评价时间很短,可以穿插于其他的环节中。

4.纪录手段的灵活运用

纪录的对象是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包括:幼儿的各种作品、所搜集和使用的相关物品和材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言谈及行为表现的描述等。记录形式包括图画、实物、照片、录音、录像、文字等。记录的材料不仅仅有留作展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师幼互动的媒介和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依据。

表演游戏的实践与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幼儿不一样的快乐体验和成长。幼儿园里的游戏就是要把教师还给幼儿,真正地观察、潜心地反思、有效地指导。美国Debra 博士有这样一句话耐人深省:童年的目的并不是为上学做准备,幼儿是在过自己的人生。我想,我们做到了。在我们表演游戏的组织进程中,幼儿能够较为充分的达成《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若干目标,这更让我们明确了表演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表演性游戏性游戏
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剖析
关于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合理选材 充分规划 代入情感
游戏性练习法在短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
浅析游戏性幼儿舞蹈教育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